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

2018-05-14李瑞彪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7期
关键词:音乐教育

【摘要】“学堂乐歌”标志着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不少学者对学堂乐歌、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做出了许多基础性工作,虽然涉及内容广泛,但大多停留在学堂乐歌或近代音乐教育单项层面,较少将两者合并展开相关文献资料归纳。本文广泛收集了诸多相关研究成果,分别从学堂乐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及“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综述三方面着手,将之分类梳理、归纳与分析,为学界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学堂乐歌;近代音乐;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学堂乐歌最初是从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中引进,伴随历史积累及社会发展进步,学堂乐歌逐渐成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开端。不少学者对学堂乐歌及近代音乐教育展开了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对“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的文献资料综述方面甚微。本文广泛地收集有利于未来更好地研究学堂乐歌与近代音乐教育的文献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整合分类与归纳,供学术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一、学堂乐歌研究综述

综观有关学堂乐歌文献成果,主要集中在学堂乐歌的兴起、李叔同学堂乐歌词曲研究及学堂乐歌的特征研究,因此从这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学堂乐歌的兴起研究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学堂乐歌的兴起的文献研究成果较多,现就具有代表性的文献归纳分析。

董晓(2004)学堂乐歌的兴起,让西洋音乐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备受推崇,也逐渐传播至中国,尤其是五线谱与简谱的应用,深受我国音乐教育的追捧,该知识技能的广泛普及,促使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紧密联系,其影响较大。卢婷婷(2010)看来,学堂乐歌源于清末民初的学校音乐,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音乐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逐步由封建师徒传承转向正式学堂教育,呈现新的教学模式。吐尔洪·司拉吉丁(2013)就近代西学东进过程,阐述了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表明西学东进文化大背景下,学堂乐歌开启了近代音乐教育新纪元,促进了我国音乐教育发展。王俏然(2017)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与历史分析法,阐述了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史的重要作用,并且需要不断学习与引进西方音乐文化,实行中西多元化融合战略,以期为学堂乐歌与近代音乐教育注入新鲜血液。

(二)李叔同学堂乐歌词曲研究

为了更深入与系统地认识学堂乐歌的历史价值,学堂乐歌的词曲研究极其重要,李叔同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陈煜斓(2007)李叔同在歌词创作方面,突破了旧社会的传统韵文格局,注入古词牌长短句与现代长短句新鲜血液,丰富西洋乐曲与近代音乐相融合的音乐结构。孟凡玉(2011)表明:李叔同为数不多的作品中《送别》,在借鉴西洋音乐的同时又集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精神,歌词创作运用了古典审美意象,具有永恒的艺术造诣。汪超(2012)以学堂乐歌代表人物之一李叔同的《送别》为研究对象,以创作、音乐、歌词、影响等方面为研究个案,深层剖析学堂乐歌的中西结合特质及人文精神。朱兴和(2015)表明:李叔同学堂乐歌除了先进的音乐技法、古典诗语与西洋音乐的紧密融合,还真实地记录了敏感心灵在近代音乐中变化的心路历程,蕴含着丰富的近代思想意味,深化了近代学堂乐歌问题的思考。

(三)学堂乐歌的特征研究

学堂乐歌的特征研究文献,涉及到内容与形式、歌词、时代特征及艺术表现等方面。如在内容与形式上,徐杰(2007)表明:学堂乐歌表达了中华民族迫切要求“富国强兵”,积极宣传与推行“军国民教育”,保留传统音乐文化精华的同时,鼓励学习新的音乐文化。当然,在歌词上,胡淑琴(2009)有着独特的见解,歌词应当以民族意识与思想解放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可采用白话与文语言方式展开音乐创作。在时代特征方面,张戈(2014)表明学堂乐歌在发展过程中,彰显救亡图存、提倡新精神、致力于国民素质改善、鼓励学习新文化等特征。在艺术表现上,赵振祥(2014)表明:学堂乐歌与现代音乐相比,具有显著的艺术特色,主要是融合了西方与日本的曲调,利用简谱与齐唱形式展开音乐创作与演唱。

