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西地区岭南建筑文化与美学探究

2018-05-14蒙绍荣黄玥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美学艺术文化

蒙绍荣 黄玥

【摘要】建筑不仅是历史的印记,更是物质与精神文明的共同成果。因其自身特殊的地域文化、地理因素以及中西文化交融等多重作用,岭南建筑很早就成为独具特色的建筑类别。广西作为岭南文化的中心与发祥地之一,境内的岭南风格建筑数量众多,建筑文化内蕴深厚,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艺术特征与美学价值。

【关键词】岭南建筑;文化;美学;艺术

【中图分类号】TU-80 【文献标识码】A

一、广西岭南建筑概述

岭南古属楚地,是我国南方五岭地区以南地域的统称。古代交通以水运为主,自秦始皇时代凿通灵渠之后,中原传统文化才得以沿湘江经灵渠转入桂江,在桂江、西江交汇处之广西梧州(古称“广信”)得天时地利之便生根开花,与南越各民族文化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岭南文化。一直到明末清初,广西梧州长期成为岭南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公元42年,汉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率大军南下平定交趾之乱,“发长沙、零陵、苍梧兵万宗南下,汇集合浦”,打通了经广西合浦出口的海上丝绸之路。而后,儒学南传、佛教北上,中外文化大交流;粤东发展、桂西开拓,两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以梧州为中心的岭南文化大放光彩,岭南建筑也随之遍地开花。

岭南地区属于我国南部亚热带气候区,冬暖夏热,空气潮湿,雨水充沛,多山峦多流水,建筑大多都需符合隔热、遮阳、通风的特点,还要满足防风、防雨、防潮的要求。这些需求与丰富多彩的岭南民族文化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干栏式”“竹筒式”“骑楼式”等众多建筑类型。

岭南建筑虽然丰富多样、历史悠久,但“岭南建筑”学术概念的提出与研究还是很晚。1958年,华南工学院建筑学系夏昌世教授发表的《亚热带建筑的降温问题——遮阳·隔热·通风》,首次明确论述了岭南建筑的特点与概念,开启了岭南派建筑的学术研究。从此,岭南建筑才逐渐为人们所知晓、接受和承认,并且成為独树一帜的重要建筑学派,与“京派”“海派”建筑在中国建筑学中呈现三足鼎立之势。

目前,对岭南建筑的界定,主要有三种观点。一是“地域论”,这种观点从地理概念出发,认为岭南建筑即建在岭南地区的建筑。二是“风格论”,此观点认为岭南建筑即具有独特的岭南文化艺术风格的建筑,并且建筑装饰蕴含丰富的岭南文化内涵。三是“过程论”,此观点着重于岭南建筑的建筑本身与设计创作的实践的过程,认为岭南建筑是指在岭南地区这块特定土地上所开展和进行的求新、求变、不断探索的建筑创作实践活动的产物。

广西岭南建筑主要分布在梧州、玉林、贺州、南宁、百色、桂林等地区,其建筑制式主要分为两类:一是民居的房屋单体多为“三间两廊”的建筑制式为主;二是商用街屋则多以单开间的模式建造。明清以来广西建筑业发展迅速,无论是早期的祠堂、会馆、书院,还是到近现代的骑楼,大屋、洋楼等,都凝聚着广西的历史,折射着这边土地独特的艺术文化风情。

唐孝祥教授曾经提出:“在所有岭南的建筑中,只有那些具有岭南文化的主导精神和统一风格的建筑,或者说只有那些具有岭南文化地域性格的建筑,才称得上岭南建筑。”因此,从文化内涵、艺术特征、民俗特点以及美学思想等几个方面入手,对广西岭南建筑进行建筑文化与美学探究,是非常必要的。

二、广西岭南建筑的文化特征

建筑是社会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人工环境,也是艺术追求、审美情感与科学技术的综合产物。地域文化会透过人的艺术思想与设计逻辑反映在建筑中,体现在广西岭南建筑的文化内涵与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不拘一格、大开大合

从建筑制式上看,广西的岭南建筑布局相对其他地区的传统建筑来说布局并不注重严谨规整,空间上对于发散性,拓展性的表现也相当明显。在一般建筑制式基础上,更注意适应周边自然与社会环境,功能分区也更灵活多变。岭南建筑基本上也都追求一种大开大合的空间形象:比如在传统的梁柱结构上采用拆梁的设计手法,横梁减少过多装饰,拉高位置,拆除名堂中柱或前后金柱,提高了立面的空间延伸感和利用率。随整体房屋都有一种开阔舒朗的视觉与使用享受。这与广西当地多元民族文化,明清时期以来商贸往来频繁有极大的关系。居民见识广阔,地区之间,地域之间的来往让整体社会风气,居民精神面貌都开放大器,自然而然地就反映在建筑的特性上。

