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徒制下的“双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2018-05-14吴奇帆
吴奇帆
[摘 要] 以现代学徒制为基础的教学方法的尝试性改革,通过与企业的合作,架起企业、学校、学生三方的桥梁,以师带徒工学交互的“双课堂”方式进行授课,从而探索和实践这种在资源共享、产教融合基础上的现代学徒制教学方式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关 键 词] 现代学徒制;双课堂;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046-02
随着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中国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各行各业对高技术人才的需求也不断提升,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尤为突出。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从学历转向能力,社会各行各业对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素养也有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适应高速发展的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我国在《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改变高职院校课程实施中过于强调接受‘惰性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交流沟通,培养学生搜集、分析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和吸收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科学技术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现代学徒制的教学模式的一大特点是强调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与现行的“工学结合”有着最本质的共同追求,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让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与教师(师傅)在工作中教学相长,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基于这种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双课堂”教学改革正是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真实的项目情境中,通过教师(企业、校内)搭建平台,并通过不同方式进行示范指导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并引导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去探究、交流、反思进而表达,在实际操作中逐步获得专业的知识技能,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职业能力,符合当代高职教育改革的需求。
一、“双课堂”教学课改背景
(一)教学改革背景
学徒制教学是工学结合课堂教学的呈现。师傅带徒弟,在实践中学习,在学习中实践,言传并身教,学习与实践融为一体,这与现行的“工学结合”有着共同的追求。学徒制中的师徒互动,主要通过课堂案例教学、微课、视频等方式进行,可操作性强,徒弟学习师傅的知识、技能、经验。学生部分时间在学校集中学习专业基础知识,部分时间则主要在企业生产岗位实习。工学交互,可以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共同提高,同时通过系统的锻炼让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提升。
在目前的校内课堂教学中,如何将学生学到的碎片化的“理论知识”形成系统,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成为一个难题,而“双课堂”的教学改革,一门课,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企业“双课堂”相结合的形式进行課堂教学,引导学生持续积极探究与反思,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掌握在此过程中所需要的认知技能与在实际生活中解决真实的、复杂的问题的能力,把隐性引导过程融入教学中,使学生拥有“适应性学习者”的特征,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使学生成为符合企业、行业乃至社会要求的高质量人才。
(二)“双课堂”教学改革实施的基础
1.“双课堂”教学改革带来的三方共赢
“双课堂”的教学方法是现代学徒制下校企合作模式在课堂教学中的具现,是产教深度融合的结果,可以带来校企生三方的共赢。首先,对学生而言,通过“双课堂”的教学改革,使学生能在企业培训与顶岗工作中获益,促使学生有针对性地学习并在专业技能、知识运用方面得到快速提升,同时也能让学生对企业的规章制度、运作流程、岗位职责、企业文化等有一定的认识。其次,对企业而言,“双课堂”能让他们提前了解如何有效对学生组织培训,并通过培训发现人才资源进行人才储备,节约企业的运营成本,具有重要意义。最后,对学校而言,以契约为基础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成为授课过程中的第二课堂,让学校更深入地了解行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而将人才的培养目标不断进行调整以求培养出符合社会、企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2.学校对工学结合实践的支持
