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大学生审美力的最佳途径
2018-05-14董燕
【摘要】提高大学生审美力就是弥补中小学审美教育的缺失,促进大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健康、和谐、全面地发展。在大学开展音乐欣赏课有很多便利条件,可以把“音乐欣赏”列入教学计划中作为选修课,又适合大学生年龄与心理特征。本文着重论述“音乐欣赏”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力和为什么是最佳途径。
【关键词】音乐欣赏;审美力;途径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多年来,我国十分重视包括音乐教育在内的艺术教育工作,相继制定了多个关于音乐教育发展的实施方案,在音乐教育教学上取得了长足进步。2002年颁布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应当加强艺术类课程教学,按照国家的规定和要求开齐开足艺术课程。职业学校应当开设满足不同学生需要的艺术课程。普通高等学校应当开设艺术类必修课或者选修课。”国家高度重视,且有具体要求,但基础教育阶段受应试教育影响,地方学校却不能切实执行,中小学音乐课不能得到有效开展。教育行政部门在拥有绝对权威的情况下,地方学校还是不按规定要求开设音乐课,甚至取消音乐课,或者即使课表上有音乐课,实质被其他课程长期占用。中小学阶段审美素质教育的缺失,导致非艺术专业类学生在大学阶段普遍需要提高审美力,促进其全面、和谐地发展。
一、《音乐欣赏》课为什么能够提高大学生审美力
(一)音乐欣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感受力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一种表达思想情感的艺术。音乐欣赏中的声音不是普通的听觉感受,而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感受,是净化心灵的艺术活动,正如《乐记》中记载:“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
1.音乐中的声音和自然界的声音的区别
音乐中的声音不同于普通的声音,自然界的风声、雨声、鸟叫声、机器隆隆声和音乐中的声音有着本质的区别,音乐中的声音是经过人的创造提炼,有规律地把特殊的声音按照一定的关系组织起来的,它能表达人的情感,能激发人的思维。如:钢丝敲击的声音不是音乐,而演奏钢琴时槌子敲击钢丝的声音形成美妙的审美享受;森林里小鸟清脆的叫声非常悦耳不是音乐,而在音乐中特定音高的旋律却可以模仿小鸟的叫声;工地上嘈杂的劳动声不是音乐,而富有韵律的节奏与吆喝声形成了音乐中的劳动号子。音乐中模仿自然声响,都是有固定音高和有节奏规律的音响。
2.背景音乐与欣赏音乐的区别
在电影院看电影时听背景音乐,关注点在于故事情节,专注力并没有净化在音乐的本体上,这和排除杂念、专注地听音乐是有本质区别的。专注而纯净地欣赏音乐,会真正地感受到越听越好听,最大的效应是会产生愉悦感,不光悦耳还悦心。不满足于听一遍,还有继续听的欲望。法国著名哲学家、美学家狄德罗说:“艺术审美力就是由于反复的经验而获得的敏捷性。”音乐是时间的艺术,音乐欣赏者随着音乐的起伏变化,若注意力始终保持在音乐欣赏中,而不被周边与音乐无关的东西干扰,那么欣赏者将获得音乐整体感知,诸如音乐的音高、节奏、力度、音色、旋律、节奏等。在不断反复的欣赏熏陶下,欣赏者的审美感受力获得逐步提升。
3.人类听音乐与动物听音乐的区别
动物也有听觉,但动物听音乐只停留在生理感受层面,它与人类听音乐最大的区别在于没有情感反映与思维活动。而人类是有情感有思维的动物,听音乐时会自然带着自身的经历,有着对音响的感知能力,而且这些感知能力的差异还决定着欣赏者艺术审美力的高低,可以区分2/4拍子进行曲与3/4拍子圆舞曲的不同音乐风格;可以辨别丰富多彩的交响乐作品各种乐器音色的不同;可以体验音乐旋律的起伏顿挫;可以感悟绚丽多彩和风格迥异的各民族音乐节奏特点……这是其他动物不存在的。此外,人类欣赏音乐时会产生共鸣,可以宣泄情感,净化思想。
(二)音乐欣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想象力
欣赏音乐很重要的特征就是:音乐欣赏主要是一种通过听觉进行的感性活动,不是视觉艺术,它没有直接的形象,不像绘画、雕塑、戏剧、舞蹈那样直观,它是通过声音的编织构成的美感,构成声音的力度、节奏、音色的变化规律,反映了人类生命存在与生命形式的对应关系,如听到密集的节奏人们会感觉到精神紧张,音从低到高的进行人们会感觉到提升、生发;反之,音从高到低的进行人们可能会感觉到消极、低落的情绪。音乐很抽象,但能让我们产生想象与联想。如听到悲伤的音乐会使人联想到凄凉的往事,听到激昂的旋律会让人神情振奋。
