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甘州社火“地蹦子”舞蹈的文化功能

2018-05-14陈吉刚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2期
关键词:社火膏药形式

【摘要】“地蹦子”是河西地区众多社火中的一个独特品种,是说、唱、舞兼备并具有戏剧表演特征的民间艺术表演形式。“地蹦子”社火作为一种民俗现象,承载着积淀而成的价值观和道德精神。以“地蹦子”为主要表演形式的甘州社火不仅是一种春节期间的娱乐活动,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还寄托着人们消灾镇宅、祈雨求福、活地脉的愿望。本文探讨了甘州社火“地蹦子”舞蹈的文化功能。

【关键词】甘州社火;“地蹦子”舞蹈;文化功能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地蹦子”是甘州社火最主要的表现形式,总是体现着一些潜移默化的功能,而这些功能又在影响着人们生活中的行为。在社火“地蹦子”的展演过程中,人们除获得情感释放之外,还实现了一系列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

一、甘州社火“地蹦子”舞蹈的文化起源

甘州社火舞蹈“地蹦子”又被成为“老社火”“秧歌子”,是盛行于甘州本土最古老、最具有历史底蕴的民间集体舞蹈。“地蹦子”中说学逗唱样样都有,调侃戏虐、歌舞伴随,深受人们喜爱与欢迎。“地蹦子”与甘州其他民间舞蹈相同,历史都十分悠久,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在我国的古老神话中,打了败仗以头颅怒触不周山而使得华夏地势向东南倾斜的共工有一个儿子,他儿子死了之后成为了到处传播瘟疫的恶鬼,四周围传播疾病。这个恶鬼在作恶的时候几乎无所畏惧,唯独害怕鞭炮的声音和放出的烟花,所以先民们就不约而同地聚集起来在祭祀的时候加入了打击乐器的歌舞,并且大肆燃放烟花爆竹以驱除恶鬼。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发展,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不提高,这种驱除瘟疫与恶鬼的形式已经逐渐被娱乐活动、凝聚民族团结而取代。甘州社火“地蹦子”中的膏药匠在每一次社火活动开展的时候都要反复吟唱歌词,歌词大致意思是企盼风调雨顺、消灾解难、吉祥如意。尤其是在春节来临的时候,“地蹦子”凭借着其集体性、群众性,形成了十分热闹、奔放的氛围,是当地人们娱乐休闲、集体狂欢的重要形式。春节期间的初五到正月十六,社火队伍就会挨家挨户拜年,主人看到做客的人来热烈欢迎,放炮迎接,拿出食物和美酒散发,也有人自愿散发一些钱财和实物,会首记录所获得的钱财,在春节过后聚集起来作为第二年的社火活动的经费。“地蹦子”作为一种十分传统的民间文化娱乐形式,千百年来在甘州人民心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它使得群众文化生活变得丰富的多彩,振奋群众的精神面貌,推动积极生产。进入21世纪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进行,使得甘州“地蹦子”被列入甘肃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蹦子”作为传统的民间文娱活动再次被人们所关注,成为了民俗活动热点话题。“地蹦子”规模宏大、角色众多、表演华丽、内容丰富,对当地人们群众的文娱生活有着重要的功能,是不可忽视的文化内容。

二、甘州社火“地蹦子”舞蹈的文化功能

(一)敬奉天地的民间崇拜

社火起初是为了祭祀社神(土地神)、火神和祈福而产生的。在甘州,社火首次演出的场所是作为“民俗圣地”的寺庙。在闹社火期间,社火队每经过一座庙宇时都要进去祭拜。在没有社火的村社,人们多通过筹钱方式,聘请其他村社的社火,在本社庙里进行祭祀并在本村表演。血缘宗族意识在乡村显得更为浓烈,如果社火要到某家去,首要的意图是祭祀祖先。

“地蹦子”从排练到结束均要放火、煨火,这是社火的首要之事。“地蹦子”是一种娱乐形式,也是村民们祈求平安、企盼丰收的祭祀苍天风调雨顺的形式,它不仅让人发笑,而且也要以独特的形式让神发笑。地蹦子的“四个鼓子、四个花、四个棒槌、大头和尚戏柳翠、膏药匠到处谝”的形式本身就决定了祭祀天地的内容。鼓子、花子以舞蹈表示对上天的敬奉,棒槌也以敲打和腾跃回应对苍天的恭敬,膏药匠更是以诙谐幽默的语言抒发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祈祷着“风调雨顺”“吉祥如意”“国泰民安”的美好愿望。而在民间,主动担当社火表演的人,经过“社火”的“洗礼”后,一年中会更吉祥,日月平安,家庭和谐,这也是社火形式千百年来不衰落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联络民众的民心凝聚

