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明清官服补子中图腾符号的设计应用研究

2018-05-14刘威婷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0期

【摘要】本文主要从明清官服补子中的图腾符号、文化意蕴、精神内涵、历史价值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并结合现代设计中所应用到的图腾形态色彩等视觉元素及现代媒介与材质的案例进行解析。补子中的图腾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通过现代设计手法进行转化后能更加深入有效地传播并融入到现代人的生活中。

【关键词】补子;图腾符号;传统文化价值;应用转化

【中图分类号】J603.3 【文献标识码】A

一、补子的图腾符号解析及文化意蕴

(一)補子,又被称为胸背,又可以称为补,指的是在品官补服前胸后背之上补缀的一块织物

补子为明品官服饰制度的一个重要特征,至清代,发展完备至顶点。不同等级的官员补子的图案不同,文官和武将的补子也不同。文官的补子的图案用飞禽,武将的补子用猛兽。除了这些分门别类的动物类图腾之外,经常被用来装饰补服的纹样还有彩云捧日、海水江崖、暗八仙、八宝、云纹、如意、蝙蝠、牡丹、桃子、菊花、蝴蝶、火纹、几何纹样等。

(二)补子作为古代官吏等级制度的缩影,所使用的图腾符号原型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

文官多是娴静儒雅的,文官的官服将禽鸟作为补子的图案纹样,用来彰显文官的贤德。一品:仙鹤。高雅圣洁且长寿,可达六七十岁,在古代成为仙风道骨和长寿的象征。二品:锦鸡,亦称“金鸡”“玉鸡”“碧鸡”,是吉祥的象征。三品:孔雀。孔雀不仅羽毛美丽,而且有品性。在古人看来,孔雀是一种大德大贤、具有文明品质的“文禽”,是吉祥、文明、富贵的象征;四品:云雁。雁群飞行时,常排成“一”字或“人”字形,故云。大雁还有一种吉祥的意义。五品:白鹇。白鹇鸟产于南方,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吉祥物。白鹇鸟展翅,象征抛弃尘秽,迎新纳福。六品:鹭鸶。白鹭亦称白鸟,白鹭是吉祥之鸟。另,因鹭飞有序,以喻百官班次。七品:鸳鸯。古称“匹鸟”,据说鸳鸯成对,鸳鸣鸯和,左雄右雌,双双飞翔,夜晚雌雄羽翼掩合交颈而眠。若其偶失,从不再配。体现了古代“五伦”中夫妻美好的关系,是一种吉祥的瑞鸟。八品:鹌鹑。在古代“鹌”和“鹑”本是两种鸟。鹌鹑之“安”是安全之“安”的谐音,因此又具有“事事平安”和“安居乐业”的象征意义。也用百官代表皇帝的形象,体现皇帝的规矩和威仪。九品:练雀。亦称练鹊、绶带鸟。绶带是古代帝王、百官礼服的佩饰,是用彩色丝绦织成片状的长条。绶带的颜色和长度随官员品级的变化而不同。

(三)武官多是勇武剽悍的,因此武官的官服是以猛兽作为补子图案的,以此彰显武官的威仪

一品: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神兽。以麒麟为一品武官的官阶形象,既象征皇帝仁厚祥瑞,又象征皇帝“武备而不为害”的王道人君形象。二品:狻猊。是像狮子的一种神兽,晋代郭璞直接解释为狮子。狻猊是龙子之一,取其勇猛之意。三品:豹。武官补子排序,豹在狻猊之下,在虎之上,可见古代豹的神兽地位高于老虎而低于狻猊,亦是取其勇猛;四品:虎。老虎为百兽之王,有王者的智慧,具有“仁、智、信”之范。因此,人们视之为吉祥的神兽。能守诚信,驱邪气,纳祥瑞。五品:熊。体形大而且勇猛。作为武官官阶的形象,取其阳刚之意。六品:彪。彪最犷恶,能食虎子也。彪与仁德智慧的虎不同,是一种凶悍残暴的动物。作为武官官阶形象,是取其对敌凶狠残暴之意。七品、八品:犀牛。犀牛的皮可以做铠甲,用犀牛做武官官阶的形象,是取其皮可制甲,角可制矛,兵器犀利之意。九品:海马。此处的海马,并不是大海的海洋动物,而是和陆地吃草的马模样相同、背上长出两只翅膀的神话中的海兽。既能在天空飞翔,也能在汹涌的波涛中穿行,喻水陆皆可攻杀固守。

