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儒行》中的“修养论”初探

2018-05-14丰子翔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忠信博学礼记

【摘要】《儒行》是《礼记》中的一篇。《儒行》代表了先秦儒家对于“儒”这个群体所应含有的品质的期望。细读《儒行》,其中所讲的儒者理想人格的形成以及施用,都可以被此文中所蕴含的“修养论”所归纳。本文以此为出发点,通过论述修养论的具体内涵,以及该内涵与儒家哲学原理的关系,来解读《儒行》篇,并试图体现《儒行》篇的学术史价值。

【关键词】儒行;儒家哲学;仁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儒行》是《礼记》中的一篇。它是一篇讲述孔子借由鲁哀公问儒服的端由阐发儒者品行操守的文章。《礼记》诸篇,递次成书于东周至秦汉间,①所以,《儒行》所反映的先秦的儒家观念,和自董仲舒之后逐步确立起的以三纲五常为代表的儒家伦理,有着些许差异,所以这篇文章在宋代时,程颐、吕大临和高闶都指责此文义理不纯。②

正如陈来先生所说的,《儒行》是代表了先秦儒家对于“儒”这个群体所应含有的品质的期望,故而《儒行》篇是能反映出当时的儒家群体对于儒者理想人格的要求的,探究《儒行》篇的哲学思想,对于研究先秦儒家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修养的内涵

在自我修养层面上,《儒行》不但强调儒者对知识的学习,也强调要遵守“笃行不倦”“幽居不淫”这样的道德准则。“儒有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幽居而不淫。”又言:“博学以知服,近文章,砥厉廉隅。”③这便是对知识修养的要求。陈澔以“博文约礼”四字解“博学以知服”,④本文认为是有道理的。“博文约礼”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叛矣夫”一句。“约礼”,用程颢的话讲,就是“守礼而由于规矩”⑤,“守礼”在一定意义上,也就是遵守道德修养。而“知服”,也就是“服從于道德”“遵守道德”之意。故而“博学知服”同样也体现了《儒行》道德修养和知识修养并重的思想。

《儒行》言:“戴仁而行,抱义而处。”“行”“处”,盖即所谓“起居”,故而《儒行》亦说:“居处斋难,其坐起恭敬。”“斋难”,张载解为“斋庄恭慎”。⑥故而《儒行》中所体现的道德修养的要求,即是儒者要遵守“仁义”“恭敬”等儒家的基本道德规范。

提升知识素养和遵守儒家道德规范,是《儒行》所体现的儒者修养主要的两个方面。所以,《儒行》便把“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一句放在首位,并称此为“自立”。⑦此句将“强学”与“忠信”对举,即体现了知识和道德并重的修养要求。

为了达到“上通而不困”的境界,儒者不但要尽可能提高知识水准,尽可能践履道德准则,更需要寻找将自己的修养落实到现实活动中去的办法。这也就是吕大临说的“盖知所谓自治,然后可以治人;所以自贵,然后可以贵于物也。”⑧将“自治”“自贵”的办法运用到治人、贵物中去,是《儒行》篇中修养论的另一要求。为了这样的目的,有时候还要抱有“爱其死以有待也,养其身以有为也”⑨的信念,但这一信念并不是苟且偷生的借口,而是修养不能仅停留在自己身上,一定要在社会中发挥作用的必然要求。

二、修养的实践

自身的修养必须在社会实践中体现出合理性,可以从知行合一、内圣外王这两种儒家哲学原理上探求。就知行合一而言,《荀子·儒效》说:“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⑩就内圣外王而言,《论语·宪问》说:“修已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将修养运用到社会实践中,是儒者实现理想人格一以贯之的要求,而在社会实践中如何运用自己积累的修养,则是《儒行》篇着重探讨的问题。

(一)苟利国家,不求富贵

儒有一亩之宫,环堵之室,筚门圭窬,蓬户瓮牖;易衣而出,并日而食,上答之不敢以疑,上不答不敢以谄。其仕有如此者。在《儒行》篇所提倡的儒者的理想人格中,集体利益是高于个人利益的。纵然家徒四壁,在面对君主的用其言与不用其言的不同状况,儒者依旧秉持着儒家道德规范,不敢凭君主的信任便急于求进,多以疑事尝试于君,也不敢因君主的冷落便行谄媚之道。

“上答之,不敢以疑。”即应当向君主禀报正确的回答,而能正确回答君主的问题,恰恰就是“夙夜强学以待问”的体现。筚门蓬户,却不用疑事、不以谄媚求取富贵,则是“戴仁而行,抱义而处”的表现。儒者离开了自身的知识修养和道德修养,是不会有“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操持的;而如果儒者没有做出“苟利国家,不求富贵”的选择,他自身的修养也得不到体现。

向国君进谏时,应“静而正之,上弗知也;粗而翘之,又不急为也。”方慤说,“静而正之,隐图之也。粗而翘之,明告之也。”无论是用潜移默化的办法引导国君,还是用不急言犯颜的方式直接面禀,都能体现出《儒行》要求儒者在用自身修养以治事时,所应当坚守的宽缓的作风。