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综述

学术界对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文献成果主要體现在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特征及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潮流研究等方面。

(一)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研究

我国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学校音乐教育系统,学者们在针对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方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杨和平(2003)阐明了历史嬗变中的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经历了学习西方、兴办学堂、开设乐歌课等过程。李曦(2015)看来,学堂乐歌是在鸦片战争后,从西方传入中国,逐渐涌现出大批代表人物及作品,如沈心工与李叔同的《送别》,萧友梅的《春江花月夜》,各自呈现不一样的艺术特色,推动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原媛(2016)表明:学堂乐歌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在19世纪后,教会学校不断兴起,从传统的师徒传技到正式的学校教育,这一重大改变,推动与改变了传统的音乐教育模式,由传统乐教逐渐转向近代音乐教育模式,这也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提供了机遇与挑战。

(二)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特征研究

在近代“中国音乐史学”逐渐形成后,体现出一定的特点,各学者们对其展开了不同论述。宋莉(2006):音乐教育的涌动走上近代化道路,彰显时代特征,主要表现在实现了音乐教育的古今转化,经历了由学习、模仿到形成自身民族特色的过程,美育成为音乐教育的核心,师资成为传播音乐文化的纽带等诸多方面。陈永(2008)认为近代中国音乐史学彰显“近代化”特色,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会通性”,呈现出从传统向现代的“转型”态势等特点。陈海燕(2016)认为近代中国音乐史学彰显“近代化”特色,继承了中国传统史学的“会通性”,具有促进国民意识觉醒、推动音乐文化转型、形成新的音乐潮流、传承多元文化等特征。

(三)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潮流研究

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教育史上意义重大。肖罡(2006)看来,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潮流多样化,不过重点在于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的美育、德育及健康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凸显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正能量。姬群(2006):立足音乐教育思想理念视角,表明梁启超“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与曾志忞“我国此学先登第一人”,揭示了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的价值内涵,成为新时代音樂教育思想潮流。何永伟(2011)认为,爱国是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主旋律,将此作为核心,反对封建礼制,推动近代音乐教育的发展。雷济菁(2013)表明,在萧友梅的努力下,国立音乐院成为近代音乐的发源地,实现了音乐专业教育,培养了大批近代史音乐家,如冼星海、丁善德等。

三、“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综述

学堂乐歌与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尤其是集中于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影响及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启示等两个方面。

(一)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影响

学堂乐歌的兴起对我国近代音乐史影响深远,学者们各执己见。杨蕾(2012),学堂乐歌对近现代音乐影响较大,为反映社会与传播思想文化产生推动作用,也影响着社会音乐活动,对中外交流的影响甚至超越最初基督教音乐,逐步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彰显其正面影响的重要性。龙文(2012):结合学堂乐歌产生背景与时代特征,展开了20世纪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研究,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加强了近代音乐教材与教材建设,也丰富了近代音乐教育内容,拓展了音乐教育范围,使近代音乐教育跟随时代发展而进步,这也推动了近代音乐教育学校发展。张沐(2017)表明:学堂乐歌为学校音乐教学发展、学校音乐教材建设、学校实施美育、培养学生独立自主人格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影响。

(二)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启示

学堂乐歌的兴起,成为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史的开端,这也引发了近代音乐教育学校及教师们的思考,如何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提高音乐教学水平,不少学者们给予了相关启示。严凤(2004)基于学堂乐歌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经过思考得知,学堂乐歌主要反映了近代人民的思想与社会现实,重在传播近代新的思想文化,促进我国对外文化交流及学堂乐歌与近代音乐教育紧密融合。薛伍利(2012)学堂乐歌融入了近代音乐思潮中的果敢精神,彰显对传统势力反抗与爱国主义激情,开创现代音乐教育史先河,有利于近代音乐教育的快速发展。赵强强(2016)学堂乐歌不能仅留在教会学生唱歌,还应当不断提升学生对学堂乐歌的鉴赏能力,深入探索近代音乐文化的精华所在,在日积月累的的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对学堂乐歌及近代音乐的兴趣及感受力、审美力、创造力等,以期得以传承与发展。

