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2018-05-14吴文静
吴文静
[摘 要] 以高职院校大一新生的心理问题为例,通过对该学生的案例分析,归纳出新生心理问题的几种典型类型,主要有:心理失衡问题、人际交往困难问题、自我认知偏差问题和网络依赖问题,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对策。希望通过帮助新生逐步达到人格和心智的健全,使他们顺利走完大学生活,实现成人成才。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问题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252-01
一、个案简介
学生小张于2016年考入某高职院校机电专业,开学报到时一切正常。不久之后,他的情绪低落,也不愿与同学们交往,还迷恋上了手机游戏,上课经常迟到,对学习不感兴趣。班主任了解情况后,发现他不适应学校的新生活,无心学习,想退学。通过做该生的思想工作,并根据在高中阶段的特长给他担任班体育委员、系学生会青年志愿者分队队长。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在他的组织下班级体育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和同学的关系也很融洽,学生成绩进步很快,并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二、案例分析
针对小张开学初的表现,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心理失衡问题
刚入学的大一新生往往会出现心理失衡的问题,导致新生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有:首先,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因为部分高职校学生高考发挥失常,没有考入理想的大学,由此产生心理落差,导致厭学情绪产生。其次,对新环境一时无法适应,新生突然面对陌生的环境、教师、同学以及新的教学环境和模式,容易出现不适应和孤独感。
(二)人际交往困难问题
入学初期,部分新生往往会出现交往困难,不会与人沟通,严重的甚至出现自闭倾向。导致新生人际交往困难的主要原因有:首先,因为高中阶段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学生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人际交往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锻炼,人际交往的技巧掌握不好。进入大学后,面对集体生活,同伴朝夕相处,性格脾气、生活习惯差距较大,容易产生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如果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学生的心理压力。其次,现在大部分学生是独生子女,在家备受家长溺爱,过分保护的家庭教育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导致学生自私自利,不会换位思考,缺乏集体荣誉感与合作意识,无法融入集体。
(三)自我认知偏差问题
进入高职院校的学生,大多数在高中时学习习惯不良,文化基础薄弱,学习成绩落后,或者高考失利,进入大学之后,他们自我评价普遍低,存在自卑心理,加上高职院校课程专业化加强,深度和难度加大,容易对他们造成心理压力,造成自我认知的偏差,不接纳自己,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和面对学业的焦虑情绪,不利于学生形成正面的自我评价。
(四)网络依赖问题
一方面,因为在现实世界中遇到的人际交往困境无法解决,部分学生选择逃避现实,转向网络世界寻找存在感;另一方面,在网络世界中的各种诱惑下,导致他们对网络成瘾,不能自拔。有研究证明,长期沉迷网络会影响学生正常的认知、情感、人际交往,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
三、案例思考
为了更好地促进高职新生的心理健康,学校可以开展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高职院校应高度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一批合格的专职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提高师资教育水平,充分发挥班主任和辅导员的作用,培养一批合格的兼职心理辅导员,通过定期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的理论水平、知识水平和技能水平。在课程安排上,建议开设心理健康教育类课程,定期举办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
(二)开展新生入学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新生入学后,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入学教育,帮助他们度过心理失衡期,使他们尽快适应新的环境。在新生入学之后,学校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全面了解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建立详细的心理健康档案。
(三)加强对校园文化的建设
校园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对学生的行为有正面的促进作用。大学生空余时间比较多,学校可以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如文娱、体育、文化节、主题月活动等,使大学生在实际参与中提高自身文化底蕴和审美情趣。另外,良好的校风和班风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四)建立完善的心理咨询工作网络
学校应建立市级、校级、班级三层网络,成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健全专业的心理教师师资,对高职生遇到的心理困惑和问题给予面对面指导,也可以在网上开设专门的心理咨询平台,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在网上一对一咨询,严格为学生保密,让学生遇到问题有地方求助。
总之,高职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针对不同的个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合理的方式方法引导解决。通过学校、社会、家庭、个人的共同努力,帮助他们逐步达到人格和心智的健全,使他们顺利走完大学生活,实现成人成才。
参考文献:
[1]吕建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2]王贵林,陈洵.心理学教程[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何少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训练[M].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
[4]杨映红,卢邦璟.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0.
[5]杨有福.高职学生的压力辨析[J].高等函授学报,2008(3).
[6]田明义,丁振中.高职院校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教育对策[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