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的英汉互译翻译方法研究
2018-05-14王海怡
【摘要】书名是读者了解一本书最直观的方式。作者往往需要通过一个简单的书名来表达整本书的核心内容并且吸引读者的眼球。一个恰如其分的书名能够为一本书增添不少色彩。然而,面对已有的中文或者英文书名,译者应当在不改变作者原意的基础上,跨越极大的文化差异,翻译出让双方都可以理解的书名,并且在纷繁复杂的翻译方法中,选择最恰当的翻译方式。本文主要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分别从书名的英译汉以及汉译英两方面对书名的翻译方法即音译与直译、意译、直译意译结合进行解析。
【关键词】书名翻译;英译汉;汉译英;翻译方法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书名是作者与读者进行交流的首要阶段。通过书名,读者往往会在内心勾勒出本书的大致面貌和内容,从而选定是否继续品读这本书。因而,对于读者而言,一个书名的重要性就好比一个标题对于一篇文章的重要性。由于在拟定书名中需要考虑众多因素,例如,书名的新颖程度,它是否能够表达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能够反映作者的创作特点以及它对书本销量的影响,所以,确定书名往往需要花费作者大量时间和精力。书名的拟定本非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出于对读者的负责,更是对作者的尊重,在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基于原文内容,表达出原著者的本意。翻译工作者在翻译过程中也采取了音译与直译的翻译方式。但又由于两国不同的文化习惯和文化背景,翻译家在翻译时,需要对原著书名进行大大小小的调整和改动。
一、中文书名翻译
(一)直译与音译的案例分析
从音译角度来讲,在书名中出现人名、地名以及一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名词时,通常会用到音译的方法。例如,由孙武编写的中国现存最早的兵书《孙子兵法》—Sun Tzus Art of War;鲁迅先生的小说代表作《阿Q正传》—The True Story of Ah Q;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摄影集《黄山神韵》—The Verve of Huangshan等。
“由于文化差异,在中国有许多具有中国特色的事物和现象,因此,汉语中的特色词汇在外语中无法找到直接對应物,即表现为外语中的文化空缺。”[1]正是由于这种文化空缺,在双方的文化中无法找到对应的词语相呼应,而音译可以将本属于中国特色的内容简单并且直观地呈现给不熟悉以及不了解相关中国文化的人。
从直译角度来讲,一般来说,在能够准确表达原著内容并且不修改原著的语言色彩的前提下,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例如,《撒哈拉的故事》讲述三毛和荷西在撒哈拉中生活的爱情故事。此外“撒哈拉的故事”这一名词在直译为英文The Story in the Sahara后,其结构与语言色彩也没有因此而违背原著本意,所以在翻译时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相较之下,有人将《春秋》直译为Spring and Autumn Annals,而实际上《春秋》是一本鲁国的编年史,作者孔子想借此书中的史实警示后人,直译后虽然结构符合英文抒写规则,但是其语言色彩却发生了改变。因此,本书书名的翻译最好不要采用直译法。
(二)意译的案例分析
在直译法没有办法满足翻译要求的前提下,译者可以考虑意译的方法。意译“是指在忠实原文内容的前提下,摆脱原文结构的束缚, 使译文符合译语规范,将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做释义性解释,在转换过程中不必过分拘泥于原文形式。”例如,《大学》翻译为英文是The Great Learning,而不是“University”。因为在中国古代有小学、大学之分。此“大学”非彼大学,在古代大学是指诗书礼乐的学习,而现在的大学是指接受高等教育的场所。《大学》是一篇讲述儒家道德修养的散文。“great”一词既体现了儒家思想为古时民众以及君主在做人、做事、治国方面的积极指导,又表达出了儒家思想的“伟大”之意。因而,采用意译的方法更能还原原著者的本意。
(三)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案例分析
书名的翻译不仅只是音译、直译和意译的方法运用,更重要的是译者如何在不改变原文的内容和语言色彩的基础上,将原著书名翻译成另一文化领域的人能够理解的书名。直译与意译相结合,保留容易被理解的部分,填补文化空缺,可以使原著书名在最大程度上得到还原。
