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
2018-05-14谢林霞
谢林霞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聚焦在精神层面,落脚在实践层面。因此,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做好融入社会发展这篇大文章,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努力将核心价值观从概念转化为人们的信念,将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行为,产生百姓日用而不觉的效果。
融入教育,入家入校,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从娃娃抓起,从家庭抓起,从学校抓起,把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发挥好家庭的基础作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重视家庭教育,大力加强家庭文明建设,深入开展文明家庭创建,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传承良好家风家训,抓常抓细抓长、久久为功,充分激发家庭内部活力,形成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崇德向善、共建共享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使家庭成为滋养核心价值观的沃土。发挥好学校的主阵地作用。用好校园阵地,推动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贯穿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体现到教材教学、校风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各环节,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增强学生的价值判断能力、价值塑造能力,引领学生健康成长。完善实践育人体系。“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注重发挥社会实践的养成作用,完善实践育人体系,开发实践课程,打造校外实践实训教育基地,组织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和爱心公益活动、益德益智的科研发明和创新创造活动、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和勤工俭学活动。
融入生活,入心入行,把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转化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从人民群众日常生活点滴中寻找到其落地生根的土壤。充分发挥榜样的引领作用。典型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道德实践的榜样。树立典型模范,可以让理论的、抽象的社会主义核心價值观变得生动具体。深入开展先进典型宣传学习活动,把先进典型的榜样力量转化为亿万群众的生动实践,在全社会形成崇德向善、见贤思齐、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以精神文化产品育人化人。文化具有育人化人的重要功能,能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用更好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传递积极人生追求、高尚思想境界和健康生活情趣,生动形象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和各种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让公民在具体活动中提升认同感和参与感,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加强网络内容建设。要适应互联网快速发展形势,重视利用互联网、手机、移动客户端等新平台,采用新技术,推出公益广告、动漫、微电影、游戏、小程序等易于在移动端传播的文化产品,将核心价值观的大主题,转化为网民和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小作品,通过形象化故事化时尚化表达,增强针对性和互动性,扩大核心价值观网上宣传的覆盖面和影响力。
融入制度,入法入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法律和政策在社会公共领域具有刚性约束力,也最易为人们所感知和关注,对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强化法律法规的价值导向。一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设的全过程,围绕孝敬老人、见义勇为、诚信建设、慈善捐赠等方面,提出立法建议,尽快将实践中广泛认同的道德要求上升为法律规范。另一方面,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更好地运用法治手段捍卫社会公共价值,解决道德领域的突出问题,更好地守护公平正义、弘扬美德善行,形成有利于培育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法治环境和制度支撑。强化公共政策的价值目标。运用公共政策向社会传导正确的价值取向,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政策导向和利益引导机制。完善政策评估和纠偏机制,防止具体政策措施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背离,实现公共政策和道德建设良性互动。强化党内法规制度建设。把从严治党实践成果转化为道德规范和纪律要求,做到依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充分展现共产党人高尚的思想道德情操和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