(二)兼容并蓄、繁复多样

从建筑设计建造手法上看,岭南文化与建筑文化中无处不体现出一种“兼容并蓄,敢于创新,博采众长”的进取精神。长期灵活的经济政策,权力阶层对商业贸易发展的支持,使广西大开经商端口:南部海岸港口的开放,众多外来新事物在广西岭南地区涌现。而境内历史悠久的传统百越民族文化遇上随人口迁徙、交通往来而至的内陆汉族传统文化。多个文化相互交融在这片土地上,文化碰撞、交融与延续,不仅让广西迎来了社会生产、政治经济的发展机遇,也让建筑业步入新阶段。建筑风格不拘一格,千变万化,建造手法博采众长,不断改进,使得每个时期阶段的广西建筑都各不相同,繁复多样。

(三)重商崇利、务实发展

从建筑选址上看,根据现存的岭南建筑分布地图可以看出,广西的岭南建筑的分布与商贸线路很大程度上实现了重合。因广西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因素,明清时期无论是内陆与海上都成为了重要的商贸区域。三江水系为商贸往来与人口迁徙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各省人口纷纷涌入。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建筑业的兴盛,新建筑的建造往往是以个人或团体的商业发展为初衷,例如,以骑楼为代表的商用街屋成为了岭南建筑类别中极为重要的一部分。岭南建筑的遮阳避雨地理特性与重商重利的文化特性相互结合,形成了浓郁的“骑楼”“开间”建筑特色。

三、广西岭南建筑的艺术特点

建筑是一门实物造型艺术,能够被直接感受的艺术体验通常为视觉感受与视觉感受,一般都来源于建筑的外形与装饰上。广西地区的岭南建筑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建筑类别,也是因为其展现出独特的民族艺术特性。

建筑选材具有地方化和多样化的特点由于广西地域辽阔,可供采用的自然建材种类繁多,获取途径也极为便利,因此建筑多以当地或周边地区的砖、木、石来建造。就地取材的便利性使得建筑的装饰材料集中凸显了地方化的特点。另外,因岭南建筑本身也多偏于简单大方明亮开阔的艺术外观效果,除开少部分的会馆与庙宇,占大多数的民用商用房屋都不追求过于复杂的建筑装饰组成,简单的建筑构成反而更加突出了装饰的比重与视觉吸引力。广西岭南各地区建筑因其具地方特色装饰材料的修饰,加上工匠传承的精湛技艺,使建筑样式精巧,美观大方。

建筑色彩表现上以黑、白、灰三色为主(图1)。岭南建筑风格与北方建筑的重彩着金的华贵之风不同,整体建筑都追求一种大方通透、轻巧自然的建筑风格。这一风格在装饰色彩上凸显得尤为明显。

建筑主要构成材料为砖、木、石,加上追求自然的风格要求,装饰材料大多不经多次加工处理,尊重材料完成后的原始色彩形象。如在广西岭南建筑中墙跟、底板、墀头、台阶等处常见的石料,多是黑白花相间或灰色为主的花岗岩、大理石、石灰石、英石等,这就组成了装饰中的灰色部分。

对于黑色的运用,有研究理论认为,岭南地区的人们因地区多雨气候或山水相间地貌的原因,是自古对于“水”元素有一种天然的崇拜与欣赏。而在中国传统五行文化中黑色对应是水,并且水喻意为“财”,活水带来财运。在岭南地区重商重利的商业文化特性驱使下,黑色被大量使用在建筑的门窗、梁柱、山墙、屋顶等处,借以托付对风调雨顺、财路广源的生活的期盼。

白色在建筑通透大方的艺术效果要求下,是最能凸显建筑的简单、贯通与开阔感的色彩。除了作为传统建筑中应用最多也是最基础的装饰色彩外,也是符合主流审美要求与黑、灰最为搭配的色彩。

建筑裝饰具有以事寓情、造景抒情的特点。建筑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匠人与使用者都会有意识的在门梁、屋脊、窗框等处增加雕塑装饰。广西岭南建筑中,这些雕塑多以石雕、灰雕、木雕为主,装饰内容一般是传说神兽、神仙人物、传奇故事、仙山宝地等。直接购买的砖石、木料等材料,其商家也会在商品中增加神话人物或祝福图案。通常情况下,一栋建筑或者相邻建筑群的同区域装饰一般都会采用一个系列的故事内容或神话人物、同类型的装饰造型或者相近山水景色。如各地广东会馆门前梁柱上的故事主题雕塑、梧州和百色骑楼建筑群的山花造型屋顶(图2)、书院或祠堂墙面上的山水墙绘组图等。