《西厢记》—Romance of the Western Chamber,此翻译保留了西厢“Western Chamber”,书名中的西厢是一个地名,指的是男女主人公崔莺莺和张生居住的普救寺里的西厢房,因而在翻译为英文时,保留了西厢一词,在翻译“记”时,译者采用了意译的方法,《西厢记》赞扬了以真挚的爱情为前提的相爱方式,冲破了中国古代的封建传统思想。
二、外文书名翻译
(一)直译和音译的案例分析
书名翻译不单单是一种技能,也是一种吸引读者的方式,更是一种高尚的艺术。在很多国外大师级的文学作品中,直接音译或者直译的中文译名屡见不鲜,因为这种译法简洁又具有异域风情。比如说,法国飞行员安东尼(Antoine de Saint-Exupéry)脍炙人口的作品-Le Petit Prince译成中文直译为《小王子》;美国著名文学家海明威的作品The Old Man and Sea直译为《老人与海》。
这种直译的方式,译者完全遵照作者的意图,使得中国的读者真切地体会到原版书籍的魅力。译者采取此种译法,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方面,考虑到了这一类书籍的受众;另一方面,译者尊重了翻译的原则之一,即为忠实——忠实于原文和作者。
译者考虑到了“购书与读书主体与市场营销的因素”。同时,译者考虑了英文书名的特点,即简短有力,“多为一个名词短语,介词短语,分词短语或残缺的省略句,但却言简意赅,概括全文或者全书的重要信息。”
(二)意译的案例分析
在书名的翻译上译者可谓绞尽脑汁,除了上面提及的直译与音译法,还有更具有文学性和挑战性的意译法。译者采取意译,原因主要在于两点:首先是用具有特色和意境的中文作为题目,增强文学性,更吸引读者;其次是意译的标题更能表达原文的中心思想,使读者对于文章的主题内容与人物背景更加了解。
美国儿童文学作家莱曼·弗兰克·鲍姆的作品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被译作《绿野仙踪》,一个表达主题又富有诗意的句子。此书的书名还有一种译法叫做《奥兹国的魔法师》,但是《绿野仙踪》这个名字更具有受众,应用更广泛。原因是:一方面,这个名字在中国读者眼里,更加具有文学性又朗朗上口,印象深刻。人们对于美的句子和文字总是没有抵抗力,译者也正是利用了人们这样的心理。并且此书的读者主要是孩子,而孩子正是喜欢关于“仙”一类的冒险类书籍,有代入感的同时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另一方面,这个美丽的名字也准确地表达了此书的主题-自然与历险。“故事环绕奥兹国的历史,讲述了一个名为多罗西的女孩子在奥兹国和狮子、机器人、稻草人追寻勇气、善心和智慧的历险故事。”。名字呼应主题,更清晰地表达了作品内容。
(三)直译和意译结合的案例分析
很多文学作品的书名翻译为了使其同时具有直译和意译的特点,即直译可以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加之意译可以体现此书主题思想的优点,同时直译与意譯的无缝链接可以使标题更具有逻辑性,更加完整。这也是很多译者采取这种方式的原因。
美国当代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作品Three Days to See,被译作《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就是采用了这种翻译方法。直译表达了原标题“眼睛有三天可以看见世界”的意思,遵照了作者,也使读者体会原版作品的特色;译者对于“see”的处理偏向于意译,将“看见”译为名词“光明”,这样处理可以使作品的标题更生动,富有诗意,也表明了主旨,使读者更容易把握这本著作的主题内容-作者在变成盲聋人以后的生活。这种题材别具一格,译者意欲调动读者好奇心,和对作者的敬佩之情。同时,译者在标题中加了条件状语“假如”,使得标题更具有逻辑性,更易懂,也暗示了作者的盲聋现状。
三、结语
直译不一定可以表现主题,意译也不一定会忠实于原文,因此“英汉书名翻译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转码过程”,而是在理解全书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全文的内容,选择最适合的方式,才能译出最出色的效果。海明威的作品For Whom the Bell Tolls曾经被译作《战地钟声》,偏向于意译,而在其之后的直译版《丧钟为谁而鸣》才更能体现原文主题与作者强烈的情感。因而,选择恰当的译法对于英汉翻译尤为重要。而对于译者,不单单需要其超强的文学素养和专业知识,并掌握时代背景与读者需求,更需要对翻译工作的尊重和信念。
参考文献:
[1]佚名.论中国特色词汇的英译[OL].http://www.taodocs.com/ p-40048554.html.2016-03-22/2017-11-13.
[2]耿小超.翻译中的直译与意译[J].中北大学学报,2008(24):98-101.
[3]秦绪. 英语书名的翻译技巧[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9):09-11.
作者简介:王海怡(1996-),女,汉族,黑龙江省哈尔滨市人,本科,研究方向: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