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记故事》中的家风家教

2018-05-14张建利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家教家风

【摘要】《日记故事》是明清时期很有教育意义的蒙学读物,以故事的方式教育孩童,思想观点和知识技能融为一体,高度统一,其中有许多优秀良好的家风家教故事,直到今天,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值得我们大力弘扬。

【关键词】《日记故事》;家风;家教

【中图分类号】I207.7 【文献标识码】A

中国自古就有重视家风家教建设的传统美德,我们要发扬古代优秀的家风家教传统,融会贯通,古为今用,养成良好的社会风气,《日记故事》作为一部明清非常流行的蒙学教材,通过幽默诙谐的小故事讲到家风家教,现今仍具有启发意义。

一、勤奋好学的家风

勤奋好学,努力学有所成,是中华民族一直提倡的家风美德,《日记故事》整理搜集了古代大量勤奋读书的例子,告诫孩子要用心读书,要刻苦努力。李白磨杵成针的故事:

唐李白,少读书未成,弃归。道逢老妪磨铁杵,白问何用,妪曰:“欲作针。”白感其言,遂还卒业,后供奉翰林。

李白铁杵磨针的故事一直激励着后人,因为它说明一个真理:一个人只要有恒心,有毅力,坚持不懈,多么困难的事情也能办成。母亲在家庭中起着尊老爱幼、教育子女的重要任务,古代社会,母亲在家中陪伴孩子的时间相比父亲更多一些,在帮助孩子形成美好心灵,促使孩子健康成长中起到更大作用,所以,母亲的言传身教就显得更为可贵。《荻画学书》记载欧阳修四岁失去父亲,由母亲亲自教读。因为家里贫困买不起纸笔,就用荻杆在地上练习写字,由于天生聪明,读书一遍就能背诵下来,后来高中进士。欧阳修自幼勤学苦读,后来成为著名的文学家,与这种苦学精神有很大的关系,母亲的言传身教,使其受益终身,这就是最好的家风家教。

孟轲三岁丧父,母仇氏,有贤德。轲从师废学而归。母怒,以刀断其织,曰:“子之废学,若吾断机也。”轲惧,乃勤学不息,遂成亚圣。

家庭教育中,良好的言传身教胜过千言万语,孟母断机训子,勉励苦读,孟轲终成为后代景仰的亚圣,体现了孟母教子严而有方。这个故事一直流传到今天,说明仍有其积极作用,对于我们今天大力提成家风家教建设有很重要的价值。

教育孩子读书方面,书中还有大量记载的故事:楚国孙敬闭户读书,宋代孙康映雪读书,晋代车胤囊萤照书,宋代司马光圆木警枕,汉代匡衡凿壁引光等,都很有教育意义。

二、尊老爱亲、与人和睦的家教

尊重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千年的传统美德,一个人最大的修养就是对父母的包容,《受杖悲泣》记载,汉代韩伯俞对父母亲非常孝敬。有一次,韩伯俞犯了错误,母亲打他,结果他大哭不止。母亲询问到:“以前我打你的时候,你都是活蹦乱踢,今天你为什么伤心的哭呢?”韩伯俞回答说:“以前挨打很痛,知道母亲有力气,身体健康,现在却不痛了,知道母亲是年纪大了,所以悲泣不止。感觉到母亲的力气已经大不如从前,因而为之忧伤,悲泣不能自止。这种对父母体贴入微、关心备至的品德,是很难得的。

生活中,能否与人和睦相处,和谐相处,可以看出一个人情商的高低,古代的大家族中更重视与族人的相处技巧。《九世同居》记载,唐朝的张公艺九世同居,他们家族在北齐、隋、唐都受过表彰。唐高宗去泰山祭祀时,路过其家,亲在到张公艺家里,询问为什么能够做到九世都和睦相处,张公艺在纸上接连写了一百余个“忍”字,呈送到了高宗面前。中国古代很多大家族,相处和睦很不容易,以忍让为先,是张公艺家族处理家庭矛盾的良方,对于维持和睦的人伦关系,有着非常积极的作用。范仲淹轻财好施,厚待族人,做了官以后,在苏州城郊购置数千亩好田为义田,以救济家族中贫困的人。

宋范仲淹……择族人长而贤者一人,主出纳,嫁娶丧葬,皆有赡给。尝语诸弟子曰:“自祖宗积德百余年始发于吾,若独享富贵,不恤宗族,他日亦何颜入家庙乎?”公没,逾四十年,子孙奉公之法不敢废弛。

范仲淹显贵后,帮助家族之中的贫困人家,这些都是基于他那先天而忧,后天而乐思想,是在为族人做表率。扶危济贫,就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这种良好美德,是应予肯定的。与人和睦,待人恭谦,与族人相处融洽,更是要从小事做起,《日记故事》里还记载了孔融四岁让梨的故事。

