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与中国语言文学之现代转型研究
2018-05-14蹇鑫樊百川熊友伟
蹇鑫 樊百川 熊友伟
【摘要】人类文化的传播和传承与翻译工作存在紧密的联系,借助翻译不断引进新事物、促进文化的交流,是持续稳定发展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本文从翻译入手,对我国语言文学的现代化转型进行了适当的分析,希望可以为中国语言文学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翻译;中国语言文学;现代转型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语言文学逐步探索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主要通过翻译引进外国先进的文化和文学,丰富我国语言文学现代化的内涵,使我国语言文学在现代化翻译的作用下探索转型发展的道路。因此,新时期对我国语言文学的现代化转型进行研究,应该明确翻译的影响,并结合翻译的影响探索未来发展方向,使中国语言文学现代化转型过程中始终表现出一定的优势,全面提高转型发展的实际效果。
一、中国语言文学现代转型的方向
中國语言文学在逐步实现现代转型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反传统和西化来实现,而不论是反传统还是西化,都与对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存在紧密的联系。外国文学作品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学现代转型的影响主要从四个方面得到相应的体现:其一,在精神取向方面,受到翻译的影响,中国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崇尚个性和自由,因此表现出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和人性解放推崇的重要特征,文学发展方式也呈现出多元并举和兼收并蓄的开放化发展状态。其二,在艺术形态上,中国语言文学受到翻译的影响开始构建特色的现代化文学形态,在坚守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当代西方文学和文化思想进行改革创新,凸显中国语言文学现代化发展倾向,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1]其三,在语言表现形态方面,中国语言文学在逐步实现现代转型的过程中,构建了现代语言文学体系,并且发源于白话文运动,在实际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对大众语言和西方欧化翻译语言的整合,现代语言规范的特色性更为明显,对我国语言文学的现代转型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其四,在美学观念方面,受到西方悲剧主义思想的影响,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体现出关注悲剧性的特征,并且涌现出大量具有明显悲剧色彩的现当代文学作品,使我国文学作品的现代转型发展态势更加明显。在中国语言文学探索现代转型的过程中,不论是对传统文学思想的突破还是对西方文学思想的借鉴,都对现代文学规范的重新确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使中国现当代文学进入到全新的发展状态中,形成特色发展模式,使中国语言文学在现代转型发展过程中形成了明显的现代化特色优势,对语言文学的创新化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使我国语言文学的现代化发展表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
二、翻译我国作品影响下中国语言文学现代转型的表现
对我国当代语言文学的现代转型进行研究,发现从五四时期起,我国对外来思想的接受保持开放化的状态,在一定时期内使我国对外国文学的翻译呈现出繁荣发展的态势,整体翻译工作的质量得到了全面的提升,并且在翻译的作用下,大量高质量的古典主义作品、现实主义作品、浪漫主义作品、象征主义作品以及自然主义作品等涌入到我国,掀起我国文学思潮的发展,对我国文学审美规范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冲击。[2]从这一角度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转型进行研究,能够看出外国文学的翻译对我国文学审美规范的创新化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支撑,但是,在中国语言文学探索创新化发展的过程中并未真正脱离中国的文学传统,而是在坚守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造,因此,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转型具有相应的特殊性。
三、悲剧审美意识生成
从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角度看,悲剧审美意识主要就是生命主体在文学创作中力图借助自己的力量冲破历史必然性对生命的限制,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其实质上明确意识到历史必然性限制是无法突破的,因此,在文学作品中表现出绝望和抗争交织的精神现象。生命主体在特定的时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有价值的生命遭到摧毁时对人类命运和社会命运形成否定性认识的外在呈现,是人类在精神情感作用下特有的精神现象。[3]
