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工机械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18-05-14李广明
李广明
[摘 要] 随着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不断转型,在“素质教育”不断深入发展的背景下,高职教学工作发生了较大的转变,以《化工机械制造》为例对高职学校的课程教学改革进行简析。
[关 键 词] 高职;化工机械制造;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170-01
“素质教育”的核心在于有效、全面地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文化知识的学习能力,同时也侧重于锻炼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而高职学校一直秉承的教学方针就是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一、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现状
高职院校作为在学历教育环节中弥合本科学历与中学教育的一个有机载体,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和输送了大批优秀人才,不过随着社会人力资源市场需求的不断调整,高职院校的学生就业前景虽然越来越明朗,但是用人单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在推动课程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更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高职院校课程教学目前的优势在于,高职院校在教学课程上一直都是突出动手能力的培养,随着文科高职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减少,理工科高职院校所招收的学生凭借其较为扎实的理工理论知识信息,在接受文化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完全没有认知上的障碍,目前较为欠缺的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有效突破。在这个过程中,不仅仅是增加实习实践时长所能够提升的,更需要老师在课程教学的方式与方法上实现有效突破。
二、《化工机械制造》课程教学面临的问题
根据对部分开设《化工机械制造》课程的学校老师教学实践过程的跟踪调研发现,目前其课程教学所面临的实际困难与问题的确是比较突出的。
(一)职业能力规划方向模糊,导致教学与实际应用存在较大反差
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化工机械制造》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机械加工质量、工艺规程制订、典型零件加工、装配精度及装配尺寸链、结构工艺性基础、设备主要零件制造工艺、设备的组对与装配、熔化焊的基本问题,设备的焊接技术、设备的质量检验等。老师透过对教案的不同设计,让学生在化工机械的相关设备使用、制造上积累下宝贵的经验,但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目前的机械制造、加工领域明显呈现出人力资源过剩的局面,而化工行业则是具备较强的终端市场影响力。以至于老师在进行课堂理论知识讲解的过程中盲目忽视“机械制造”的存在价值,只侧重“化工”信息的讲解,导致了学生在完成相关知识学习之后,在借助所掌握的化工机械制造专业知识进行职业能力规划的过程中完全迷失方向,甚至有些学生在实习实践的期间就很难适应工作环境,对所学专业知识产生了抵触情绪。等实习实践结束之后再来学习文化课知识,就更显得无从下手,这种恶性循环导致学生的专业知识能力完全荒废,给教师带来了较大的教学压力。
(二)理论知识信息获取方式落后,导致学生职场适应能力偏弱
在生产力和社会资源分配相对薄弱时期,企业所使用的化工机械设备大多都是雷同的,即便是有升级替代产品,其基础理论知识也是相通的,学生在文化知识学习和实践能力的结合上并不会产生太大的障碍。但是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加快了化工机械设备的生产能力提升,很多设备已经完全实现了从零配件制造上的根本性换代,与之前的设备升级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反观目前各高职院校所讲授的《化工机械制造》课程,大多都是以1990年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版本为蓝本,相关的信息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甚至已经早就被淘汰了。导致学生虽然很努力在接触这些相关知识,但是在步入职场之后却发现根本没有用武之地,以至于对教育资源造成极大浪费。
三、《化工机械制造》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梳理《化工机械制造》课程教学所面临的问题可以发现,根本性因素在于在整个教学体系中对如何实现“素质教育”没有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为了给人力资源市场输送合格的人才,必须对教学方式进行调整。
(一)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完成职业能力培养
化工机械制造是化工机械领域中最为基础的知识,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之后,无论是在化工企业还是在专司机械制造的相关企业中,都会有用武之地。在接触相关知识的过程中,老师切忌有针对性地将相关知识分离开讲解。一定要让学生清楚认识到化工机械制造课程是一门独立的课程,这样学生才能够在职业能力培養上明确方向。
(二)借助深度信息平台完成理论知识信息的更新
机械制造的基础原理是相通的,但是其升级换代产品的具体使用环境是完全不同的,在当今资讯发达的环境内,所有信息的传递都可以借助互联网体系来完成,老师在优化理论知识的过程中也应当深度吸收这部分资源,尽快帮助学生及时、有效地了解到化工机械设备的最新信息,即使在基本知识信息资料并不全面的情况下,也必须要让学生对高精尖信息有初步的了解,这样才能够让学生在步入职场之后对职场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邵琪珺.改革高职化学教学 实施特色教育的探索性研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3(5).
[2]董丽红.高职化学开放式教学模式分析[J].科技展望,20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