四、广西岭南建筑的民间信仰

岭南建筑除了商用、民住建筑以外,还有一类建筑所占比例颇大,它是特殊信仰文化与祭祀功能需求相结合的建筑,那就是庙宇祠堂类的建筑。

百越是广西本土的原生民族,其文化风俗带有浓厚的少数民族色彩,其巫神文化和地方神灵是广西特有的民族信仰文化,其建筑因民族地理分布多以干栏式建筑为主。相对百越民族的传统建筑来说,来说广西岭南建筑除了在建筑制式上与传统广西百越民族建筑的迥然相异外,建筑所带的信仰元素也十分不同,这主要是由于水路交通与经商发展带来的异地人口与汉族文化传播所引起的。因广西自古就是水上的交通要地,与周边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往来频繁,使得中原汉族儒家文化因桂东、粤西两路上走廊而传入境内,与本土的百越民族文化相互碰撞交融,形成了丰富多元的民族信仰和祭祀文化。

在岭南建筑艺术中,这种多元的民族信仰文化就表现在建筑元素中的神话性和崇拜心理。岭南地区是原早前是百越民族的世居地,因山地交通闭塞,林间多瘴雾疠气。因地理气候因素,广西地区暴雨、台风、山崩、暑热等等自然灾害时常发生。出于对自然未知的恐惧和对风调雨顺的期盼,人们习惯向神明与自然祈求庇护,以求心灵安慰。

古时广西地区主要是以巫神与地方神崇拜为主,这也是百越民族自身的神明信仰文化,而后,外来人口与文化的传入,使广西地区人口民族组成复杂,不仅带来了中原地区的神化人物信仰,如道家与佛家尊神、孔子关羽等人物英雄等,还改变了广西地区的单一民族宗教信仰格局。经过历史演变,广西地区人民对各民族风俗文化逐渐趋同,加上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客观原因,最终广西地区的信仰呈现一种多神性的特征。这一信仰特征反映在广西的岭南建筑中,主要集中在庙宇与祠堂等带有祭祀元素与功能需要的建筑中。

其中最为突出的代表便是龙母庙和妈祖庙建筑。龙母信仰可以说是北方龙文化与南方尤其是壮族地区的母氏文化相结合的结果。它经历了龙图腾崇拜、布洛女神崇拜、水神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历史演变,至今,在岭南地区和东南亚一带仍有着深广的影响。在珠江流域沿江各地都有大量的龙母庙建筑,从规模与影响上,广西梧州龙母庙和广东德庆龙母庙最为突出。梧州龙母庙,始建于北宋初年,位于梧州桂林路,依珠投岭西麓、面临桂江,该庙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进行了维修复原,此后逐步进行扩建,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建有牌坊、五龙喷水壁、前殿、龙母宝殿、龙母寝宫、钟楼、鼓楼、塔楼和中国最高的38米龙母圣像等。德庆龙母庙始建于秦汉时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一座凝聚了历代岭南建筑和造型艺术的殿堂。

妈祖信仰源于东南沿海地区,而后传入广西,因与当地龙母文化相似而深入人心。从明代开始,妈祖庙建筑在广西铺开,广西贺州的《贺县志》记载:“后宫在水东上街东营尾,明万历间建”;《梧州府祠庙考》也有妈祖建筑记载:“在光孝寺南,崇祯年间建”。根据縢兰花学者的研究,光是清代修建的天后妈祖庙宇就多达62座,可见,岭南建筑中妈祖信仰元素的重要性。除了专为祭拜妈祖神明的庙宇建筑,广西地区建筑中许多宗族祠堂、土地庙、城隍庙及商会馆,都供奉有妈祖神像,其建筑也有妈祖信仰元素的影响。

广西的岭南建筑还深受着道教信仰影响。以广西的会馆建筑为例,在建筑装饰中多有石雕或灰雕形式的道教神像。广籍会馆的屋檐墀头两侧,一般都会装饰有传统神明(图3)的精美石雕,意以祈求神明庇佑建筑所在的区域风调雨顺、年年丰收。“关羽信仰”也是岭南建筑中的重要元素,广西贺州、梧州、百色、玉林以及北流等地现存的广籍会馆建筑中,都会在最后一进的院落厅堂中设置关羽的神像。在清朝时期,岭南地区对关羽的信仰达到巅峰。关羽作为忠义形象和英雄传说,与岭南文化中的重商崇利特点相结合,最终化为了岭南地区民族民俗中财神信仰,成为了会馆商铺建筑中的必有元素。