虽然音乐中也有模仿性、描写性,但不像美术那样直接,而人是有联想、有联觉的,音乐欣赏者听到音响会产生通感作用,眼、耳、手、脑同时并用而产生一系列心理活動。如听到明亮的号声会觉得眼前一亮,听到优美的女高音觉得甜甜的,听到缓慢而低沉的鼓声会感到艰难的负重感,听到欢快的旋律会令人手舞足蹈等。声音的刺激会让人产生联觉,人完善了音乐的内涵,丰富了音乐的想象空间。
同一首音乐,不同身份的人会体验到不同的情感。如乐曲《喜洋洋》(见下例),小孩子听到,可能会想到过节收到礼物时的快乐;农民听到,会想到大丰收的喜悦;运动员听到,会想到竞技场上取得好成绩的兴奋等。所以,经历不同,身份不同,年龄不同,思想不同,想象的空间也不尽相同,在欣赏过程中会把个人的经历和经验注入想象之中,再体会与领悟音乐。所以说,在听音乐活动中人的想象空间是无限的。正如俄国音乐评论家谢洛夫所说:“音乐是灵魂的语言……音乐语言的真正活动范围就像其它艺术的活动范围一样是没有界限的。”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提供的音响是有限的,而欣赏者的想象是无限的。
(三)音乐欣赏能够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创造力
音乐欣赏本身就是审美创造性活动,在欣赏过程中,欣赏者会调动自身内在的潜力、经历、个性、想象力和情感的倾向性进行融合,创造一个比较丰富的审美形象。因此,烙上了个性的印记和区别与他人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创造的萌芽。爱因斯坦说:“我的科学成就,很多是从音乐启发而来。”瑞典的佩尔伊斯博格被中国《梁祝》优美缠绵的旋律所吸引,编导创作了芭蕾舞剧《梁祝》,用西方的艺术完美地诠释东方的美。舞蹈家听到气势磅礴的《保卫黄河》,创作了大型舞蹈《保卫黄河》,体现了中华民族坚定不移、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和顽强精神。
音乐为我们提供了相当大的想象空间和发掘空间,创新、创造最大的环境就是人想象空间的自由。音乐没有指定性,但听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充分施展自己的才华进行想象和创造。比如唐代诗人白居易被贬为九江郡司马时,夜里听到船上有人弹琵琶,就产生了著名的诗篇《琵琶行》。如有的电影名字本身就来自于乐曲的名字,像《十面埋伏》《梅花三弄》等。音乐欣赏活动,是能够培养学生创造力的审美活动,大学生不管是文科生还是理科生或是其他艺术专业学生,通过音乐欣赏活动,思维空间变得更为自由和开放。如有的人根据一首樂曲能写出一篇论文,有的人受音乐启发而取得发明创造,有的人听一首乐曲能画出一幅画等,它的创造驱动力都来自音乐的激发。
二、“音乐欣赏”课为什么是提高大学生审美力的最佳途径
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力需要通过审美教育来实现,而审美教育最重要的形式是艺术教育,那么,为什么说“音乐欣赏”课是提高大学生审美力的最佳途径呢?有多种艺术欣赏课程可以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力,但相比较而言,音乐欣赏具有如下独特的优势。
(一)易进入
恩格斯说:“在一切艺术中,只有音乐才能产生与广大群众的合作,同时在表达力量上,音乐也是优胜者。”可进行审美教育的各门艺术课程中,音乐欣赏是最易进入的。
音乐艺术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好方法、好途径,但在整个音乐艺术活动中,如音乐创作、音乐表演与音乐欣赏等,前二者都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为前提,唯独音乐欣赏入门门槛低。人们欣赏音乐并不一定要掌握多么高深的知识技能为前提,作为一种精神生活的需求,无需对音乐懂多少,而仅凭拥有健全的听觉器官和正常的思维能力就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进行音乐欣赏活动。李斯特也说:“音乐是不假任何外力,直接沁人心脾的最纯的感情的火焰;它是从口吸入的空气,它是生命的血管中流通着的血液。”
音乐艺术的欣赏是最适合大学生心理特征与年龄特征的审美活动。可以说,在高校中,几乎没有讨厌音乐的学生,这也是音乐欣赏“易进入”的客观现实。“音乐欣赏”课的实施入门门槛低,既“易进入”,又广受学生欢迎,“受众广”。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情感充溢,想象力丰富,追求理想,精神生活多彩、审美心理浪漫,绝大部分学生都爱听音乐,想通过音乐丰富生活,宣泄情绪,提高审美,以净化心灵。开展“音乐欣赏”课,给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与机会。实践证明,该课程广受欢迎,效果极佳。音乐家聂耳说:“音乐不是难以把握的、神秘的、超过一切的艺术,音乐是绝对现实的东西。”