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相对明显,因此,中国传统社会中形成的语言文学实际上承担着维护统治阶级权益、维护社会秩序、维护道德规范的重要任务,因此形成了一种中和之美,并且这种文学创作的美学倾向受到文学批评的重视,但是中国传统语言文学体系中形成的抗争意识较为薄弱。到“五四”时期,随着文学开放理念的形成和大量外国文学翻译作品的涌现,在文学翻译的基础上,小说和戏剧方面的悲剧审美意识逐渐引入我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我国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创作开始表现出悲剧审美的发展倾向。[4]在“五四”时期翻译的部分文学作品,实际上对我国语言文学现代转型发展过程中悲剧审美意识的形成产生着重要的影响,推动当时我国文学创作领域也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悲剧作品,如《伤逝》《沉沦》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语言文学在现代转型的过程中受到翻译的影响,形成了全新的悲剧审美观,对中国语言文学在新时期背景下的持续稳定发展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四、审美主体表现出普遍化的发展状态
在中国传统文学的发展体系中,文学是“贵族”阶层的产物,因此,可以将文学看作是“贵族”文学,只有统治阶层和精英群体能够接触到文学。随着“五四”时期大量外国文学翻译作品出现,我国语言文学的发展方向受到影响,出现了相应的变化,中国传统语言文学的发展程式受到冲击,做出了一定的改变,社会个体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也要求语言文学在发展过程中要重新审视发展状态,并对内心世界进行挖掘,极大地推动了我国文学创作的发展。[5]换言之,我国社会大众个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与外来文学翻译下文学和思想观念的引入是相伴存在的,早在1907年开始鲁迅就在其创作的《文化偏至论》中对外国作家和哲学家的思想进行了适当的介绍,并且提倡尼采等人文学思想和哲学思想中提出的超人意志,希望能够通过文学引导社会大众主体精神的觉醒,使社会大众能够表现出主体个性。
在传统语言文学发展受到冲击的情况下,对人或者个体问题的关注受到重视,我国语言文学在此方面表现出现代美学的基本理论发展倾向,也体现出浪漫主义文学和美学的主要特点。在“五四”时期大量浪漫主义作品被引入我国,如拜伦、雪莱、歌德等作家的作品受到“五四”时期中国翻译家的广泛关注,并且翻译作品受到青年群体的欢迎,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6]从我国当代诗人、作家的作品中往往能够看出雪莱、歌德等文学思想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在“五四”时期大量翻译外国浪漫主义文学作品的情况下,浪漫主义的审美主体个性化与普遍化发展对中国现当代文学创作以及语言文学的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使其成为当时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之一。在这种审美倾向的作用下,中国诗人、作家、学者等在创作中也表现出明显追求自由、崇尚个体的特征,对个体的普遍关注成为当时最重要的文学发展倾向。
文学是在不断碰撞和融合的基础上,并且这种碰撞和融合通过多种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在中国语言文学的发展过程中,翻译作用的发挥使文学的碰撞逐渐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状态,并且翻译成为推动我国语言文学实现现代转型的重要推动力。[7]从中国语言文学发展过程中审美主体表现出普遍化发展倾向能够看出,正是在翻译的支持下,中国文人学者们在创作过程中受到西方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想的影响,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吸收外来文化,使中国当代语言文学和世界语言文学实现了有效对接,进而在新文化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学真正突破传统旧文学思想的限制和制约,现代文学规范也随之确立,在一定程度上使中国现代文学表现出崭新的发展形态,构筑了全新的文学和文化发展体系。
五、结语
文学和文化的发展是一般需要多种文学和文化交流碰撞的支撑,在文学和文化的交流碰撞过程中,翻译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甚至可以说,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化转型,是翻译推动的结果。所以,必须明确认识到翻译在促进文学转型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并结合现代语言文学的发展状态对翻译的影响进行明确,争取能够结合翻译对中国语言文学的现代转型形成相对明确的认识。
参考文献:
[1]端传妹.论《小说月报》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J].江苏社会科学,2015(6):195-201.
[2]缪舒舒.浅谈民族主义与中国近代文学的现代转型[J].青年文学家,2017(18):45.
[3]张杨.清末民初文学现代转型视野下的拜伦译介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6.
[4]李建梅.五四时期的鲁迅翻译文学与国民身份建构[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42-47.
[5]陶家俊.林纾与中国文学现代性对英国文学的跨文化选择[J].外国语文,2018(1):27-31.
[6]姜海波,韩尚颖.文学翻译中的语言模糊问题探析[J].芒种,2017(8):18-19.
[7]张雪颖.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及其意义解析[J].神州,2017(23):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