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泉市地方戏的传承途径与方法
2018-05-14王继萍
【摘要】福泉地方戏是中国傩文化中最有代表性的文化,历史悠久。为了发扬这种文化,应当更好地传承和发展。本文以黄土哨阳戏与天生桥灯夹戏为研究对象,介绍福泉市地方戏的传承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地方戏;黄土哨阳戏;天生桥灯夹戏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一、起源
福泉黄土哨阳戏和天生桥灯夹戏主要在福泉市龙昌镇长冲村黄土哨、麻界、天生桥传承。
(一)黄土哨阳戏的起源
明洪武年间,皇帝朱元璋为了巩固他对贵州屯军的统治,于是调军远征云南,军队屯军贵州,其中有不少的军人家属。他们因长期在外,对故土、亲人思念之情日益增加。于是便用沿用家乡的各种祭祀习俗,以寄托对家乡与亲人的思念。黄土哨阳戏以它最具原始文化的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得以保存下来。它算是我国戏剧表演的雏形,一直被喻为中国戏剧的“活化石”。它对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戏剧演变、民族迁徙以及工艺造型等方面的研究,产生着不可小觑的影响。
(二)灯夹戏起源
福泉灯夹戏来源已久,灯夹戏,意思是先出灯后出戏,即花灯表演中夹有戏曲,有故事,有情节,从而比单一的花灯内容更为丰富,更具有内涵。其内容有祈福的,有娛乐的,有老化乡民的……根据魏民学老人介绍,天生桥灯夹戏已有100多年历史。当时,有一个外乡人来到此地,在祈福的时候将此戏传授给当地人,后来,灯夹戏便成为天生桥老百姓祈福的一种形式。此戏上戏时,演员们开脸(即画上脸谱),穿上戏服(天生桥灯夹戏的戏服最早的保留完事的有近两百年了),手持道具(有枪、刀、锏、斧、锤等),在二胡等乐器的伴奏下,既说又唱进行表演,最为著名的剧目是家喻户晓的《狸猫换太子》。天生桥灯夹戏勾画脸谱的特殊化妆方法最具特色,用各色颜料勾画的脸谱生动,眼睛炯炯有神,能够更加有力地表现戏中人物性格与个性特点,比起其他没有脸谱勾画的花灯剧更具观赏性和艺术性。
二、发展现状
(一)阳戏现状
福泉市龙昌黄土哨村民组是福泉阳戏传承地。根据邓启宇老人介绍:阳戏的前身叫“元皇宝坛”,共有18坛,现今仅剩一坛,即今天的黄土哨阳戏。阳戏的剧目比较丰富,很多都是人们熟知的,如《桃园结义》《霸王别姬》等,有不少已经失传或面临失传。福泉市文化部门已搜集、整理唱腔一批阳戏剧本,但因人力、物力等原因,还有不少剧目等待抢救。
阳戏特别醒目的标志是面具,一堂为36面,现在只留存17面,其制作十分精美,最早的也有600多年历史,文物价值很高。福泉阳戏传承班子现仅10名艺人,全部是50岁以上老艺人,年龄最大的邓启宇老人今年已以八十有四。传承人集体老龄化,后继无人的状况日趋严峻。
(二)灯夹戏现状
现在,福泉龙昌灯夹戏班共11人,大都为长冲村天生桥组的成年男人(其中有两名女性),他们都是土生地长的农民,农忙时务农,闲时或需要演出时集中。而戏班的使用资金全是演员们自己出资,义务演出的时候多,也有出钱请他们演出的,演出费多少不论。原来留存的老戏台在第四代掌坛师魏明学家旁,已年久失修,破旧不堪,由于安全不能保障,故已多年没有使用,每次演出只能在农家小院里进行。2015年,由市文化部门和龙昌镇政府出面重新修建了文化广场,在广场修建了新的戏台。但是,演出办公室里的桌子等用具均是热心村民捐献。
三、传承中存在问题
(一)跟不上时代发展的传承状态
随着社会的发展,手机、电视、网络的影响,外出读书、务工的人越来越多,安安分分在家里干活的人越来越少,年轻人对阳戏的关注度也越来越少,参与度也越来越低,导致福泉的地方戏的传承呈微弱趋势,在年轻一代人当中知晓率越来越低。黄土哨阳戏曾经一连好几年度都不再有表演活动,后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修建了文化舞台,每年的表演活动又再度开始。而天生桥灯夹戏,2000年后在文化部门的帮助下逐渐得以恢复,2015年“第一届灯夹戏艺术节”后,慢慢出现在大众视野之中。
(二)认识的局限性与断层严重
福泉阳戏作为首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文化底蕴是显而易见的,但它的传承愈显艰难。黄土哨阳的传承人到目前为止有10人,他们都是从自己的先祖处传承下来的,也就是说属于家传方式,外人不得传。而天生桥灯夹戏目前11人,其中两人是女性(这还是在2015年后灯夹戏掌舵人魏民学力排众议培养的)。这两拨传承人的文化素养不一,传承良莠不齐,想要好好将戏曲文化传承下去是很不容易的。同时,这些民间艺人的年龄都偏大,断层严重。下面是黄土哨阳戏与天生桥灯夹戏传承人年龄情况。
