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符号互动论视角下博物馆的青少年教育功能探究

2018-05-14蒋素桐周柠敖欣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教育功能价值观博物馆

蒋素桐 周柠 敖欣

【摘要】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在社会教育体系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现实生活中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却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我们以接受教育的主要对象——青少年作为调查群体,以S市博物馆为研究对象,运用符号互动论,从其适切性和具体运用进行理论分析。同时,从国家、学校、家庭、个人等多个角度对博物馆教育功能未充分发挥的现状予以现实分析,并提出建设性建议。

【关键词】符号互动论;博物馆;青少年;教育功能;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269.27 【文献标识码】A

关于开展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一直都是社会所关注的热点和重点。总书记在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方面都曾作出了重要指示,为了更好地贯彻国家政策,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掌握和把握改革方向,探讨如何在社会互动视角下加强青少年对于博物馆文化的教育和理解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一、符号互动论的基本内容和理论研究的适切性

(一)符号互动论的内容

符号互动论认为人类互动是基于有意义的符号之上的一种行动过程,意义不是来自于事物本身,而是来自与他人的互动。正是这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接触借助传递了一定意义的符号加深互动对象的身份认同和理论认同,让个体在一定的社会情境中根据具体的互动来不断地修正对客观事物的认知。社会学家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是符号互动发展史上里程碑式的人物 。他认为,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表意行为往往是通过社会互动来实现的,而符号是社会生活的基礎,人类只有通过符号才能实现心灵、自我与社会的互动。符号之所以能作为人类社会互动的工具,是因为人类在使用符号的过程中赋予了符号以规约性的意义。透过这种规约性意义不断地影响和改造着人们的思维建构。

(二)“符号”之于青少年博物馆教育的适切性

人可以向自己和他人描述即将发生的事情,并且以某种方式表示这种特征,而该过程就是符号化的过程。博物馆作为一个典型的文化符号,保存了前人遗留下的数千年的虚实之物,通过互动间接呈现在个体的经验中。博物馆的文物本身是没有意义的,但交流和互动的过程使衔接的双方有了共通的意识,从而成为了参照,被赋予了某种意义。互动实际是将博物馆这个文化符号所承载的价值观念、文化内涵与自我内化统一的过程。自我的丰富与再教育,这也是博物馆发挥教育功能的本质。自我产生的过程是一个社会过程,米德对自我进行了双重层面的划分,分为“主我”和“客我”,客我所代表的是一种社会群体价值观念,主我使个体以一种具有自我意识的方式进行活动,是个体对社会的一种调适,使个体更具主动性和独创性。

总之,互动论中的“符号”是互动的中介。人类通过代表性的符号象征化客观事物的意义,这种意义是潜移默化的,它依赖于人类对其思维的主观建构。人类生活在这样一种符号环境之中,具备创造符号和运用符号的能力,这种能力通过日常化的象征性符号创造着人类社会特有的结构。心灵与自我本质上就是米徳所说的社会产物。这种产物于博物馆教育而言,是对青少年博物馆知识的主观建构。博物馆是连接个体与社会认知的桥梁。通过博物馆教育来加深青少年对知识的认可与重塑,即符号意义交换的过程。符号教育与自我教育不断地相互耦合,带着一定的行为动机和价值取向,其改变或加深青少年对博物馆的认知,从而扩大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的影响。

二、符号互动论下博物馆对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基于符号互动论,我们在S市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查、访谈三种方式进行调研,反映出来的问题如下:

(一)青少年自身主动性不够

我们深入了解了青少年对博物馆的认识程度和意义赋予,发现他们对于博物馆意义给予肯定,但是兴趣不高,与自我联系不强,故而很少去参与博物馆相关活动。在收集到的125份问卷调查中,10.4 %的学生认为博物馆纯粹是玩的地方,大部分学生认为博物馆是寓学于乐的地方,但问卷也反映出他们实际很少参加相关活动。这说明他们对博物馆的认识停留在“客我层面”,“主我”意识并不强烈,继而行动力差。

(二)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方的行为导向性弱

青少年对事物的认知主要源于和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的互动,互动强弱会影响他们的认知。问卷调查结果显示,60.8%的家长没有带孩子参观过当地的博物馆,访谈中也了解到,老师在课堂上家乡博物馆文化教育仅占很小部分、学校组织相关的活动力度小、青少年对于当下火热的《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等文化节目知之甚少。如访谈者回答到:有的班组织过,但我们班没有,老师也很少提到。有听说过《国家宝藏》,但没看过,《如果国宝会说话》没听说过。均说明了家庭、学校并没有充分利用外在资源引导孩子积极关注博物馆,社会媒体的宣传、互动方式也不够充分。

