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黑王子》“从加冕到脱冕”的狂欢化叙事

2018-05-14郑洁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11期
关键词:艾丽斯默多克

【摘要】艾丽斯·默多克是英国当代著名的小说家和哲学家,她以哲学寓言式的写作风格闻名于世,她后期的代表作《黑王子》在这一点上体现得淋漓尽致。《黑王子》看似运用后现代的叙事手法,实际上继承和发扬了十九世纪英国和俄国的小说传统,遵循“从加冕到脱冕”的狂欢化结构来编织关于“存在”的寓言,探讨存在主义哲学,展现了作者非凡的创作技巧和艺术天赋。

【关键词】艾丽斯·默多克;狂欢化结构;加冕;脱冕

【中图分类号】H146.3 【文献标识码】A

《黑王子》中人物寻求生活本相以及发现爱的过程正是遵循着巴赫金提出的狂欢节世界感受的前三个层次依次渐进的,其故事结构也遵循狂欢节最典型的仪式——“国王加冕和脱冕”进行,这是一部狂欢化的小说。下文将具体阐述小说正文《爱的庆典》(共三部)是如何运用狂欢化的结构(从加冕到脱冕)使主人公布拉德利从对狂欢节世界感受的前三个层次的认知依次推进,从而一步步接近生活的本相、达到善的真实的。

一、加冕:爱中的狂喜

小说正文第二部,主人公开篇的自诉中,大胆地直抒胸臆:“我爱上了朱利安”(222)。这一顶光彩熠熠的“爱的皇冠”,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扣在了主人公的头上,他对朱利安的爱把他带入了“另一个时间与空间”(224),他欢呼雀跃自己脱胎换骨“重获新生”(226)。

对于无时无刻不在宣告自己要成为艺术的殉道者的布拉德利,他对朱利安的爱也始于两人对莎士比亚最伟大的戏剧——人间的藝术瑰宝《哈姆雷特》的讨论,两人对《哈姆雷特》的不同解读激起了布拉德利心中爱的火花,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到了除了“自我”之外朱利安作为 “他者”的鲜活的、平等的存在。朱利安为布拉德利的沉溺的自我封闭世界凿开了一扇窗户,由此放眼望出去,他对其他人物的观感以及与他们的关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来准备搁置不顾的纷繁的人际关系,布拉德利突然来了兴致,他宣布:“我必须见到普丽西娜,必须见到罗杰,必须见到克里斯蒂安,必须见到蕾切尔和阿诺尔德”。(230)和朋友哈特伯恩约吃饭并且大方地和他谈起前妻,认为之前自己对阿诺尔德的评价有失公允并且订购了他的全部作品要重新阅读,对妹妹的老公罗杰和其情妇的幸福也用心去感受,与克里斯蒂安正式和解,对弗朗西斯的帮忙也终于认真地去感谢了,布拉德利打开心扉,从自我的世界走了出来。

在默多克一篇著名的论文《反对枯燥》中,她论述到,“我们需要从以自我为中心的观念转到以他人为中心的观念中去。”(Murdoch,1997)这种观念转变的核心就是对平等的诉求,狂欢化的生活则把人们从完全左右着他们的阶级、社会地位、年龄、财富等种种等级地位中解脱出来,使他们获得自由平等。

小说中亲昵、愉快的人际交往,渐渐地走入了狂欢节世界感受的第二个层次“插科打诨”,人物之间随意的开玩笑,互相取乐。对于布拉德利善意的化解矛盾的表示,阿诺尔德打趣地说道,“布拉德利成圣人了”“他脱胎换骨了”。(252)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恭敬地视布拉德利为“导师”的阿诺尔德潜在的不温顺面,他意在指出两人的矛盾非一朝一夕而就,也非一朝一夕就能化解。

尽管布拉德利宣传“我恋爱了,爱的快乐使我的私欲化为乌有”(254),可是他真的是这样做的么?新加冕的国王只有一日大赦天下,布拉德利也只做了一日“圣人”,一日国王,从第二天起他对朱利安的爱把他带入欲望交织的痛苦境地,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和朱利安私奔,他不顾可怜的妹妹普丽西娜哀求他留下的泪水,把照顾她的责任抛给了弗朗西斯,就带着心上人奔向他们海边的爱巢,这也为他之后的脱冕埋下了很好的伏笔。

二、脱冕:从臆想到救赎

真正的爱是“关注和促升他者利益的,而非为了一己之私”(Ramanathan,1990:16)。布拉德利领悟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在就谋杀阿诺尔德的指控在法庭上听候判决了。从和朱利安私奔之旅的开始,普林西娜之死,阿诺尔德带走朱利安,到蕾切尔杀死亲夫,布拉德利一点一点地滑向人生最黑暗的深渊,他经历了一次十分血淋淋的脱冕式。

