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学审美教育的反思
2018-05-14孙琳
【摘要】审美教育是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学生而言,审美教育有助于开发智力,增强体能,提高整体素养,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然而,目前我国对中学生的审美教育缺乏足够关注,由此产生了诸多问题。要改变这一现状,教育者应提升自身情操和修养,家庭应重视与支持,社会应提供良好的教育氛围,国家应给予制度性引导和必要的支持。
【关键词】中学生;审美教育;对策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审美教育旨在帮助个体提高认识美、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使其具备合宜的性情和充实的精神生活,从而促进其健康全面发展。作为社会主义事业潜在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应得到充分重视。针对当前中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现状,本文将多角度地剖析其成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一、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是把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心理隔阂最大限度地消除,使受教育者由被动性教育变为主动地、自觉自愿的教育,淡化受教育者的对立意识,使受教育者对客观对象的发展规律的理性认识成为自己意识形态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把客观规律的必然性与人类利益与需求的统一作为崇高理想。其目的是通过审美活动,有意识、有目的地提高个体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拓展精神境界与塑造创新能力。相较于其他教育活动,它具有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和潜在性等特点。作为一种可强化人格、提高素质、完善人生的重要方式,审美教育以其独特的方式促进了个体的成熟和进步,对德育、智育和体育等方面起着有益的推动作用,并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首先,审美教育有助于培养个体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就教育目的而言,审美教育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是在求真、求善、求美的过程中实现的,所以,需要在多个方面得到综合提升。同时这些方面又是相互支撑、互为补充的。诚如席勒所说,“审美是“无为而为”的自由活动,在审美王国里,人们卸下了一切关系的枷锁,并且摆脱了一切无论身体的强制还是道德的强制,通过自由给予自由,这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律”;“我们为了在实践中解决政治问题,就必须通过审美教育的途径。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达到自由。”①因此,审美教育是当代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鉴于此,周忠厚认为,“假如我们所受的艺术熏陶多,文化教养水平高,那就会使心理结构丰富,审美能力强,你就能够在人家不能够发现美的地方发现美。”②就教育过程而言,审美教育实际上是通过个体的行为来揭示美、讲解美,从而影响其心理,使其从“感性的人”转变为“理性的人”,并在此基础上、感知美、发现美、创造美,最终塑造出一个完整且完美的人格。这种将外在目的向以自身为目的的转化,使受教育者能够主动、自觉地把普遍的社会理性、把为人类造福的意志真正地深入到我们的血肉里,真正成为生活的一部分。
其次,审美教育有助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涵盖了审美教育,因为美是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的,美从日常生活中萃取“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24个字,这24个字本身就具有美学内涵。24个字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一种生活规范,是一种人生模板,具有独特的政治审美性。审美教育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只有借助审美教育才可以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最后,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社会和谐。众所周知,审美教育通过给人以希望和勇气来保证人与人之间可以进行坦诚的交流,从而有助于提高受教育者的理解力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懂礼、知美是营造和谐氛围的必要条件。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③”,礼记则认为“乐者,通伦理者也。④”换言之,作为提升审美能力之重要途径的“乐”,是成人之道,它不仅能够提高人的艺术修养,而且能使其通达人伦事理,更好地融入社会。
由此可见,审美教育对人的培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以及对和谐社会的构建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值得注意的是,我国当前中学生教育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当前中学生有许多无视美的行为,比如缺少人格美,和其他学生产生摩擦进而变质为校园暴力事件;比如缺少道德美,强制父母承担价格高昂的奢侈品,违背了孝道;再比如缺少人性美,虐杀小动物,以残忍手段折磨小生灵,诸如此类行为,不胜枚举。
二、现今中学生审美教育缺失的原因分析
虽然审美教育在中学生发展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推动作用,但是由于社会对此缺乏应有的关注和合理的引导,教育者对科学和审美之间的关系有所误解,部分教育者自身不具备相应的审美能力,家庭教育在審美教育中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因而审美教育在现今中学生教育中的效果不甚明显。
第一,社会忽视了审美教育。传统思想上对应试教育的认可仍旧占据主流,在“分数定前程”的考试取向下,“德、智、体、美、劳”并没有得到均衡地发展,“智”被无限地放大,“德、体、美、劳”并未得到相应的重视。很多学校虚设审美教育课程,如把美术课、音乐课等可以快速加深学生审美认知的课程,转变成“数、理、化、英”等应对中考、高考的课程;社会也不曾认识到审美教育无处不在,审美教育不仅仅依靠艺体类课程,在“数、理、化、英、汉”等课程中也有表现;它不仅仅存在于艺术领域,还同样存在于自然、社会生活之中。
第二,部分教育者缺乏审美认知和审美教育能力。在学校教育中,很多学校依然沿用以往的教学模式进行知识文化的灌输,他们的教学基本上是以相关知识的粗暴记忆和简单运用、以考试为核心来运转,既不考虑学生的学习能力,也不考虑学生的道德修养,更不会考虑学生的多方面发展和创新能力,忽视了学生的个性。为上课而上课,课堂极其枯燥无味。有时甚至是划出重点,再要求学生记熟即可,根本不加以分析。授课时不注意语音的重与轻、语调的升与降、语言过程的顿与续、语速的快与慢,不能形成语言的节奏美;不能较好地控制表情、眼神的变化。学校教育的呆板、不灵活导致培养出的学生几乎是千人一面,这种呆板的授课模式本身就缺失了“美”。同时,部分教育者自身存在审美能力的缺陷。由于种种原因,部分教育者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授课培训,也不能很好地把握审美教育的发展,又不能与时俱进、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致使审美能力低下,导致审美教育能力也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第三,家庭对审美教育认知模糊。某些家长自身对美没有完整的认知,又因生活、工作上的压力,常常做出一些不文明、缺乏美感的行为。比如因琐事斤斤计较,对人冷漠。实际上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家长尚不能正确认知美,孩子怎么会产生美的概念?况且,家长们大多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认为“高分高能”,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重视智育的培养,完全忽视美育、德育,导致学生忽视对自身思想道德的修正,相应的行为也会有失偏颇。这种滞后的审美观念导致了家庭教育在审美教育上的缺失。