(二)易深化
音乐欣赏活动在审美教育中不但“易进入”,同时还是“易深化”的一种审美活动。
首先要明确的是,音乐欣赏活动并不是一般的听音乐,它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活动,音乐欣赏的过程是欣赏者复杂而高级的心理活动,如音响感知、情感体验、联想与想象、理解与认识等,有的学者把音乐欣赏的领悟程度划分为悦耳、悦意、悦神三个不同层次。这些音乐欣赏的过程就是审美体验的深化过程,欣赏过程中的不同层次就是审美品味的不同层次。
所谓“易深化”,是指欣赏者从音乐欣赏活动中获得美的感受与美的体验,从而达到精神愉悦的状态。欣赏者的情感得到充分的宣泄而产生对音乐的爱好与兴趣。越听越爱音乐,越欣赏越感到愉悦。这种兴趣及爱好致使欣赏者产生强大的内驱动力,把欣赏音乐变成一种自觉的艺术活动,甚至会从爱听,深化到爱表演、爱评价、爱创作等,有的甚至会把欣赏音乐变成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终生热爱。这方面的例子多不胜举,远在古代就有孔子听“韶乐”竟能“三月不知肉味”,文学家高尔基对音乐的体会是“当你听音乐时,你会忘记这是白天还是晚上,忘记自己是老头还是小孩,忘记一切。”
(三)易渗透
这里所说的易渗透是指音乐欣赏活动的易渗透现象。现实生活中的音乐欣赏活动并不是停留在课堂中的,哪里有音乐,哪里就存在着音乐欣赏的可能。其决定因素是必须有音乐的存在“场”,所以,音乐欣赏的易渗透是与音乐自身具有很强渗透力分不开的。下面我们认识一下音乐的渗透力及音乐对非音乐因素的渗透状况。
音乐作为一门可独立存在的艺术,并不是孤立存在的,特别是在音乐的传播中都是渗透在各种非音乐的因素中存在的。音乐渗透到诗歌中成了歌曲,渗透到戏剧中成了歌剧,渗透到舞蹈中成了舞乐,渗透到人们的喜事活动中成了喜乐,渗透到人们的丧事中则成了哀乐,渗透到军事活动中成了军乐,渗透到国事礼仪活动中成了礼乐,渗透到影像画面中则成了影视音乐等。在它所渗透的非音乐因素中,音乐发挥了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独特效应。它与非音乐因素互相交融、互相渗透、互相作用,产生1+1>2的艺术综合效应。如一段优美的自然风光视频画面,如果没有音乐的渗入,光有画面,欣赏者越看越会索然无味。特别是在舞蹈艺术中,如果没有音乐的存在就成了哑剧,缺少灵魂。歌剧艺术中如果没有音乐的存在就成了话剧,成就不了最高形式的音乐艺术。正如维克多·雨果所说:“音乐表达的是无法用语言描述,却又不可能对其保持沉默的东西。”
在重大的体育运动开幕式上,当《运动员进行曲》渗透其中,与运动员英姿娇健、朝气蓬勃的光彩形象相得益彰,这些就是音乐渗透产生的综合效应。如果把这种效应扩展到人的社会活动,特别是重大的政治社交活动中,更可以发挥音乐不可替代、不可或缺的渗透效应,使该活动增光添彩。如在重大的国宴迎接国际贵宾时,其中的迎宾音乐使场面辉煌、庄严而壮丽。音乐的渗透使活动更加凸显主人的深情厚谊与礼仪之邦“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国风。
音乐欣赏的易渗透效应就是依托在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强大渗透力之中的。音乐渗透于各种非音乐因素之中的实质,就是它渗透在人类各种社会活动之中。概言之,音乐的终极目标就是为人类欣赏它而存在的,凡是有音乐的时空环境就存在着人的音乐欣赏活动。
综上所述,音乐是如此美好的艺术,但人对音乐的感受力与审美力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课正是培养人音乐感受力和审美力的最佳途径。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1994-09-06.
[2]郭声健.美国音乐教育考察报告[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王次昭.音乐美学基本问题[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5.
[3]张前.音乐欣赏、表演与创作心理分析[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董燕(1982-),女,汉族,江西上饶,工作于上饶师范学院音乐舞蹈学院,讲师,硕士,音乐教育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