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文物活起来 中国故事讲起来
2018-05-14李媛媛
李媛媛
【摘要】刺绣是中国优秀的民族传统工艺之一,至少有二三千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由于受到不同朝代、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各地独具特色的风格。东北地区的刺绣比较有特色的属于辽绣。大连现代博物馆近几年收藏了一批绣品,其中包括一部分具有满族特色的辽绣,博物馆通过对展品甄选策划了专题展览,并进行了国内外巡展,对进一步传承中国传统文化,讲述中国故事起到了积极作用。
【关键词】刺绣;辽绣;满族特色;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J523 【文献标识码】A
大连现代博物馆在多年的文物征集中,收藏了一定数量极具北方地区特色的绣品,按地域划分属于辽绣。辽绣是中国东北地区的一种传统民间艺术,始于辽代,源自契丹,经历了宋、元、明、清和民国几个时期的发展和沉淀,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种特有的艺术形式。2010年,辽绣被评为辽宁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通过对大连现代博物馆馆藏绣品,展现辽绣的魅力,从而让更多人关注到辽绣的传承队伍中来。
一、中国刺绣
据文献记载,我国刺绣创于虞舜,出土遗物目前发现仅到商周。早期的刺绣工艺非常简单,以锁绣为主,纹样多为龙、凤、虎、蛇,还有云纹、花草、几何形、人物等,将图案填满,构图紧密,针法整齐,线条流畅。秦汉时期,刺绣工艺比较发达,不但帝王之家是“木土衣绮绣,狗马被绘(毛织品)”,就连一般的富人也服用“五色绣衣,缛绣罗纨,素绨冰锦”。西汉时出现了平绣。在构图上,汉末开始出现了人物形象,为之后的人物绣品开启奠定了非常重要的基础。唐代刺绣因为社会环境所致,向着更加精致的方向发展。刺绣成了很多深宅大院里女孩的消遣。技法仍沿袭汉代锁绣,但针法已开始转变运用平绣为主,并采用多种不同针法,多种色线。所用绣底质料亦不限于锦帛和平绢。刺绣所用图案与绘画也有密切关系。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鸟也成为刺绣图样,构图活泼,设色明亮。运用金银线盘绕图案轮廓,加强实物之立体感,更可视为唐代刺绣的一项创新。宋代是我国刺绣发达高峰时期,据《宋史·职官志》记载,宫中纹绣院掌篡绣。徽宗年间又设绣画专科,使绣画分类为山水、楼阁、人物、花鸟,因而名绣工相继辈出,将书画带入刺绣中,形成独特富有观赏性绣作。刺绣针法也变得更加多样。明清时期,在唐宋的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除了御用的宫廷刺绣,民间手工业得已进入专业化生产,可以说,这一时期是中国刺绣的巅峰时期。许多地方绣别具地方特色,美不胜收,先后出现了几个艺术流派。
二、辽绣的发展及特点
辽绣,是一个地域性的名词,它不仅代表着辽宁地区的刺绣,或辽代开始成形为系统绣种的“辽”绣,更代表着中国东北各地区各民族经历了千百年所最终汇聚成的北方绣种。也可以說,是东北地区众多民族的传统手工刺绣最终凝结成了可以代表东北地区特点的刺绣,即为“辽绣”。
辽绣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辽代,公元91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建国称帝,辽代刺绣在广泛吸收周边各个民族特色的同时保留了本民族技法和风貌,在纷杂繁复的刺绣流派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辽代刺绣。辽代还曾设立“绫绵院”专门管理刺绣事宜。当时,辽绣的创作题材主要是围绕宗教信仰、日常生活和游猎征战等活动来进行的。现今,我们从墓葬发掘的遗物可以窥见辽代刺绣的面貌。1974年,辽宁省法库县叶茂台发掘了辽代后族萧氏墓葬,墓葬中所发掘的文物中包括“满地折花枝短袄”“绣花分指手套”“绣花障泥”等刺绣艺术品,现由辽宁省博物馆所收藏。元代时,在蒙古人的统治下,辽绣受游牧民族民俗的影响,如在面料的选择上多以黄、蓝、红色面料为主,并喜欢在袖口衣领上做刺绣,在这一时期,辽绣在技法、题材等多方面趋于固定。明代时,辽绣在技法上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有了飞速的发展。无论针法还是色彩运用上都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特别是在针法上,可以熟练地运用乱针、滚针、掺针、接针等针法,而丝线分缕的手法使辽绣作品更加细腻逼真。清代,辽绣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高峰,在明代的基础上,针法、题材等都发展得较为成熟,同时还受满族风俗的影响,总体风格典雅大方、古朴自然。这说明经过元明两代的发展,辽绣艺术已经由宫廷走向了民间,并渗透到普通百姓生活的细节中。白文志所编撰的《清代民间实用绣花纹样》中记录的大多数刺绣纹样多属于自然景象与动植物,还有日常生活中的物象,其中包括吉祥纹样、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等。这些纹样充满想象力,表达了劳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
