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写作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研究
2018-05-14李明
【摘要】大学写作课是国内许多高校都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其教学目标在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但当前大学写作课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对其进行改革势在必行。本文从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方面探讨改革的必要性及方法手段,进而提升该门课程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大学写作;“双师双能型”教师;对策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一、“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
2015年教育部进一步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在借鉴“双师型”教师、“双能型”教师的基础上,“双师双能型”教师这一概念应运而生,要求教师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实践经历。既能够站在讲台上进行理论教学,又能对学生展开实践教学,这更能满足应用型教学的需要。所以,无论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还是实用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增强其就业创业能力,需要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建设。
和传统的师资结构相比,“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既要求专业理论知识,又强调实践工作经历;既要有教师基本的职业素养,又要有从事某一专业工作的职业素养;既能从事理论教学,又具备一定的实践能力。要让所有任课教师都成为这种“全面型”的的教师在实际操作中很难实现,比较可行的办法就是优化“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结构,比如平衡教师们的学历、职称、年龄、有实践经历的教师、“双师”等。
二、大学写作课的困境
大学写作课是一门面向全體大一新生的共同基础课,其教学目标是使学习者获得基本的大学写作理论素养,具有初步的常用文体写作能力,进而为其它课程的学习奠定基本的理解与表达能力。从目前的招聘情况来看,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所以,不断优化大学写作课的教学效果势在必行。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大学写作课也正面临着诸多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程地位低,学生不感兴趣
大学写作课作为一门基础课,其教学对象是全校各专业的学生,而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与一些理科类专业知识相差很大,边缘化情况较为突出。所以,很多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内容丝毫不感兴趣,对待老师的讲授不闻不问,对待课后的作业,粗制滥造甚至抄袭。类似的现象屡见不鲜,一学期下来其教学效果自然不容乐观。
(二)重理论,轻实训
大学写作课的课时一般是30学时,教学内容却很丰富。以三亚学院的大学写作课为例,教学内容覆盖邀约性、事务性、规范性等十余种文体,以及若干种边缘学科知识。可见,教学时间并不充裕,为了完成授课计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都将大量的时间用在理论教学上,课堂之上没有时间展开实训操作。另外,大学写作课的班级规模多是在百人以上,面对这么多的学生,教师也很难实现针对性的指导。久而久之,就会出现“老师讲解时一听就会,考试答卷时一写就错”的现象。
(三)缺少“双师双能型”教师
纵观我国高校大学写作课的教师队伍,会发现授课教师创作经验较为缺乏,无法指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在大多数高校里,担任写作课的教师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高材生,他们理论知识丰富,但实践能力相对较弱,有丰富文学创作经历的老师较少,当过记者、编辑或秘书的更是寥寥无几。这些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是滔滔不绝地讲理论,但指导学生写作或者是批改学生的作品时,就会感觉无从下手。
三、“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这些困境都使得大学写作课不容易受到学生的重视和欢迎,自然也不会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近几年来,国内很多高校都在通过一系列措施积极推进大学写作课的教学改革,比如,调整教学内容、丰富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转变教学思路等。无论是哪种教学改革,教师的重要性都是不可替代的,所以要加强大学写作课程教师队伍的建设。大学写作作为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较强的课程来说,结构优化的教学梯队不仅表现在年龄、专业、学历层次等方面,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设“双师双能型”的教师队伍。简单来说,就是要求写作老师不仅要“讲”得好,更要“写”得好,其必要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如前文所述,目前在职的大多数写作教师,由于自身能力的欠缺,在教学中重视理论讲授,不能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写作指导,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得到提高。这些“双师双能型”的教师可以是社会上知名的作家、电视台的记者、企事业单位的文秘人员、报社的编辑等,他们学历虽然不高,但他们的创作经验极其丰富,写作能力很强,对学生的实践指导更快捷、更有效果。复旦大学早已在这方面进行了尝试,2004年身为上海市作协主席的王安忆被聘为中文系教授及“文学写作硕士”的研究生导师,随后她带出了中国第一个“文学写作硕士”。
(二)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
很多学生对大学写作课不感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该课程的定位和学生的专业存在差距,使得学生经常抱怨这门课没有用。这些“双师双能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适当引入自己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类文章当做教学案例,和教材相比这些例子更加鲜活,更能让学生认识到应用文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进而提高学生对写作的兴趣。由作家担任写作课的教师来授课,其独特的视角在解读一些经典名著时,往往会更加感性、更有深度,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些内容都是普通教师无法传递给学生的,它们会让学生对写作这门课程有一个新的认识,进而提高学生对写作这门课程的兴趣。
从以上两个方面可以看出通过建设“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对大学写作课进行改革是必要的,而国内很多高校也都证明了这一点。比如,广东湛江师范学院的写作教授刘海涛,他既是一位微型小说作家,还是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家,他通过微信公众号为学生们讲授微小说的创作方法等;福建师大中文系的林可夫教授,湖北大学的洪威雷教授,都有着丰富的编辑经验。
四、“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加速“理论型”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化
目前,大学写作教师队伍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由于自身写作经验的缺乏,教学中只讲理论,很少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和指导,使得学生的写作能力难以提高。对此,学校应积极鼓励这些教师向“双师双能型”教师转化,包括定期展开培训指导、有计划地到相关单位进行实习锻炼、写作教师发表的文学作品可以作为评职称的依据等。通过这些方式可以丰富写作教师的创作体验,进而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
(二)鼓励“双师双能型”教师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
对于这些“双师双能型”教师来说,其最大的优势就在于丰富的创作经验,包括文學作品及各类应用文体,这些内容也往往会给学生耳目一新的感觉。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们可以根据自身所擅长的方面来灵活选择教学内容。比如最枯燥的行政公文写作,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工作经历,选择最新、学生最关注的案例,使课堂成为交流的平台。这样做的一个弊端可能就是教学侧重点有所偏差,因为每位教师都会将教学重点集中在最擅长的领域。对此,可以把写作课根据文体的不同分成若干个模块,每块由相应的“双师双能型”教师承担教学工作,比如记者讲授新闻写作,秘书讲授应用文写作等。
在教学手段方面,当前大学写作课的一个困境就是实训时间过少。对此,在安排教学时,可以精简理论讲授时间,给学生更多创作的机会,然后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大学写作课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对于提高学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有着重要作用。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门课程面临着诸多困境,对其进行改革是促进其发展的必经之路,意义深远。优化教师梯队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所以,应加快“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鼓励“理论型”教师向其转化,进而不断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以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姚大怀,陈传万,苏兆龙.新形势下公文写作教学的困境与改革——以安徽科技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例[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2(12).
[2]任雅玲.大学“双师型”写作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研究[J].绥化学院学报,2010(12).
[3]陈利群.普通本科中文“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06).
[4]王长林.做“双师型”教师更需做“双能型”教师[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作者简介:李明(1989-),女,辽宁省阜新市人,汉族,讲师,硕士研究生,三亚学院汉语国际教育系,研究方向:汉语国际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