(三)传承机会太少,途径单一
黄土哨“阳戏”属于纯民间活动,很有点自娱自乐的感觉,因此一般不出村寨公演,每年也只在本山寨演出几次,秋收后的演出要看当年的收成如何,年景好自然唱戏的兴趣就高,在每年的春节期间,“阳戏”在本地持续十天半月,其他就不再有表演活动。这让有心关注或想学习的人没有多少机会学习。正月表演要看日子,要选吉日;五月十三,关云长单刀赴会;六月二十四,二朗神生日,抬菩萨游街。
灯夹戏就是花灯表演,一般从除夕到十五,历时半个月,以示虔诚。其他时间一般不演出,但近年文化部门越来越重视地方戏的发展,在一些民间节日组织他们进行演出,如正月十五、三月三、六月六。
四、传承的途径和方法
(一)保护现有文化氛围
纵观全国,阳戏分布湖南、贵州、重庆、四川等省,福泉阳戏作为这个西南地区这条线上一个点,应该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和人文生态环境。一要通过立法保护,加大宣传,增强民众 的保护意识和行为;二是政府部积极营造一个活跃民间文化的氛 围,为民众提供节日活动展演的物质条件;三是加强学术交流 ,提升阳戏文化品位。(1金德谷《文化生态背景下的福泉阳戏传承与发展摞新》)
(二)加大宣传力度和投入
福泉地方戏曲要蓬勃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在电视台、广播电视台等新闻媒体设立戏曲艺术专门频道,在报纸等媒体设立阳戏、花灯戏曲艺术专栏,加大对戏曲艺术活动、精品剧目、优秀人才等方面的宣传力度,营造弘扬民族文化、保护和发展福泉戏曲艺术的良好氛围。在此基础上,地方政府要设立地方戏曲专项发展资金,加大地方戏曲人力、物力投入力度,在戏曲生产创作、人才培养、对外宣称、理论研究等方面安排专项资金,给予地方戏曲艺术活动如“送戏下乡”活动、各类戏曲演出活动等以更多的公益补贴。(2叶晓玲《当前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为了将这个地方文化瑰寶传承与弘扬下去,福泉市政府于2004年7月成立了福泉市第一家阳戏协会,2008年12月,在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的支持下,“中国·贵州·福泉阳戏研究研讨会”在福泉首次召开,社会各界一千多人参加了此次研讨会。2016年开始,福泉市人民政府每年12月都会举办“福泉市地方戏培训班”,其中福泉阳戏就是一个培训的重点。
(三)加大传承力度,扩大影响范围
地方政府应努力健全戏曲艺术保护传承工作体系、戏曲人才培养体系、戏曲创新发展政策支持体系,进一步完善戏曲艺术表演团体的体制机制,加强对戏曲创作的规划引导,提升戏曲艺术服务群众的综合能力和水平,培育有利于戏曲活起来、传下去、出精品、出名家的良好环境,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戏曲发展的良好局面。同时,推进戏曲精品创作、精心组织戏曲进校园进乡村。从汇集曲目中,精选一部分作为今年戏曲进校园、进乡村剧目。建设乡村小戏台,让戏曲走进校园、乡村更加常态化。创新戏曲传播推广方式,可以举办“戏曲文化体验大课堂”等活动,让更多的人参与进来,感受地方戏曲的妙处。同时,加强地方戏曲人才队伍建设。举办戏剧剧本征文,从征集到的剧本中评选出一批优秀剧本,发掘优秀年轻剧作家。还可以举办青年演员比赛,也可以举办研修班,以培养戏曲人才。
(四)打造文化品牌
在龙昌黄土哨、天生桥一带创建“福泉戏曲之乡”,可推动地方戏曲文化艺术的繁荣和发展,让戏曲文化在福泉本地得到传承、普及和发展,打造福泉“戏曲之乡”文化名片。
(五)多渠道培养传承人才
利用戏曲进乡村、进校园的契机,积极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特别是戏曲进校园,充分利用校园特点,在校园中开设戏曲班,定期开设戏曲课,在学校中寻找并培养传承人。这不仅丰富了校园文化,更重要的是使这些濒危的地方戏曲人才匮乏问题得到解决。
参考文献:
[1]金德谷.文化生态背景下的福泉阳戏传承与发展摞新[J].贵州民族学报,2012(1).
[2]叶晓玲.当前地方戏曲的传承与发展问题探讨[J].文化研究,2016(4).
作者简介:王继萍,女,汉族,高级教师,校党支副部书记,曾发表论文《音乐在语文教学中的妙用》《中学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等,教学设计,《成长的烦恼》《戏曲大舞台》曾获得省教科所论文评选一等奖,教具《脸谱》曾获得黔南州教具制作一等奖。主要从事经典国学阅读对学生影响及民间文化方面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