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民居建筑生态问题的思考

2018-05-14孙军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民居生态建筑

【摘要】生态问题是现在设计过程中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建筑领域,看一下现在的千城一面和城市内部的混乱组织结构,以及长久以来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状态下和谐的村庄建筑的逐步消逝,我们便可知道生态设计问题的重要性了。

【关键词】民居建筑;生态问题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1866年,德国生物学家恩斯特·海克尔(E.H.Haeckel,1834-1919)在《普通有机体形态学》一书中最早提出“生态学”这一概念,并使用到今天。他说:“我们可以把生态学理解为关于有机体与周围外部世界的关系的一般科学,外部世界是广义的生存条件。”[1]后来人们将生态学定义为探索生物与其生活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生态学”从概念看,不仅是生物学的一门新学科,还把生物学的研究加入了环境因素的影响。“生态学”结合了生物及其生存环境两方面,并把两方面结合起来,研究他们的关系和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整体的生态关系。1935年,英國生态学家坦斯勒(A.G.Tansley)提出“生态系统”概念,并指出,“我们所谓的生态系统,包括整个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物理化学因素(气候土壤因素等)。它们是一个自然系统的整体。因为它是一个特定的生物群落及其所在的环境为基础的。”[2]20世纪50年代,坦斯勒的“生态系统”概念被广泛传播,60年代渐渐成为生态学研究的首要任务。从以上可以看出,生态系统是研究生物及其环境的系统理论,另一方面又是研究系统整体的方法,它不仅让我们从不同的理论和视角了解了自然科学,还教会我们一种新的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

人类科技在不断进步的同时也对大自然及其环境造成了毁灭性的破坏,环境也开始报复人类。正如恩格斯所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人类对环境的破坏这个话题已成为全人类、全社会需要共同关注的问题,现代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就是环境问题以及各种相关学科的理论研究。1962年,美国女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R.Carson,1907-1964)的科普名著《寂静的春天》问世,她用四年的时间用心调查统计了美国官方和民间关于使用化学杀虫剂对自然造成的危害情况,整理和分析了科技对自然生态带来的严重危害,这就是作者写这本书的依据。作者通过对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移动、改变的生动形象的描写,详细诠释了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通过对大气、海洋、土壤、河流、动植物之间的关系研究,分析了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严重影响。作者还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做了深层次的思考,希望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自然与环境的态度。作者在文章中还加入了对人与自然的哲学思考和人文情感,从而强化人们的环保观念和生存意识。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发达国家的环保运动前赴后继,带动了世界对环保事业的新认识。人类通过现代科技革命和工业化进程,实现了社会的高速发展,但在经济快速进步的同时,全球性的生存和环境问题也日益显现,人们开始处于各种环境问题带来的困境中。现代社会和工业发展,生态环境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生态环境的问题不止危害到自然界的动物、植物,更大程度上也危害到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有一种新的文化生态的出现来解决问题。

建筑上的文化生态观念古已有之,从风水说、《考工记》以及宋人李诫的《营造法式》和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等,这些理论大都表达人的技术对自然的开发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关系,深刻影响了后人的造物活动。例如民居的选址、布局、选材、营造、装饰等,无一不打上了自然的烙印,是对自然的合理开发与利用。

今天,生态环境问题对我们的影响是巨大的,且不说污浊的空气、阻塞的交通、嘈杂的噪音和拥挤的城市,因为对物质利益的大肆追求而对人心理的扭曲已经影响到了几乎每一个人,曾经由于交通不发达而信息相对封闭的农村也未能幸免。清楚地记得留在我记忆中的那个胶东的小山村,在我离开多年以后,曾经的灰瓦白墙、袅袅炊烟、蜿蜒小道和雨后空气中弥漫的沁人心脾的空气一直是我心中最美好、最值得珍藏的记忆。村庄的建筑依照地势的起伏错落建成,是典型的北方民居建筑式样,所用材料基本上都是就地取材,由于没有过多物质功利思想的侵害,也就没有人要采用所谓新材料以与他人形成区别,即使哪户人家因为有钱想要炫耀,以体现个人特征,在建筑时也会极力采用和周围相协调的材料进行建造,也就没有破坏整体的和谐。在这里,个人特征意味着,而且在村民那里必须意味着,每个人应当懂得相互协调的价值,并且会明智地去支持那些由建设性思想所产生的行动,而不是利己的独立性和粗鄙的个人主义。现在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去年回家我特意回到了那个曾经哺育我的小山村,我的第一反应是那个曾经让我魂牵梦系的村庄再也找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由于技术的发展、新材料的使用而进行的不协调建筑,村庄成为了物质功利思想的粗俗表达。现在的人们已经不会再去注意什么相互之间的协调了,标新立异、财富显露成为他们思想的表达,利己的独立性和粗鄙的个人主义在这里——在这个曾经封闭纯朴的乡村里——也一样显露无遗。

