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铁里芯子的探源与思考
2018-05-14邹兰兰肖红
邹兰兰 肖红
【摘要】为了使陕西铁里芯子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本文基于陕西民俗文化,采用田野调查法和分析归纳法对铁里芯子的发展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分析归纳了目前铁里芯子发展与传承过程中的不利因素,并就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研究表明,可以从铁里芯子表演装的材料与结构入手提高其保暖性与舒适性,也可以通过更加合理地运用人机工程学的设计方法提高铁里芯子表演时的安全性与人性化设计程度。
【关键词】铁里芯子;发展现状分析;改进建议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一、铁里芯子的起源与发展现状
(一)铁里芯子的起源
“铁里芯子”源于明清时期,可追溯到明清时期山东省淄川市号称天下第一村周村的“芯子”,他们从高跷和蜡烛灯台得到启发,创造了别具一格的芯子。由当时外出做买卖的生意人从山东周村带回来的一种民俗活动,其表演历史已有四百余年。据高塘镇文化站站长何小虎说:“因为本村常因浇地争水问题与临村发生争执,为了缓和两村关系,于是聚集村民进行表演活动,大家互帮互助,拉近了村民的关系。”
“芯子”就是一种大型的游行活动,芯子的结构包括芯厢、芯环、芯杆及附件构成,并根据表演内容的需要对芯桌进行装饰。芯杆因其需要负重,承受表演者的施力,为了安全起见多为铁质。在距芯桌3米的地方会制作出一双假足,在假足的内部加入铁耳让小演员站立于芯杆上,其目的是为了掩人耳目,让人看不出破绽(如图1所示),给人一种惊、奇、险、绝的视觉效果。
(二)铁里芯子的发展现状
铁里芯子源于明清时期,由山东流传至华县铁里村,已有四百余年历史,据当地年纪大的村民们说,在上个世纪最后一次看芯子表演是在1976年,当时经济条件不好,村里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等原因,芯子表演停滞了38年之久。
图1中的人物是铁里芯子的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李志宏,他是陕西省渭南市华州区高塘镇铁李村人,从事铁里芯子策划、导演、演出,在铁里芯子的传承保护中发挥着核心和主导作用。他虽年逾花甲,但对于铁里芯子的保护却不减当年,他最大的愿望是在他有生之年能够培养更多传承人,使芯子表演得以延续。
时至今日,铁李村的芯子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是早期人抬肩扛的形式了。铁李村非遗传承人李志宏老先生对芯子结构进行了改进,芯厢即芯子底座部分,他一改过去芯子靠人抬的形式,在底部加入方向轮,以推替代了人抬,大大节省了人力。在芯杆上设计制作了多层可随演员转动的转轴,使表演更加灵活(如图2所示)。
二、铁里芯子的表现形式
(一)表现内容
铁里芯子的表演内容多是戏曲,如《嫦娥奔月》《织女牛郎》《西游记》《沙家浜》等(如图3所示),妆容、道具、服装也是照搬戏曲的。
铁里芯子表演种类可以分为单人芯子、双人芯子、多人芯子三种。芯子表演的出场顺序为:锣鼓队、旗子队、芯子队、秧歌队、社火舞。(表演顺序据表演内容可灵活变动)
(二)表演演员
“铁里芯子”的表演者年龄为3~11岁,表演时只露出表演者的面部,其余的肢体均用服装道具伪装起来,不能让人看出假足、假肢以及连接的部分。在芯架站立演员的位置加入了胸环、臂环、腿环,确保表演者能够固定并保证其安全。
如上图3所示,这是在高塘镇镇政府的一间办公室内,里面都是在给准备表演的小朋友们化妆。图中化好妆的小女孩,今年是第3次参加表演了,采访时问她怕不怕,她说不怕,又问了其他的小朋友他们都说不怕。但是就在要将他们固定在高高地芯杆上时,有一个小朋友就哭了,在大人们劝导下他还是乖乖地参与了表演,最后表演顺利地进行(如图4所示)。
三、铁里芯子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一)铁里芯子在传承中存在的问题
1.时间与场地的限制
铁里芯子的表演时间为每年的正月十五,主要是為了庆祝新年。每年只有有限的甚至只有一次表演时间,而且受演出场地仅限于华县和高塘镇,偶尔会受邀去其他县市进行表演。由于时间与表演场地的限制,受众面太小,因此不利于芯子的推广与传播。
2.传承出现断层
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也越来越快。由于本土民俗文化受外来文化的冲击,现在人们的生活丰富多彩,芯子表演的内容对于年青一代缺乏吸引力,喜欢看芯子表演的都是老一代的人们。
3.社会经济因素的制约
铁里芯子表演作为一种地方性的表演形式,是一种从娱神到娱人的娱乐活动,原来人们的娱乐方式很少,大家都自发参与其中,乐在其中。而现在多元的生活方式,使人们的娱乐选择更加广泛。
(二)思考与总结
就此次对铁里芯子的探源与现状分析,带给我们许多的思考。传统民俗文化不被重视,芯子的传承出现断层,生活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传统技艺在逐渐消失,对此我们应该有深深的危机感。为了使其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下去,结合笔者专业对铁里芯子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第一,针对铁里芯子服装中存在的问题,从服装结构入手对芯子表演服进行优化设计。由于芯子表演者都是3~11岁的儿童,演出服的号型应与之相匹配,就不会出现不适体的现象;此外,服装必须一定的长度,以掩饰表演者的与芯架的连接部位,因此,可以对表演服的颈肩部和腰部进行适体性设计,如加长服装的手臂和腿部,以起到良好的掩饰作用。第二,从服装面料入手,提高其保暖性与舒适性。根据演出时节与剧目的背景要求,通过面料的多层次设计,选用既美观又保暖舒适的面料组合。第三,对芯子表演的芯架安全性进行分析,从人机工程学、机械力学等方面入手对其安全性、便捷性(就表演者置于芯架上更加便捷而言)等进行优化设计,最终提高铁里芯子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演出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白羽.基于人机工程学理论的医护服装设计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9.
[2]陈忻梅.基于人性化设计的土家织锦服装设计思考[J].艺术科技,2016,29(2):16-17.
[3]张迪.“周村芯子”在当代节日中的文化含义[J].民族艺林,2016(3):86-90.
[4]王叶.山西乡村旅游文化基因——社火民俗的开发研究[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7,30(1):86-89.
[5]郑晓迪.传播仪式观视角下“山东芯子”民众鉴赏心理探析[J].现代视听,2017(4):23-26.
[6]李志伟.鲁中地区民间表演艺术的一朵“奇葩”——“茶业芯子”的艺术特色及其发展出路探析[J].人文天下,2017(14):33-41.
作者简介:邹兰兰(1992-),女,新疆喀什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服装设计研究;肖红(1966-),女,陕西西安人,副教授,研究方向:传统文化与产品设计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