学校鼓励工学结合实践与教改,为“双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政策的保障。学校除了相应经费或奖励支持外,还提供协助开展课程调研、论证等活动;提供实训场地、设备、技术等支持,并对重点实训项目提供所需的设备与软件,优先安排经费购置。
3.前期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资源积累
学校实行的工学结合等工作的前期工作积累了很多优质的企业、行业资源,校内的导师与企业人员之间建立了紧密的联系,为“双课堂”的教学改革提供了载体。
二、“双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一)班级分组
学生在大一的第二个学期进行“双课堂”的教学试行,将学期分为上半学期和下半学期,同时对学生进行分组,校内一组、企业一组,授课地点分别在校内实训基地和企业课堂两个地点完成本学期课程的学习,然后在后半学期互换。已在学生中试行,一部分在校内实训基地正常上课,另一部分,在企业课堂进行由企业导师授课,两部分学生后半学期轮换。
(二)企业课堂与校内课堂设置
通过学生在企业课堂与校内课堂的双课堂完成第二学期的课程的学习,在企业由企业指导老师主导课堂内容,通过学生所在企业岗位决定学生的学习任务,进行全过程性考核。而在校内的学生则需要完成学校设置的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
(三)评价机制
在课改过程中,由企业导师、校内导师、实训平台和“小师傅”等进行综合考评。企业导师和校内教师分别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职业意识、职业技能和策略性思维等方面的指导。
三、“双课堂”实施效果
(一)理论知识的实操化,实现职业能力的提升
“双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工作之间的关联性,提高了学生对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同时,学生接受企业导师的指导,通过公司项目的实际操作,将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解决中去,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同时,学生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有一定的规划,并在学习过程中给自己设定目标,有意识吸收自己所需要的知识,提升职业能力。
(二)有助于行业对高质量人才的需求和课程目标的趋同
现代学徒制模式下的“双课堂”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企业导师与任课教师的合作和沟通,也强化了教师对学生实习状况的了解,使导师能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以及行业对人才的需求进行课程标准的开发,将课程的目标与企业岗位要求紧密联系起来,使教学的内容、方法、评价等方面的设定不断向企业用人的标准靠近,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三)解决课堂教学中过于注重授受教学忽视对学生高级思维挑战的现象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往往在文中能直接找到答案,而教学过程中布置大量对知识传授的过度关注的任务,往往会忽略对学生高级思维能力的提升。学生只能学到碎片化的知识,而这些知识是惰性的,很难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而通过这种“送学入企”和“引企入教”,学生能将在课堂上吸收的碎片化的信息逐步吸收,形成系统化的认知,灵活解决实际的问题。
(四)消除教师主导的学校文化对学生的社会交互和知识分享的压制
现代学徒制学习环境非常强调学习的社会性,极大地缓解了传统课堂文化对学生互动和知识分享的压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师的引导下思考问题,通过和教师以及同伴的互动,结成学习共同体,学会更高层次的专长,教师的引导贯穿整个学习过程。它也注重学习者之间的合作学习和内部动机的激发,强调学习的社会性。
“雙课堂”教学能使学生跳出校园环境,与企业指导老师以及企业员工接触,加深了对社会、行业以及企业的认识,体会到团体协作的重要性。同时,也为学生提供了机会来考察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环境适应力。
(五)有助于终身学习技能的培养和学习型社会的构建
“双课堂”的教学方法提倡真实情境中的学习,通过示范、指导、反思、探究等方式和实践共同体中的合作与互动等来提高学习者解决真实生活中问题的能力,而协作、反思这些能激发学生内部动机的活动能使学生获得终身发展所需的元认知,并不断调整自我学习技能,成为优秀的适应性学习者,这对培养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
“双课堂”的教学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颇见成效,在学校与企业的长期合作基础上的教学能够推动课程改革顺利高效地进行,当然在过程中也发现了很多问题。首先,与企业的合作缺乏长期性和稳定性,通常只有少数企业能与学校保持长久合作。其次,校企合作的互动机制和保障机制没有到位,目前政府部门也没有对校企合作提供相应的政策保障,因此校企很难有深入的合作。最后,由于课程的单一性以及企业活动的复杂性存在一定的冲突,而当这种矛盾出现时很难协调,并且企业人员流动比较频繁,刚建立的关系可能会随着人员的流动而消失,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阳,王虹.现代学徒制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的实践与探索:基于“双导师”的视角[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33):77-80.
[2]谢俊华.高职院校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教论坛,2013(16):24-26.
[3]陈军向.国外现代学徒制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启示[J].山西青年,2017(1):168-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