(三)博物馆与青少年互动方式单一

调查中我们发现,博物馆与青少年的互动方式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们对于博物馆的认识和看法。我们参加了两场博物馆的讲解活动,形式主要还是口头讲解,方式单一、内容简单,缺乏趣味性和生动性。同时问卷也反映出学生们参加过的博物馆活动集中在老师讲解和观看纪录片上,各占62.4%和61.6%。在收集了他们喜爱的活动形式后,我们发现当下博物馆的活动形式没有结合学生的需求和利用新技术,导致学生的参与性和喜爱度不高,对于博物馆的认识意义没有得到强化。

(四)互动内容的浅薄弱化青少年文化内涵的认知

在博物馆两次讲解活动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讲解内容都主要停留在文物的简单介绍,如出土时间、材质、作用等基本信息,很少涉及背后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在对讲解员的访谈中我们也了解到,他们一般都是将一些基础的信息介绍出来,一般很少主动讲比较深入的内容,因为一些人力、时间等条件限制。如讲解员回答到:一般要是游客问到比较深入的话,我们都是会回复讲解的,一般的话就是基础的信息讲解。基于这种互动前提,接受者认知自然停留在浅层次,由此对家乡历史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亦很难建立出来,也很难在与他人后续互动中传达出来。

三、对博物馆发挥青少年教育功能的建议

符号互动论认为事物对个体社会行为的影响在于事物本身相对于个体的象征意义。笔者将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提出建议,丰富青少年对博物馆的认识,使青少年认识到博物馆对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从而刺激行动产生。

(一)宏观层面

国家角度: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引导青少年多关注和参观博物馆。在党中央政策影响下,2017年推出的《国家宝藏》等节目吸引了许多青少年的目光。同时,相关政府还应制定相关规定,下达各项文件,强化互动影响,推动青少年从视觉博物馆走向实体博物馆。此外,国家应加强博物馆与学校的合作,实现社会教育资源的功能整合。

(二)中观层面

博物馆角度:博物馆应注重活动形式的趣味性。调查中发现,众多的活动形式中,竞赛是最受青少年青睞的一种方式。所以在活动形式上,博物馆可以适当融入竞赛这个元素。通过改变活动形式,进而改变青少年眼中固有的对博物馆的认知,赋予博物馆更加丰富的符号意义。此外,博物馆自身陈列、主题设计,也应立足于青少年的喜好,配置相关主题区域,并定时更换,保持创新性和神秘性。

学校角度:学校应注重博物馆的教育功能,实现和博物馆的有效衔接。博物馆和校方应定期联合组织面向老师的专题活动,提高老师对博物馆的认识,从而影响青少年的认知。教师也应适时在课上普及相关知识,营造文化氛围,潜移默化中激发孩子对博物馆的兴趣、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社会媒体角度:社会媒体应积极宣传当地文化,让参观博物馆、了解当地文化成为一种风尚。当地的媒体应积极报导以博物馆为导向的文化,让本地人、外地人全面认识。日常活动中也应充分发挥媒体宣传的功能,吸引更多青少年及其家长的参与,扩大其活动的影响力。

(三)微观层面

家长角度:家长应积极鼓励青少年参观博物馆,发挥其辅助作用。家长在和孩子的互动中也要注重方式的趣味性和创新性,调动孩子的兴趣,及时通过实践参观强化这种意识,自身也要多了解相关知识,在相互互动中更好地分享和交流,进一步强化意识,进而更好地指导实践行为,充分利用好博物馆这一教育资源。

青少年角度:青少年应主动从博物馆中学习当地文化知识,主动实现主我与客我的契合。青少年应该改变自身对于博物馆的态度,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断给予自己各种心理暗示,使个体发自内心的相信博物馆对于自身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了解博物馆的各种活动。

参考文献:

[1]刘秉贤.符号互动论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案例教学实践中的运用[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4(2):66-69.

[2]单霁翔.博物馆的社会责任与社会教育[J].东南文化,2010(6):9-16.

[3]雷鸣霞.博物馆教育在青少年社会角色认知中的作用[J].中国博物馆,2015(1):77-81

[4]乐国安,汪新建.社会心理学理论与体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作者简介:蒋素桐(1999-),女,汉族,湖北随州人,本科,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周柠(1996-),女,汉族,湖北黄冈人,本科,主要从事青少年社会工作研究;敖欣(1995-),女,汉族,湖北襄阳人,本科,主要从事社会学研究。

猜你喜欢

教育功能价值观博物馆
我的价值观
博物馆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新农村文化建设中教育功能的缺失及其认识论根源
潜移默化,润物无声
浅谈中国电视媒介教育功能及思考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
露天博物馆
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