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科学探究活动的组织与指导研究

2018-05-14戚雷鹰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5期
关键词:探索科学创新

【摘要】随着科学活动在幼儿生活中的不断深入,幼儿对科学探究活动逐步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能用自己的感官去感知和发现。但很多时候,幼儿的科学探究活动需要我们教师从旁去创设有利的条件、提供支持性的环境、投放丰富多采的材料以及适当介入进行合理的组织与指导,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去更好地理解科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创新科学探究活动就是教师在日常的活动中从情境的提出、区域的设置、材料的投放、家庭的渗透几个方面着手进行创新设计,促使幼儿更加愿意投入科学活动的探究之中,继而从中获得更多的科学秘密。

【关键词】创新;科学;探索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幼儿科学探究活动是指在教师的支持和引导下,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对周围的事物和现象进行感知、观察、操作、探索,发现问题并寻找答案的探究过程;是教师充分利用周围环境,为幼儿创设条件、选择适合幼儿学习的内容、提供充分的物质材料,通过运用不同的方式设计与组织幼儿参与的各种科学探索活动;是帮助幼儿主动获取科学经验、建构概念、发展智能、养成科学态度的过程。

年幼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那么,教师如何组织与指导幼儿科学探究活动,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下学科学、感受科学,在同伴间相互学习中产生探究欲望呢?笔者结合平时在工作中的一些实践与思考,谈谈自己在实施过程中的几点创新做法:

创新之举一:开辟主题式科学情境,激发幼儿探索

情境,指在一定时间内各种情况的相对的或结合的境况,包括教学情境、社会情境、学习情境等。主题式科学情境是通过创设具有鲜明科学主题的情境氛围,激发幼儿主动探索科学的兴趣,如我们给幼儿创设了这样一些游戏情境,旋转王国里要举行陀螺比赛啦,需参加的小朋友赶快来报名参加哦!你可以选择变色陀螺赛场,也可以选择陀螺持久战场地,其中变色陀螺赛场提供了各色陀螺,小朋友在游戏中以谁发现的陀螺变化情况多为胜者,这一做法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的探索兴趣和促进他们的表达能力,而在这里我觉得我们老师还应该增加一些记录纸,方便幼儿记录自己的发现,这样既直观又明了。而持久战场地提供了各种垫底材料,小朋友在游戏中以谁的陀螺旋转得时间长就为胜者,这一做法无疑也大大地增加了幼儿的游戏兴趣。我班幼儿在这样的游戏情境中玩得不亦乐乎。又如,小球要玩“过山车”游戏啦!可是轨道还没有搭建好呢,赶快给它建一个多样的轨道让它自由玩耍吧!这一情境一提出,我班幼儿每天都有人聚在科探区摆弄、搭建“过山车”轨道,在搭建轨道完成后,让小球玩游戏,当发现小球不能顺利到达终点时,调整搭建的轨道再次试验,有时发现小球很顺利地到达了终点,又会在中间给它设置点障碍,就这样,我班幼儿的兴趣点是持续高涨的,这一游戏在区域里玩得可谓人声鼎沸。

创新之举二:设置别样的科学探索区域,鼓励幼儿探索

(一)以主题为单位划分区域,让探索内容一目了然

如我们围绕“有趣的镜子”“好玩的水”“趣味平衡”等主题活动利用柜子作为隔断将科探区划分成多个区域,然后将各种与主题相关的材料以及工具放置于区域中,这样幼儿一走进区域便能明确自己所在区域探索的内容,从而加大他们探索的兴趣。例如,我为幼儿提供了各式各样的有趣的镜子,有使图像变大的放大镜,有看得远的望远镜,有变化多端的多棱镜,有使人发笑的哈哈镜(凹、凸面镜),还有色彩斑斓的万花筒。幼儿一走进这个区域就立刻知道这是关于各种各样镜子的区域,在摆弄这些镜子时,幼儿不仅感受到了镜子的有趣,而且了解到各种各样的镜子及其产生的许多科学现象,在探索的过程中他们的观察力、想象力也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科学利用区域中的墙面,让幼儿与墙面对话,鼓励幼儿探索

例如,我们将潜望镜粘贴在墙面上,幼儿对其充满了好奇,只听有的小朋友说:“墙上的那个‘庞然大物是什么呀?让我去看看!”说完便自己走过去瞧,“咦?我在这里面能够看到脚,是文文的,太神奇了!”“有我的脚吗?我也要看看。”“没有啊!我怎么看不到我的脚。不过我看到西西在玩磁铁。”……就这样,幼儿对墙面上的“庞然大物”充满了兴趣,后来他们知道那是潜望镜,并时常到区域中与潜望镜一起游戏。又如:我们在墙面上粘贴了许多的光盘。“你们看!光盘上可以看到彩色的光。”天天說道。“是真的,是真的。我也看到了,好漂亮,像彩虹一样,五颜六色的。”蓓蓓也凑过来说。之后,幼儿们通过询问老师或是回家询问自己的爸爸妈妈,了解到那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效果。如果用手电筒来照一照又会出现怎样的情景呢?小朋友们继续探索起来。