三、日常家居生活的家风

《日记故事》中还有专门的一类“家居类”,其中的一些家教家规,到今天仍有很高价值。《燕居危坐》记载宋代的范祖禹在家闲居时,态度严肃,正襟端坐,出入必戴冠,行走有固定地点,桌上没有多余的物品,只有终年不换的砚台、墨汁、毛笔。平生所读过的书,就像未曾接触过一样整洁如新,衣服稍微华丽点就不会穿,鞋子虽然穿了很久,却像新的一般。一切都出于自然,未曾有意这样子做。日常生活,一切都井井有条,一丝不紊,种种长期养成的严谨作风,反映了其人对生活的严肃认真的态度。细节看人,这种重视细节的家教,对后代一定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宋代富弼治家严厉整肃,他交还宰相官职后,归家独居“还政堂”,内心清静,乐守自己的做人之道。每天早上去瞻仰祖宗家庙,对夫人相敬如宾客,要求子女必须穿戴整齐,家規非常严格。宋代吕希哲家教严格,其母亲虽然很喜欢自己,然而很多事情都要按照规矩给以教育。吕希哲10岁时,在大寒暑季节整天都要侍奉父母,不叫他坐,就不敢坐;每天必须穿戴整齐拜见父母。即使在很熟的长者面前,也不得脱去巾、袜、短袄、套裤;外出也不准进入乱语淫声的场所,不顾盼淫秽的东西。这种严格的家教,是优良的传统,对于古代家教这份遗产,我们应该采取批判继承的态度,不可一味抹煞。

给子孙后代到底留下什么最有价值,这个问题时至今日还在困扰天下的诸多父母。柳世隆认为,与其给子孙留下财物,不如留下一部经书。《一经遗后》记载,南朝柳世隆,为人清正廉洁,他的好友张绪问他:“看您的所作所为,打算就以一个清白的名声留给子孙吗?”柳世隆说:“我一身之外,还需求什么呢?子孙没有才学,将来要为财产争执不休的,所以与其留下大量的财物,还不如留下一部经书。”这种很有见地的想法,对后世子孙有很好的教育意义,这种思想与朱用纯《治家格言》中“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和林则徐的对联“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都是一脉相承的。

四、谦逊礼让的家风家教

《无以国骄》记载,伯禽受封于鲁地,临行前父亲周公告诫他:“我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我于天下亦不轻矣,然我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人,犹恐先天下之贤人,子之鲁国,慎无以国骄人。”劝告自己的儿子,不要受了封国而傲视贤人志士,这种思贤若渴、礼贤下士、为延揽人才操心忙碌的谦逊精神,一直激励着千千万万的有志之士治国安邦,成就事业。这是公认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这份遗产。

刘禹锡在《唐故国赠司空令狐公集记》中曾提到:“以清俭自律,以恩信待人,以夷坦去群疑,以礼让汰惨急。”日常家居,总会因为不小心产生一些突如其来的事情,《日记故事》记载了面对突发事情,能泰然处之,不致于焦急暴躁的事情。《神色不异》写东汉刘宽宽厚爱人,虽然在紧急情况下,也不随便生气发怒。夫人想试试刘宽的度量,惹他发怒,于是等刘宽穿好朝服,即将朝见君主时,使婢女捧着肉汤,假装失手,结果肉汤弄污了朝服。此时刘宽不仅脸色未变,反而细声慢语地问婢女:“肉汤烫坏了你的手没有?”这个故事表现出刘宽宽宏的度量。心若礼让,时时都是春天;心若计较,处处都是怨言。《不责碎玉吏》记载北宋名臣韩琦,将友人送他的两只剔透无疵的玉盏视为珍宝,将玉盏当珍玩摆放在房间里面,不让任何人动。在每次设宴招待客人时,就特设一桌,铺上锦制的桌罩,将玉盏放在桌子上面。一天,宴请漕运史,就要用玉盏时,被一个官吏不慎碰倒了桌子,两只玉盏全部打碎。当时在场的客人都陡然大惊,那个官吏更是吓得跪在地上请罪。韩琦却不动声色,并笑着对客人说:“凡物件成坏自有定数,事该如此,不必介意。”现场的气氛马上稍微缓和了一些,随后又对那个官吏说:“你是不小心碰倒的,又不是故意的,有什么罪过呢?”自己的珍爱之物被毁坏,无疑是极为痛惜的,但韩琦却不急不恼,有意为官员开脱,原谅了无意碰碎玉盏的属员。如果没有长期扎实的修养功夫,是不能如此大度,如此宽以待人的。如此谦逊礼让,对身边人、对家里人,都起到了极好的表率作用。

《不问窃器奴》记载宋代张齐贤三十多年不追究窃取了家里银器的佣人,表现出豁达的度量。然而,窃取银器的佣人却还要求为官做职,这时,张齐贤才将实情揭穿,并对佣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给予了恰当的处置,这种有原则的宽容态度,是难能可贵的。

宽容待人、勤奋好學、和睦相处等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注重家国情怀,在传统家风家教上,坚守对国家、民族、大家庭的大爱,坚守对子女的家庭教育,从小处着手,从细节着手。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日记故事》里记载的良好的家风家教故事,直到今天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许罡编.家风家教15讲[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张建利(1980-),男,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讲师。

猜你喜欢

家教家风
家教有法
家教“漫”镜头
家风家规我来说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家风
家教“漫”镜头
家教“漫”镜头
家风伴我成长
百家姓看“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