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S+V+试试”构式及话语功能解析

2018-05-14千勇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3期
关键词:构式试试

【摘要】“S+V+试试”是现代汉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方式,也是一个较为典型的“构式”。本文参考借鉴构式语法的理论框架,认为“构式”作为一个整体的表达方式,传达的是构式义,体现说话者对语言情境的解释,具有十分强烈的主观性。本文立足“S+V+试试”这个构式,讨论与此相关的三个问题:一,构式及构式义的解析;二,构式的语义特征;三、构式的语用特征。

【关键词】“S+V+试试”;构式;主观化;礼貌等级

【中图分类号】H05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S+V+试试”是现代汉语口语中常见的口语表达形式,如“你闻试试”“你摸试试”“你躺试试”,表示说话者让听话者尝试性的“V”看看。从语义上分析则包含两层含义,单从“S+V+试试”的结构上可获得尝试义信息,而另一层含义则为当说话者语气重音落在“V”上时,表示说话者不希望听话者“V”的强烈的主观意愿。因此,“S+V+试试”的结构表达意义显然不能从其构成成分直接推导出来。可见,“S+V+试试”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个典型“构式”。

一、构式及构式义的解析

本文认为,构式“S+V+试试”随着语境、语气重音的变化而具有多重含义,这些意义可分为下面两个部分:

构式“S+V+试试”的第一层含义:“S”对“V+试试”起到主导影响,大部分存在于陈述句中,语气重音主要落在构件“试试”上,表示的含义为说话者希望听话者去尝试性的“V”。

①罗杰斯劝他去试试,结果真的被选中了。

②村长叫来四名壮汉一同抬试试,然而壮汉们拼劲了全力也未能移动石棺半分。

(二)构式“S+V+试试”的第二层含义

“S+V”对“试试”起主导影响,“S”多以第二人称或第三人称为主,大部分存在于反问句或祈使句中,语气重音主要落在“V”上,表示的含义为说话者不希望听话者“V”,并抱有强烈的主观化负面情绪。

③“桌子上的那颗钻石你动试试?”

④A:“你瞅啥?”

B:“瞅你咋的?”

A:“你瞅试试?”

B:“试试就试试”

这里要提及的一点是,“S+V+试试”为构式,多在反问句和祈使句中出现,其中的典型便是“S+V+个+试试”,这里的“个”是虚指的,并不对任何具体的动作进行计量,而只是说话者为了调整音节、强化语气效果或是将抽象化为形象。例如:

⑤“桌子上的酸奶你喝个试试?”

⑥“喝!有胆儿你拿个试试!”

综上,我们可以看出“S+V+个+试试”的主观性强、语气更重、负面色彩传达的更直接。

二、构式“S+V+试试”的语义特征

构式“S+V+试试”中的“试试”在语言使用过程中逐渐被语法化,失去原有的动词属性,成为一种固定的语法构式。语境赋予了构件“试试”的语义特征,在不同的语境里,“试试”具备不同的语义特征,常用于尝试义、祈使义、警告义等。

(一)尝试义

尝试义是构件“试试”的显性语义,这也是因为大多数动词重叠式都具有尝试义。但在具体的言语活动中,若省略了其中的一个“试”,不仅会使整个句子的尝试义特征消失,还会影响整个句子的语法结构。

⑦刚炒的菜,你尝试,好不好吃?

⑧刚炒的菜,你尝试试,好不好吃?

在现代汉语中,几乎不会出现例⑦的说法,一般我们不会这么去表达,因为少了一个“试”,尝试义也消失了。例⑧中的“你尝试试”作为独立语成分,位于“刚炒的菜”和“好不好吃”之间,其中构件“试试”使句子带有尝试义特征。

(二)祈使义

构件“试试”的祈使义要在具体的语境中才能够感知,一般出现在从上至下的对话中,若采用构式“V试试”,那么构件“试试”的语义特征就被赋予了祈使义,言语中也会有一些不耐烦的意味。

⑨今天跑的什么破成绩,重跑试试!

⑩这做的是什么菜啊!你吃试试!

例⑨的说话人若是长辈或教练,听话人是晚辈或学生,说话人多次帮助听话人做某件事,而听话人一直未达到说话人的目标。这时,说话人就会说“重V试试”。在例⑨和例⑩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很明显的祈使义,根据说话人的心情以及对听话人的满意程度,说话人的不耐烦程度也会有强弱之分。

(三)警告义

“V试试”在特定的语境下具备警告义的语义特征。一般会在“V试试”前加“有胆”“有种”“敢”或在“V”和“试试”之间加虚词“个”等词语进行修饰。说话人虽在句子中省略了对“V试试”的后果的阐述,但听话人在潜意识中仍会意识到“V”的后果很严重。“V”是警告的原因,“试试”突出被省略的严重的后果和警告义。

三、构式“S+V+试试”的语用特征

构式“S+V+试试”具有主观性。任何事物涉及主观性都具有积极和消极的一面,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在特定的语境中往往只能激活出其中的某一个方面。“S+V+试试”这一构式若不考虑语气,仅从字面上去理解的话,意思为:V一下,V看看或VV看。但是仅仅理解字面意思是不够的,因为“V+试试”包含了说话者更深层的隐含意义。说话人使用反问句实际上是为了将自己的感情增强后表现出来,不能单靠话语内容去理解,说话人表达的情绪才是想表明的深层含義,也是听话人需要搞懂的弦外之音。只有理解了构式“V+试试”的深层含义,才能够更好地使用这一构式。“你走下试试?”不能完全等同于“你走走看”或“你走一下”或“你走看看”,因为它们所表达的语气和态度并不完全相同,使用的语境、对象、说话者的语气和态度也并不完全相同,这就需要从隐含的意义层面去解释,即各自的语义根据语用条件的不同而不同。试比较下面一组例子,让我们感受一下表达“不要跑”时,不同的句式所蕴含的感情色彩的差别: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S+V+个+试试”句式表达的是说话人十分强势,并认为听话者不可违背自己的主观意愿。使用构式“S+V+试试”一定要根据语境,注意说话场合,分清人物的身份、地位和亲疏关系,从而合理地运用才可以。使用得恰当所表达的语义才能准确,这不仅能体现说话者的修养,还对听话者的颜面有直接的影响。

参考文献:

[1]陈立民.论动词重叠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2005(2).

[2]柯理思.试论谓词的语义特征和语法化的关系[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3]潘国英.论VV式动词重叠的源流和形成[J]古汉语研究,2008.

[4]余伟.“VV看”是一种词语模[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36).

[5]张敏.从类型学和认知语法的角度看汉语重叠现象[J].国外语言学,1997(2).

[6]朱景松.动词重叠式的语法意义[J].中国语文,1998(5).

作者简介:千勇(1992-),男,朝鲜族,吉林省梅河口市,硕士,文字学方向,延边大学汉语言文化学院。

猜你喜欢

构式试试
明辨概念,确立学科研究范式
请倒过来试试
来试试
构式语法对二语教学的启示
简论Goldberg的认知构式语法
《先试试》等
语言的单位究竟是什么?
请倒过来试试
构式语法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构式语法角度下对双宾语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