这样的处事风格,也正是“仁者爱人”这一儒家哲学原理的体现。故而,在“立人达人”的要求下,《儒行》篇倡导儒者“内称不辟亲,外举不辟怨。程功积事,不求厚禄,推贤而进达之,不望其报。君得其志,民赖其德,茍利国家,不求富贵。其举贤援能有如此者。”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要求下,《儒行》倡导儒者“礼之以和为贵,忠信之美,优游之法,举贤而容众,毁方而瓦合。其宽裕有如此者。”

(二)不亏其义,不更其守

《儒行》中有一些看似自相矛盾的地方。如前文言“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后文却说“儒有上不臣天子,下不事诸侯”。孔颖达解释《儒行》篇中这样的“前后乖异”时说:“儒包百行,事非一揆……有道之世,则进而事君,无道之时则退而不仕。”孔疏指出了《儒行》篇有些文字前后“乖异”的原因是因为儒者所面对的时事的不同造成的。不过,处无道之时,《儒行》所倡导的规范,并不仅仅只是退而不仕而已。

适弗逢世,上弗援,下弗推,谗谄之民有比党而危之者,身可危也,而志不可夺也,虽危起居,竟信其志,犹将不忘百姓之病也。其忧思有如此者。

从身危而志不可夺一句,可以看出《儒行》所提倡的是儒者所处之世无论有道无道,都要保持自身的修养,所谓“世治不轻,世乱不沮。”保持自身的修养是不够的,就算在无道之世,也还是需要“不忘百姓之病”,还是要将自治推及到治人的层面上。《儒行》言“忠信以为甲胄,礼义以为干橹。”又言“劫之以众,沮之以兵,见死不更其守。”由此可见,《儒行》倡导在实践中运用自身的修养作为抵御无道行为的盔甲,且这种自治以治人的信念,也不应因暴政而有丝毫动摇。

儒者虽然宽缓待人,但并不是没有自己的操持,儒者自治自贵的修养观念,并不因时事的治乱而改易,但他们所用以治人贵物的方法,却遵循着儒家“时中”这一哲学原理。《中庸》所谓“君子而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儒行》中“儒”即符合这里“君子”随时以处中的要求。当天下承平,儒者“道途不争险易之利,冬夏不争阴阳之和”;当天下危如累卵,儒者“鸷虫攫搏不程勇者,引重鼎不程其力;往者不悔,来者不豫”,自反而缩,万千而往。

三、结语

陈来先生《仁学本体论》中,以学术史的眼光论述道,在先秦时期,儒家多言“仁者爱人”,言“仁者自爱”的绝少,而《荀子》为其一。考虑到《儒行》的成书时间,本文认为,《荀子·子道》中所言的“仁者自爱”,落实到《儒行》中,即可与修养论中自治自贵相参照:提升自身的知识水平,践行儒家所规定的道德准则,即是自爱。

《儒行》中所倡导的修养实践,本身即是“知行合一”“内圣外王”这两个儒家哲学原理的要求,在具体的实践活动中,无论其宽缓抑或刚毅的行事风格,都是儒家以“时中”这一哲学原理面对有道或无道的社会现实的体现。

以修养论来归纳《儒行》篇,不难发现,很多儒家哲学原理都是贯穿在《儒行》篇之中的。由此,本文认为,《儒行》篇是一篇通过自治治人这一修养论来阐释先秦儒家思想的合格的作品,虽然本篇不一定是孔子真实的经历,但其中所蕴含的基本的哲学思想,确实与儒家的诸多哲学原理并行不悖,是先秦儒家思想不可忽视的重要注脚。

注释:

①说见董治安主编《经部要籍概述》,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34頁。

②程颐曰:“儒行之篇,此书全无义理。”见[宋]程颐 程颢著《二程集》,《理学丛书》本,中华书局,上册,1981年,第177页。③同上,第863页。

④[元]陈澔注万久富整理《礼记集说》,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463页。

⑤《四书章句集注》,第91页。

⑥[清]朱彬撰,《礼记训纂》下册,中华书局,1996年,第857页。⑦卫湜《礼记集说》,第481页。

⑧《礼记训纂》,下册,第858页。

⑨[清]王先谦撰《荀子集解》,《新编诸子集成》,中华书局,2013年,第168页。

⑩[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第160页。

作者简介:丰子翔(1995-),男,汉族,山东威海人,17级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山东大学,研究方向:中国哲学。

猜你喜欢

忠信博学礼记
《礼记》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变迁及其当代价值
半途而废
百岁“武痴”
百岁“武痴”
“闻善以相告也,见善以相示也。”
给您推荐两部值得珍藏的宝贵医书·博学奇书
十室之内,必有忠信
高管偷腥“小萝莉”难脱身,逃亡千里血案收场
多识由博学博学以成道
“博学”的鹤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