二、补子中图腾符号在设计中的价值

(一)文化价值

中国人自古追求吉祥意识,《说文》中有言,“吉,善也”;“祥,福也”。吉祥不仅凝结着人们对美好幸福的憧憬与向往,也体现在很多传统文化的审美趣味中。例如,四灵—“麟、凤、龟、龙”被作为中国最早的吉祥物的典型代表,是按照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复合构思出来的虚拟动物形象。其中,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同时也是君王权利和地位的象征,只有在皇帝身穿的龙补中才能出现的符号。在吉祥鸟的系列中,凤为百鸟之王,也是皇后的象征,而龟在我国是长寿/尊贵的象征,因此也是备受人们推崇的。对于吉祥的事物,可以单个出现,也可以复合出现,比如说“龟”和“鹤”,龟在古代是“万年”的代表,鹤则是“千代”的代表。因此,古人将龟和鹤组合在一起,组成“龟鹤齐龄”,象征着吉祥。补子中的每一个纹样都是社会意识的缩影,人民追求美好的夙愿。在绵延数千年的中国传统文化长河中,吉祥的意识早已渗入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如结婚生子、升学晋职、开业、乔迁、祝寿等。吉祥意识作为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中国人的基因中是恒久不变的。补子中的图腾纹样代表一种吉祥幸福的寄予以及官员的自我勉励。

(二)工艺价值

明代的补子一般用刺绣和织造两种方法制成,织造方法又分两种:缂丝、织金或妆花。织金和妆花一般是将补子部分与地部同时织出。缂丝和刺绣一般是先缂或绣成补子形式,再缝缀于衣服上。刺绣工艺作为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技法丰富,形式多样,以“蜀绣、湘绣、粤秀、苏绣”四个门类最为典型,自古以来用途极为广泛,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荣誉。遵循“细经粗纬”“白经彩纬”“直经曲纬”等原则的缂丝工艺,享有“一寸缂丝一寸金”和“织中之圣”的盛名。宋元以来一直是皇家御用织物之一,是中国传统丝绸艺术品中的精华。清朝各代补子的纹样与工艺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变化及不同时期的审美而各异。

(三)历史价值

现今,补子除了能在古装戏中看到之外,作为历史遗迹在博物馆、图书馆中见到,补子中的图腾符号在彰显文武官员贤德与威仪的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历史环境和审美取向,以及君臣有别、上下有别的纲常伦理。补子中的图腾是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符号,探寻其精华与价值进行应用转换,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也能让人们在现代生活中感受到曾经社会鲜活的气息。

三、补子中图腾符号的设计案例剖析

补子作为中国传统工艺与纹样的典型代表,传承到今天也融入到了生活的某些方面,大多只是将简化的图腾纹样印制或机绣在服装上,着重追求传统纹样的形式美感,削弱了其象征意义,这也是在“国际化”大趋势发展下的常态化。要充分继承传统文化的精髓,体会其内在的文化含义,并结合当下的设计手法和表现形式重新传达,将其内涵置于当下的文化背景之中,使其更好地被现代人所接受,文章所探究的补子中图腾符号的设计应用与创新,以故宫博物院推出的“十二章纹”刺绣布贴为例。

十二章纹元素取自中国帝制时代的服饰等级标志,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绘绣的十二种纹饰,依次是:日、月、星辰、群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等。这些纹样取自传说中的尧舜时代,十二章纹各有取义:月、星辰,取其照临之意;山,取其稳重、镇定之意;龙,取其神异、变幻之意;华虫,羽毛五色,甚美,取其有文彩之意;宗彝,取供奉、孝养之意;藻,取其洁净之意;火,取其明亮之意;粉米,取有所养之意;黼,取割断、果断之意;黻,取其辨别、明察、背恶向善之意。

四、结语

补子中的图腾符号作为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虽历经千年,但通过一些巧妙的设计转化使传统文化正在走向年轻人。在对传统图腾纹样的传承与创新中,应该深度挖掘其文化源头、历史故事及精髓内涵,找到一个符合当代人喜欢的时尚表达载体。所以,将传统文化、工艺以设计的手段进行更好的传承和创新,是设计工作者不断努力探寻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杭间,何洁,靳埭强.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

[2]杭间,何洁,靳埭强主编.岁寒三友:中国传统图形与现代视觉设计[M].山东画报出版社,2005-01-01.

[3]赵尔巽.清史稿一卷一百三志七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76:3034

[4]张玲玲.明清章补纹饰之象征符码与现代应用[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08(3).

[5]高雪.中国文化的符号与象征研究[J].山东大学,2010.

作者简介:刘威婷(1990-),女,汉族,河南,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