臆想,对默多克来说,是一种不完善的观察形式,臆想的人把他事先预想的形象强加于他人。他们把事物强行拉入臆想世界,而不去掌握事物的真实性和独立性。当臆想的人爱上他人时,他爱的并不是真人,而是他自己创造的想象中的人,这就不可避免地包含他本人的成分。因此,臆想是自爱的一种形式。

以第一人称叙述者布拉德利展开的叙述,每当主人公与他人接触后,在“注视”对方后,免不了要做些判断与总结,以自己固有的看法对他人下一个定义。这种主观臆想影响下的注视,直到爱上朱利安之后,才转变为毫无臆想的全身心的关注。在驾车前往帕塔拉的路上,他对朱利安说,“我们的爱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它本身就是完整的,既没有机遇,也不能延伸。”(335)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出,布拉德利的爱还只是一个封闭的自爱形式,虽然在他的臆想中他是那么的爱朱利安,可是他仍为这场爱情的可能性失败找好了借口,好让自己毫发无伤地全身而退。直到身着哈姆雷特服装的朱利安出现时,她既代表了布拉德利爱的对象,又代表了布拉德利心中最完美的艺术形式,此时此刻他的整个灵魂都被深深吸引,他追求多年的爱与艺术的最高境界终于以一体的形式展示现在他面前。默多克把向善描绘成“在某种受关注的目标的指引下,把自我转向真实,这种转变包含心理能量的转变”(Schweiker,1996:222)。朱利安的爱是一种外在的媒介,通过它的指引,布拉德利渐渐走出臆想的局限,从臆想的片面、主观和荒谬的对世界的认知走向全面、客观和真实的关注,在支离破碎的生活碎片中,重新构建起新世界图景,进入了狂欢节世界感受的第三个层次。

回到伦敦参加完普林西娜葬礼的布拉德利,沉浸在等待朱利安的苦苦煎熬中。此时,他想起来柏拉图“同一个漂亮小伙子睡觉。他并不以此为耻,反而由此看到了通往荣耀之路的开端”(381)。由此可见,布拉德利编织起的新世界图景是一片光明的,即使在痛苦的等待中备受折磨,可内心还是开满了善的鲜花,他不再像从前那么怨天尤人,满腹牢骚,而是学会去接受,去憧憬。

正如布拉德利说的:“柏拉图认为,人类的爱是通向知识宝库的大门。通过朱利安开启的这扇门,我进入了另一个世界。”(427)布拉德利的脱冕是自己选择的结果。他选择隐瞒真相,尽管他知道这带来的结果是自己的灭亡。他想要为之牺牲的,其实是一种“美的满足”,和他对于先前对于身边的人带来伤害而产生的负疚感,以及他对朱莉安的爱情。这是一种自我的救赎,一种宗教式的牺牲与超脱,而这一行为的动机正是“善”的指引。在小说的结尾,他已经能够真正把关注完全投向他人,客观地认识每个人的不同性,而不是试图强行把他人拉入自己的世界观和形式框架,最终完成了毕生追求的一部作品,实现了自我的救赎。

注释:

①萧安溥,李郊译.以下小说原文均出自艾丽丝·默多克.黑王子[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只在括号内注明页码。

参考文献:

[1] Bradbury,Malcolm.The Modern British Novel:1878-2001[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rch Press.

[2] Murdoch,Iris.Against Dryness[A]. Peter Conradi.Existentialist and Mystics[C].London:Chatto&Windus Ltd,1997.

[3] Schweiker,William.1996.The Sovereignty of Gods Goodness[A].In Maria Antonaccia &William Schweiker(ed.)Iris Murdoch and the Search for Human Goodness[C].Chicago.

[4] Ramanathan,Suguna.1990.Iris Murdoch:Figures of Good[M]. London:Macmillan Press.

[5] Ziegler H,Bigsby C.1982.The radical imagination and the liberal tradition:interview with English and American novelists[M].London:Junction Books Ltd.

[6]朱璇,吳其尧译.S.B.塞格瑞.艾丽丝·默多克访谈录[J].当代外国文学,2002(3):157-165.

[7]艾丽丝·默多克,萧安溥,李郊译..黑王子[M].上海:译林出版社,2008.

[8] 巴赫金,李兆林等译. 巴赫金全集(第六卷)[M].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9]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春仁译.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作者简介:郑洁(1985-),女,汉族,湖北荆门人,硕士,重庆旅游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和比较文学。

猜你喜欢

艾丽斯默多克
不怕坐冷板凳的默多克
卡戴珊助“模范囚犯”艾丽斯获释
新书披露默多克被邓文迪“情伤”近崩溃
笔友
琴缘(上)
笔友
默多克口无遮拦惹火英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