(三)单个区域中进行划分,利用柜子设置成“小包厢”“家庭式”

如,我们将地面游戏和地面可进行的操作单独划分,桌面的游戏按照一定的格局布置,考虑幼儿操作中相对的动与静,互不干扰。像在“过山车”游戏中,为了便于幼儿将自己的创新轨道能淋漓尽致地发挥出来,我们一改之前的桌面游戏,将其放置在地面上进行搭建,这样大大增加了幼儿的动手操作空间,幼儿的想象力以及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创新之举三:投放可启发性科学材料,引导幼儿探索

材料既是引发幼儿探究的刺激物,又是他们主动建构对周围物质世界认识的中介。幼儿在自主选择材料的操作活动中能尽情地探索、发现和创新。如《神奇的风》,幼儿对于风并不陌生,他们知道风有时大,有时小,然而,他们对于风的产生以及大风、小风的不同却不了解,于是我给幼儿提供了各种可能制造风的用品,如扇子、书、泥工板、纸片、气球、风车等,让幼儿自己操作出风来。幼儿在玩一玩、找一找的过程中发现,当用煽动泥工板时,产生的风就大,气球摆动的幅度就大,风车就转得快;如果轻轻晃动泥工板,产生的风就小,气球摆动幅度也就小,风车转得慢。这样,幼儿亲身体验了风的大小。我还让幼儿体验用扇子扇风和用电风扇吹风有什么不同,从而感知现代电器给人们带来好处。同时,我还给幼儿播放了有关风的视频,让幼儿知道适宜的风会给人们带来好处,如果是狂风,则飞沙走石,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甚至带来灾害。在整个活动中,幼儿通过这些可启发性的材料及视频,了解了风有大小之分及与人类的关系。

材料有成品和半成品之分,然而成品不能很好地激发幼儿的创新灵感,甚至可能会限制幼儿的想象力和创新思维的发挥。为此,我们在活动中经常会投放一些半成品材料來启发幼儿的思维,引导幼儿探索发现。比如在科学《让小纸片站起来》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一些小纸片,让他们动手动脑,想各种方法让小纸片站起来,有的幼儿将纸多次折叠使其站立;有的幼儿将纸卷起来,做成了“蛋卷”的模样使其站立;有的幼儿将纸折成“门”状……幼儿在操作中想出了各种方法来让小纸片站起来。我还为幼儿提供剪刀和固体胶等工具来促进幼儿进一步实验,发现更多改变小纸片形态的方式来帮助小纸片实现站起来的愿望。在这样的活动中,幼儿利用所投放的材料在操作中获得经验,而这些经验对幼儿科学概念的形成和智力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创新之举四:营造家庭科学研究氛围,促进幼儿探索

每位幼儿都是好奇宝宝,在他们的世界里,总是藏着很多“十万个为什么”,面对这么多的“为什么”,家庭成员的有效配合无疑是对幼儿探索科学秘密的最有力支持。为此,我们鼓励家长为自己的幼儿开辟一定的科学探究空间,在家中给幼儿营造良好的科学探究氛围。平时,我们会将最近接触的一些科学实验以短信的形式告知家长,让家长回家引导小朋友再做一做这些小实验。记得当时有一节活动是《盐水里的鸡蛋》,由于当时在集体活动中是小朋友合作实验,一位小朋友只能拿到一个杯子进行实验操作,所以孩子操作起来还是很有局限性。后来,我班有一位小朋友航航回家后想继续做这个实验,他的爸爸妈妈就给他准备了相应的材料,据后来航航的妈妈向我反映说:航航操作得很开心,还跟他们讲应该怎样去做,加入的盐的量不同,鸡蛋浮起来的高度也不一样。看到幼儿能够这样专注地做实验,家长非常欣慰,说:“从来没见他在家里这么认真过。”还有就是我们会给家长发送一些家庭亲子科学小游戏活动,如给气球娃娃戴帽子、吹不大的气球、滴水放大镜等,把这些小游戏所需用到的材料、游戏步骤等发给家长,让家长和幼儿在家也能进行一些科学探索活动。我们还向家长收集了幼儿在家进行科学小游戏时的照片,从他们发过来的照片上不难看出,幼儿玩得很带劲儿,家长们也纷纷表示,幼儿在游戏时很关注,对于游戏中蕴含的科学知识也非常感兴趣,能向家人说一说自己的发现与理解。通过这样的创新之举,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家庭的熏陶感染下中也得到了很大提高。

法国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夏帕克说过:“科学教育不仅改变了孩子的学习方法,也改变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幼儿是天生的科学家,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我们在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教育教学中,进一步领会《指南》的精神实质,进一步采取科学高效的组织和指导策略,引领幼儿在更多的科学探究中学习和成长。

作者简介:戚雷鹰(1988-),女,江苏常州人,本科,江南大学,研究方向:教育学(学前教育方向)。

猜你喜欢

探索科学创新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社会转型期行政权控制的路径探索
房地产项目策划课程案例教学探索与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下的实验教学改革探索
科学拔牙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