历史上建筑的出现无不是作为自然的对立物而成为人类的庇护所的,而这些建筑与自然的交流密不可分。历史上,因为生产技术水平有限,人类的居住建筑更多的因地制宜,设施简陋,却与自然界和谐存在。曾经历经时间考验的民居建筑是历史给予今人的馈赠,它理应成为我们进行理性保护的财富。这些古代建筑用地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都是人们根据自然与环境的关系所建,自然村落的出现演进,是因地就势、随时世变迁而有机扩展的结果。

居住建筑过程中最主要的就是选址的问题,风水之说历来就是其参考依据。利用风水,首先研究建筑与地质、日照、水文、气候、气象、风向、景观等多种自然地理环境因素,进行分析评估和选择,从而进行合理的规划设计和建筑设计,做到避凶趋吉,以便于在这样的良好环境中建造适于人们长期居住、繁衍子孙的建筑。建筑选址在遵循“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以及“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基本原则的同时,同时也把地形、地貌、山脉、河流、动植物等影响建筑的建造位置和平面组合形态考虑进来。地址选择完毕,一些细节问题也是要慎重考虑的。我的家乡一般屋脊正中会镶嵌一枚甚至三枚玻璃圆镜,也是为趋吉避凶所为。大门的朝向、位置依建筑的地理位置而定,一般是朝向正南的,也有向正东、正西的,进门处一般会有影壁墙,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避免进门的人直接看到屋内的情形,以保护隐私,另外也有避凶的目的。院落的平面布置也是有讲究的,厢房、猪圈、厕所的位置不是随便安置的,一般都有特定的安排。

人类最早的居住建筑只能算是一个遮风避雨的地方,《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在传统民居的建造中,一般就是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就地取材,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气候条件、地理状况、建造技术、经济条件等因素。

居住建筑在建造中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气候因素,传统的建造者们总能根据气候的变化因地制宜地建造出适宜的居住建筑。家乡的民居是院落式的建筑,因为地处北方,建筑表现为南北向较长,院落空间开阔,以得到充分的阳光照射。南北墙均会留有窗户,一般来说北边的窗户留得较小和少,这样可抵御冬日寒风的侵袭。南墙的窗户留得较大且多,夏天打开可使南风通过,降低室内温度,同时增加空气流动速度。南边屋檐一般会留得大一些,可防止夏天太阳光线直接照入室内,以降低室内温度。因为选择的是储热性能较高的土坯建造墙壁,白天储存热量,而在晚间温度降低时重新释放热量,以此来调节室内温度,这对于北方民居在冬天是很适宜的。院落中一般是泥土地面,可在特定空间种花种树,起到净化室外空气、调节温度的作用。

对居住建筑来说,很重要的是对建筑材料的选取。因为当时的经济状况欠缺、交通工具落后等方面的影响,人们一般就地取材,在居住建筑过程中,泥土是不用花钱购买的建筑材料,充分运用泥土这种材料,不但可以在砌墙时节省运输所需的时间、精力和金钱的花费,还可以轻松平整建筑基地留下的泥土。泥土这种材料加工过程非常简单,只是用水和泥加入柔韧性好的麦秸,在木制的方框中打坯,最后在阳光下暴晒干透就可以使用。因此,建造建筑在早年间运用的材料和建筑构件都只需要非常简单的技术和非常低的能源消耗。经济水平制约了人们对建筑材料的选择,因为经济条件的限制,人们会减少建筑材料的使用量,同时重复利用和回收建筑材料以节约成本。另外,对建筑材料的运用,也随着建造技术的提高而得到充分的利用。

参考文献:

[1]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2]余谋昌.生态哲学[M].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3]恩格斯.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作者简介:孙军(1972-),男,山东招远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設计艺术学。

猜你喜欢

民居生态建筑
古城中的巨大“印章”
这样来介绍民居建筑
这样介绍民居建筑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2016生态主题摄影月赛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盱眙生态藕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
想象虚无一反建筑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