民间信仰是广西岭南建筑的重要元素,深刻地影响了岭南建筑的风格。同时,这些建筑又是民族信仰相互交流、相互融合的重要平台与媒介,两者之间相辅相成,都赋予了对方更丰富的文化思想与艺术价值。

五、广西岭南建筑的美学思想

纵观广西地区的岭南建筑,有一个最为突出的美学思想贯穿于建筑设计建造与艺术情感中,那就是“以人为本,顺应自然”。建筑是艺术与情感的具体实践产物,它无法同使用者以及环境相剥离,人、建筑、环境三位一体,和谐构建了现代社会,这是建筑产生的目的与要求。

极为具有代表性的体现就是广府建筑样式由广东传入广西后,与当地本土百越文化相融合,加上对独特的地理与气候相适应的建筑需求,衍化出具有广西独特样式的岭南建筑——“干栏式广府建筑”。这种建筑模式在广西本土适应良好,独特的建筑結构极大规避了多雨多风,地形倾斜等不良因素对建筑的影响,不仅更新了建筑的种类,还使居住者有了更好的建筑使用感受,是“以人为本,顺应自然”为建筑美学思想主旨的岭南建筑的极佳代表。

无论从建筑的特性、艺术特征还是背后反映出的社会文化,都显示出岭南建筑“以人为本”的建造初衷与主旨。岭南建筑始终保持“人为”与“为人”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也是建筑的最高理念。此外,建筑还表现出面对气候、地理、生态等多方位环境的自然顺应性,对经济、政治、信仰、风俗等各种客观条件的社会顺应性以及对情感、理念、建筑理想等感性思想的人文顺应性。

广西岭南建筑中这种“顺应”的美学思想又在建筑中具体凸显出了以自然适应为基础,社会与人的需求顺应为动力,以人文关怀为目标的更深层次的审美过程。

其一是顺应自然的审美。就大环境而言,广西岭南地区地形复杂,山丘河流交错,岭南建筑多因地制宜,巧借布局随行就势,再考虑通风散热,避湿安居的需要,采用石料、木材等构成通透性与大方感相结合的具有高艺术水准的建筑。其二是顺应发展的审美。岭南民族的宗族与区域感强烈,无论是商用建筑、民住房屋还是祠堂庙宇,都包含着互通有无、互帮互助与共同发展的建筑使命。其三是人文关怀的审美。广西岭南建筑多在建筑装饰中凸显以“人”为中心的表现思想,常以传说故事、人民英雄、人物(图4)与花鸟绘画作品等作为建筑的装饰题材,反映人们的艺术追求与生活情趣,凸显出一种入情入世的品格。

总之,通过对建筑艺术、文化特性以及美学思想内涵的描写,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广西地区岭南建筑的艺术魅力与文化内蕴以及岭南人们良好的审美情趣以及对生活、对艺术的美好愿望。岭南建筑因对文化凸显的有效作用,以人为本的建筑务实观,工艺精湛装饰高雅的建筑表现力,环境与情感良好顺应性等,都使建筑本身脱离简单的传统建筑印象,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成为风格鲜明、独树一帜又无可替代的一大亮点。岭南建筑也面临着现代化的转变,挖掘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艺术特征与美学思想,秉承其优秀的独特品格与审美价值,把握其特有的民俗性与地域性,才有可能在新的设计创作中走出更加辉煌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河.岭南建筑学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

[2]梁耀明.浅析岭南建筑文化[J].广东建材,2010(2):102-104.

[3]潘莹,施瑛.“重商”思想与“岭南派”建筑[J].华中建筑,2009(1):149-154.

[4]罗素娜.美与岭南建筑[J].华中建筑,2006(7):130-132.

[5]唐孝祥.近代岭南建筑文化初探[J].华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

[6]汤国华.岭南传统建筑的“天人合一”[J].广州大学学报(综合版),2001.

[7]李岳川.近代岭南建筑的审美文化探析——读《岭南近代建筑文化与美学》[J].南方建筑,2012(6):76-79.

作者简介:蒙绍荣(1958-),男,壮族,广西上林人,广西大学哲学系教授,研究方向:科技思想与文化;黄玥(1993-),女,汉族,福建厦门人,广西大学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美学,专业方向:设计美学。

猜你喜欢

美学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印花派对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纯白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