三、改善審美教育的对策思考
鉴于上述原因的分析,思考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就成为一项势在必行的事情。以美育人,将德育、美育、智育相结合,从社会传统思想、教育管理部门的作为、教育者自身能力的提高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出发,分析并提出改善当前不良现状的相关措施。
首先,就整个社会而言,需要转变传统思想观念,重视审美文化的建设,营造审美教育氛围。社会要积极转变传统应试教育思想,引导舆论转向,大力宣传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审美教育被认为与所谓的前途、所谓的成绩毫无关系,才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忽视。居里夫人说过,“科学的探讨研究,其本身就含有美。”美在生活中无处不在,美充实着生活的各个方面,审美能力的培养对生产生活能够起到非常明显的作用。我国社会的主流文化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学校的精神家园必须要以社会主流思想作为其精神的支柱。审美活动是一种情感活动,这种情感是使教育内容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人内在意识和外在行动的先决条件。因此,审美教育可以说是现实世界过渡到精神世界的一座桥梁。针对当前出现的信仰危机,应确立以“美育树信仰”的教育理念,以美修德,培养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仰。目前,传统的以灌输与宣传道德真理为特征的德育,因教育手段和形式呆板、严肃、单调,已陷入深深的困境,审美教育应成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审美教育是以美的方式来培养和完善人的道德人格,因其是从内心焕发出来的,所以它对人的感染力强烈、深入、自然和持久。当前一项重要的思想建设任务是培养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审美观是世界观的一部分,是人的世界观在审美活动上的表现,所以审美教育在这方面负有不可回避的责任。为应对新形势带来的挑战,审美教育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升其精神境界。
其次,就教育管理部门而言,应该在充分了解教师的需要、能力等前提下,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保证教育者教学科研的积极性。与此同时,还要进一步引导学校开展素质教育,因材施教,培育出共性中不乏个性的学生个体。教育管理部门应将审美教育真正等同于德育、智育的地位,充分利用多方资源开展审美教育实践活动,真正将其作为一个系统的教育工程,认真、规范地制定科学的目标,进行规范化管理。例如,可以在假期阶段为学生提供一些有影响力、有阅读价值的古今中外的名著;相关的文化产业部门加强审核,制作积极向上,既有主旋律色彩的、又能满足中学生追剧特点的影视题材,潜移默化中塑造学生的三观。
再次,就教育者而言,要将审美教育渗透到“数理化生语英”等学科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方式进行言传身教。美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同时还可以开发智力、促进思维,使他们自发地认识美、创造美。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会发现学科中的审美因素,并将它们传授给学生。许多教育者都单纯地以为只有音乐、美术等艺术类课程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实每门课程都可以起到审美教育的作用。比如历史课堂上,讲述“戊戌变法”时,可以像谭嗣同一样高呼:“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用激昂的语气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加深学生对戊戌变法的理解;在语文课堂上,一次声情并茂的朗读可以让学生与作者进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欣赏到文字美、语言美,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数学课堂上,通过对黄金分割点的讲解,让学生更加理解美的理性定义。罗丹曾说:“美无处不在,对于我们而言,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因此,教育者应该学会发现美、挖掘美,利用课堂教学,将学科中的美传授给学生,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动审美能力的发展。
最后,就家庭而言,家庭是社会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也是审美教育的主战场,家长要懂得利用家庭教育来塑造学生的完整人格。因此,家长需要先转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提升自己的审美标准,做出充满美感的行为,及时地和孩子沟通、交流,经常性地引领孩子走向大自然,走向社会,去发现美,去欣赏美。只有言传身教,用自己正确科学的审美意识去感染孩子,去影响孩子,用科学的审美方式去辅助学校教育,孩子才会获得完整的审美能力,孩子的人格才能得到科学的发展。家长要注重审美教育方法,要科学引导孩子树立合理、正确的审美观念。要引导而不是强制性要求孩子马上转变思想。思想的转变有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家长要做的是灯塔,而不是鞭子。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越来越受重视,素质问题成为人们最关注的问题。人的主体性发挥得越突出,本质力量也越发得到完美的体现。在这种大环境下,当代中学生只注重学科学习而不注重审美教育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为了使审美教育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日常生活,国家要提高审美教育意识,学校要增开审美教育课程,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审美道德素养,这对中学生审美素质、思想素质以及人格健全和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促进和推动作用。社会进步就是人类追求美的结晶,人们需要按照“美”来改造自己,改造世界。中学生作为祖国的花朵,未来建设国家的栋梁,在进行传统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还要注重审美教育。
我国目前虽然在教育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越来越重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渐渐步入了世界教育大国、教育强国之列,但是,目前中学生的审美教育还存在着缺失与不足,需要继续努力完善教育事业。总之,只有社会、教育者、家长都开始正视审美教育,全方位地实施审美教育,才能推动中学生审美能力的提高、审美素质的发展。只有中学生获得了较高的审美能力,才会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大写的人。
注释:
①席勒.美育书简[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84:39.
②审美与教师人格心理结构的完善,https://wenku.baidu.com/view/ e04dc71c1a37f111f1855bc2.html.
③出处:《论语.泰伯》.
④出处:《乐记.乐本》.
作者简介:孙琳(1994-),女,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在读,主攻思想政治教育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