辽绣不论其题材多么丰富多样,依然是以东北地区的民族民俗为依托。对不同民族的传统纹样都有所涉猎与整合、衍生。经常见到以蒙古族刺绣草原文化元素,融合其他生活在东北的民族刺绣的特点,如羊、马、骆驼、山等自然纹样,也可以看到满族民间民俗的影子,如对满族服饰上盛传的祥瑞图案——五彩龙纹、鸟禽、双鱼、云头纹、虎头纹等花团锦簇的纹饰特点。除此以外,还有生动记述了东北地区的戏曲故事与民间传说的作品。辽绣总体风格拙朴,造型夸张,色彩对比强烈,绣品颜色以大红、群青蓝、明黄为主,从针法上看,垫绣是辽绣最显著的特点。
三、大连现代博物馆藏辽绣
大连现代博物馆现馆藏近千件极具北方地区特色的绣品,这些绣品中大部分是清末以来的辽绣。辽绣发展至今,正是借鉴并吸收了历朝历代多个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辽代、金代、元代、明清这四个时期是东北各民族和中原交流融合频繁的阶段,同时也是辽绣与各地区刺绣艺术融合发展的阶段。同时,汉族、满族、蒙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在东北这片大地上相互碰撞融合,使辽绣得已繁荣发展。
大连现代博物馆馆藏绣品品类涵盖衣衫、帐幔、枕顶、荷包、绣鞋等,这批藏品首先具有较强的满族特色,比如说一些满族风格的套裤、荷包、旗袍、帘子、枕顶等,造型粗狂拙朴,色彩对比鲜艳,图案对称饱满,既能突出晚清民国时期织绣技艺的地方特色,也反映出民间织绣共有的艺术特点,具有浓郁的民间传统风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婚礼是人生大事,传统中国婚礼包括议婚至完婚过程中的六种礼节,它概括了从议婚到完婚前的全部手续和过程。这个过程双方要互赠礼物,男方赠给女方的礼物称为聘礼,而女方送给男方的礼物,则称为嫁妆,而在女方陪送的嫁妆中,有大量的织绣品是出自新嫁娘之手。
图1为孔雀牡丹纹套裤。孔雀与牡丹相配,象征家庭幸福、富贵,有神圣、吉祥、喜庆的美好寓意。在婚礼等场合经常出现。套裤在中国的穿着有悠久的历史,早在秦汉时期就已出现,少数民族也穿着套裤,满族套裤的裤筒上下两端均有带子。穿时上端结腰,下端裹腿,不仅轻便暖和,有的还绣有各种花草图案,雅致美观。
图2为蓝缎绣花鞋。古代的中国女性以拥有娴熟的织绣技艺为荣,农历七月七日是中国的七夕,古代风俗,这天晚上女孩们会竭力绣出一些精巧的饰物,比如绣鞋、手帕、荷包等,藏到家中某处,如果第二天这些飾物不见了,则是被掌管女性手艺的神仙紫姑相中,成为了女孩向神仙的“贡品”,神仙因此就会保佑女孩们织绣的手艺日益精进。
四、博物馆让“辽绣”活起来
为弘扬传承民族传统文化,增进公众对刺绣艺术的认识,大连现代博物馆根据自身馆藏辽绣特色,经过甄选,精心策划推出晚清民国绣品展《那年·绣色——大连现代博物馆藏绣品展》。晚清民国是我国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时期,服装服饰也具有鲜明特点。清代的刺绣蓬勃发展,工艺吸收日本绘画长处,甚至融合西洋绘画观点入绣,为传统刺绣注入了新鲜血液。晚清民国时期,由于政府腐败,国家动荡,百姓生活处于水深火热之中,手工艺人们也处在颠沛流离中,疲于解决生存问题,根本无暇顾及业余生活和艺术创作的追求。因此,民国刺绣作品存世量极少,且题材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从艺术和观赏角度出发的刺绣精品非常罕见,也逐渐成为刺绣收藏的一大热点。
《那年·绣色——大连现代博物馆藏绣品展》展览用“那年”隐喻人生的主要阶段。在男耕女织的中国农业社会,女子是刺绣的主要实施者,一个刺绣手艺精湛的女子是会受到所有人尊敬的。所以,女性从幼时就开始学习刺绣手艺。展览以从事刺绣的女子为核心,以其人生的四个阶段划分为四个展示单元,分别表现女性的青少年、出嫁、中年、老年四个阶段,以四个阶段的典型器物或纹饰,表现旧时女性的生活,进而表现女子对自身、家庭和社会的认识和愿景。展品涵盖衣衫、帐幔、枕顶、荷包、绣鞋等,色彩鲜艳,图案精美,做工精巧,既能突出晚清民国时期大连地区织绣技艺的地方特色,也反映出民间织绣共有的艺术特点,具有浓郁的民间传统风格和较高的艺术价值。
《那年·绣色》在博物馆展出后,还先后应邀到武汉、湖州等国内博物馆进行了巡展,对宣传辽绣起到了积极作用。2017年、2018年此展作为大连友好城市的文化交流项目,还先后走出国门到日本舞鹤市和法国勒阿弗尔市进行了国际巡展,让日本舞鹤市和法国勒阿弗尔市市民有机会近距离欣赏中国精湛的刺绣技艺,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为讲好中国故事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郭桂珍.中国刺绣渊源浅谈[J].文物世界,2006(2).
[2]任鹏宇.地域文化影响下的辽绣起源和发展探究[J].城市文化研究,20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