四、结语

综上所述,“学堂乐歌”与近代音乐教育研究相关文献资料涉及面较广,主要表现于学堂乐歌的兴起及李叔同学堂乐歌词曲、特征,中国近代音乐教育发展、特征及思想潮流,学堂乐歌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影响及启示,可见研究成果丰富、有深度,尤其是要立足学术视角审视“学堂乐歌”对近代音乐教育的影响及中国近代文化传承与创新,建立具有中国近代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

[1]董晓.论我国学堂乐歌的产生与发展[J].许昌学院学报,2004(6):132-133.

[2]卢婷婷.浅谈学堂乐歌[J].艺术天地,2010(10):91-92.

[3]吐尔洪·司拉吉丁.简论西学东渐与中国近代学堂乐歌的兴起[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3(3):62-64.

[4]王俏然.聆听近代中国音乐史上的音乐教育之声——以学堂乐歌的兴起为例[J].当代音乐,2017(7):72-76.

[5]陈煜斓.渴求新知与崇尚传统——李叔同“学堂乐歌”创作的文化取向及其意义[J].社会科学,2007(7):170-176.

[6]孟凡玉.论李叔同学堂乐歌《送别》的审美意象[J].美育学刊,2011(1):97-101.

[7]汪超.浅谈“学堂乐歌”《送别》的中西交融及人文精神[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2(11):190-193.

[8]朱兴和.李叔同学堂乐歌中的近代思想意味[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5(10):103-118.

[9]徐杰.20世纪初学堂乐歌初探[J].湘南学院学报,2007(4):79-85.

[10]胡淑琴.浅析学堂乐歌[J].艺术探索,2009(3):12-14.

[11]张戈.试论20世纪初中国学堂乐歌之特征[J].山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4(6):10-14.

[12]赵振祥.中国学堂乐歌在东南亚地区的传播[J].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14(2):48-53.

[13]杨和平.历史嬗变中的我国近现代音乐教育[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3(4):45-50.

[14]李曦.鸦片战争之后近代音乐在我国的发展及影响考究[J].兰台世界,2015(5):128-129.

[15]原媛.中国近代音乐教育的先声——19世纪下半叶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及影响[J].乐府新声,2016(3):141-143.

[16]宋莉.中国音乐教育的近代化问题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03.

[17]陈永.近代“中国音乐史学”之形成及其特点[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8(4):99-106.

[18]陈海燕.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转型的多维向度[D].浙江师范大学,2013.

[19]肖罡.浅议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6(5):151-154.

[20]何永伟.论中国近代音乐教育思想的精髓[J].民族音乐,2011(6):18.

[21]雷济菁.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与近代音乐教育[J].兰台世界,2013(22):63.

[22]杨蕾.浅析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的初步影响[J].时代教育,2012(4):111.

[23]龙文.20世纪初学堂乐歌对我国现代音乐教育的影响[J].艺海,2012(3):97-98.

[24]张沐.学堂乐歌对当前学校音乐教育的影响[D].海南师范大学,2017.

[25]严凤.学堂乐歌在中国近现代音乐教育中的作用及意义[J].学术评论,2004(9):66-70.

[26]薛伍利.“学堂乐歌”对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影响及启示[J].音乐天地,2012(2):54-56.

[27]赵强强.小议“学堂乐歌”对中国近代音乐的影响及启示[J].黄河之声,2016(3):51.

作者简介:李瑞彪(1985-),男,讲师,硕士研究生,黔南民族师范学院,研究方向:作曲理论,音乐美学。

猜你喜欢

音乐教育
创作教学在音乐教育中的意义探讨
中国传统音乐教育传播的必要性
贵州民歌引入音乐教育的策略分析
浅议高职院校音乐教学与学生创造力培养
新时期音乐教育与民族传统文化传递的关系及实现策略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关于特殊音乐教育师资培养的个人见解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