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2018-05-14陈江江
陈江江
[摘 要]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时代,高职院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从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入手,分析了当前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供高职院校参考。
[关 键 词]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对策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14-0033-01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鼓起了勇气。做好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突出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开展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研究,对高职院校而言有着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
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最早出现于日本。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承办创新创业教育国际会议,提出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定义,即为了培养出有开创性思维的人才,主要包含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冒险和首创精神以及具备社交管理才能而实施的教育。进行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帮助学生提升创新创业的热情和能力,帮助他们抓住更多的机遇。
二、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创新创业课程尚未成体系
当前,很多院校并未独立开设创新创业课程。有些院校拥有相对成熟的课程体系,但也是依附在专业课中,具体操作过程中,创新创业课程在院校中的地位还比不上选修课,一部分院校只是利用专业课中的实训或实验环节来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这种教学内容非常传统落后,并且没有形成与之相匹配的课程评价、教学方法与措施、教材与师资建设等内容的规范,导致随意性较强,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创业激情,体现不出创新创业教育的目的。
(二)创新创业师资力量薄弱
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高职院校没有配备专门的创新创业专职教师,课程教学大多是由专业课教师兼职完成。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不仅要求任课教师具備丰富的专业知识储备和高超的学术、人文素养,而且要拥有创新创业的实践教学能力。在具体的创新创业教学实践中,绝大多数教师是没有创业经验的,在这样的情况下进行创新创业教育,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创新创业课程的信息化利用率不高
我国已经全面进入知识经济和信息化时代,信息化教学是所有课程教育的普遍要求。从目前现实情况来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普遍存在信息化利用率不高的现象。大多数院校采用的方法是对多媒体技术进行单纯利用,比如制作幻灯片讲解,却没有更深入地对信息化手段进行利用。线上线下的虚拟和实体课堂结合、虚拟仿真实验室的建立、微课讲座的开展等方面较为薄弱,无法体现出创新创业课程的实践性和信息化特点。
三、完善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的对策
(一)正视创新创业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的关系
创新创业课程要与专业课融合,要让创新创业课程自成体系,不能存在于专业课程的范围以外。因此,高职院校要深入围绕各专业的核心课程科目,以就业岗位和学科的专业作为出发点,对学校所在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搭建针对性和操作性强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将创新创业课程分成创新创业思维和创新创业能力两大类。思维教育主要解决创新创业的意识培养、切入点把握和抗挫心理等问题。能力教育主要解决创新创业的理论准备和实践操作等问题。
(二)着力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水平
做好师资队伍的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是保证创新创业教学效果的基础,院校在引进专职教师的同时,也要做好兼职师资队伍的培养。首先,在人才引进时可将创新创业能力作为重要条件之一,作为创新创业教育的师资储备。其次,从毕业生中遴选部分优秀创新创业人才作为院校创新创业的实践指导教师。再次,从现有教师队伍中选拔部分有意愿和能力的教师通过专业培训充实教学力量。
(三)提升创新创业课程的信息化利用率
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资源库,供学生随时通过网络学习。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云课程,将各类信息化教学资源上传到云端,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实习。突出网络信息资源实践性和开放性,丰富内容,活跃形式,增强学生主动使用网络信息资源的意识。学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使用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等,在线查看电子讲义和教学视频,可以进行线上提问、互动、提交作业和参加考试等。
高职院校建立体现共享和聚合特点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一项工作,是提升创新创业教育实效的重要一步。扎实提升创新创业教育效果,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创新创造的内生动力,而且也能帮助学生抓住创业发展机会,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就业择业的困难。
参考文献:
[1]陈寿灿,严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的大商科创业型人才培养[J].中国高教研究,2017(8):96-100.
[2]孙冲武.高职院校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措施研[J].教育教学论坛,2017(3):201-2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