“地蹦子”是一种公众性的仪式活动,作为仪式活动参与者必须要表现出一定的集体意识,正因为参与者的这种集体意识,便产生了凝聚功能。在甘州乡村,无论是筹备资金还是组织排练演出,人们对社火都怀有很高的热情和集体主义观念。从社火“装身子”的那天起,男女老少不管是否参与,都怀着无限的兴趣与热情。

“地蹦子”是一种团体舞蹈,是一种群体行为,同时它又是和周边社会相互关联、和全村居民息息相关的集体活动。因此,它具有较强的凝聚功能。这种凝聚功能体现在:社火本身的群体团结协作共同表演的形式上,和观众的相互交流与融合中。地蹦子的大头和尚既是场地秩序的维持者,又担负着和观众交流的任务,插科打诨更促进了和民眾的融合氛围。膏药匠的说唱因人而异、因地而异、因时而异,唱出了人们的心声,说出了大家的企盼。社火竞技——接社火更是一种凝聚人心、鼓舞人精神力量的体现。

“地蹦子”不仅凝聚了本村本庄民众的力量,同时又促进了周边村庄的联系,和观众拉近了距离,增进了感情,是一种民间艺术独特魅力的具体体现。

(三)启迪心灵的民情教育

《礼记·乐记》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服耳目之欲也,将以教平民好恶而返人道之正也。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是故情见而义立,乐终而德尊,君子以好善,小人以听过。故曰:生民之道,乐为大也。”古人以乐来施行教化,实现仁政,达到“天下皆宁”的良好效果,可见礼乐文化的影响之深远了。

“地蹦子”舞蹈形式活泼,人物形象鲜明,套路复杂多变。膏药匠的穿插说唱有形式有内容,既形象又生动的表演充满着生活的哲理、为人处事的道理,渗透了“礼义仁智信”的内涵,易于为人们接受,又便于传唱传播,其警示教育引导作用不言而喻。这种教化不干巴,不生硬,形式和内容结合得非常完美,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丰富的内容和独特的形式。

(四)欢庆热闹的民间娱乐

钟敬文先生曾说:“狂欢是人类生活中具有一定世界性的特殊的文化现象……像中国保留至今的民间社火和迎神赛会,其中的一些比较主要的传统活动和民俗表演,就同世界性的狂欢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致性。”社火表演具有表演场面大,参演阵容广,社火类型丰富,风格独特,观演气氛热烈,群众参与广泛的特点。和谐的节庆狂欢为当代社火活动的主要文化特征。

“地蹦子”是祭祀和娱乐相融合的一种社火表演形式。一般每年腊月初八前后就开始组织排练、演出,直到正月十五前后达到高潮,有的地方到农历二月初二、五月十三才宣告结束,长达月余的筹备、排练、演出极其强烈地渲染了节日气氛。人们以社为聚,人神共喜。从迎“老者”派“身子”、装“身子”、接社火、煨火和谢火到跳“地蹦子”,活动的过程就是喜庆娱乐的过程,它与最重要的节日——春节融为一体,是村社一年一度的大事盛事。另外,蛮婆、大头和尚等角色的打扮也非常具有喜剧色彩,“大头和尚戏柳翠”显得十分幽默、滑稽。他们在“地蹦子”队伍中自由穿插,往来自如,使整场演出气氛异常活跃。

平淡的乡村生活只有在春节期间才能有所改变,外出的人也都在此时归乡,社火成为农民自娱自乐的唯一消遣方式。社火活动的热闹气氛总能吸引各样人群的围观,有助于各个阶层的接触。观看社火一般結伴而行,并且极有可能碰到许久不见的熟人,借此机会联络感情,或者认识新的人,扩大交友圈。

(五)才艺展示的技巧表现

在中国传统观念里,个人价值都是在人际网络中体现,自我表现是不被提倡的,而一般村民只有上学时代才有在众人面前表演的机会。因此,参与“地蹦子”表演可以算是使自我再次得到认可和赞誉的机会。社火中通过“装身子”的方式,使表演者感觉不再是自己,而是社火中的角色,是一种有象征意义的符号,是一个独特的艺术形象,而且是众人熟悉而又神秘的另一个时空中的想象所在,受人瞩目,被人或敬仰,或喜爱,极大地满足了表演者的自我价值体现欲望。

在“地蹦子”表演过程中,膏药匠手持膏药灯和拨浪鼓,步伐以十字步为主,因表演场合不同,所卖“膏药”不同,内容多数为即兴发挥,这表现出了个人高超和灵活的艺术技巧;鼓子、花子、棒槌也以敲打和腾跃回应对苍天的恭敬;大头和尚插科打诨促进了和民众的融合氛围,这都是个人才艺展示的一种表现。

参考文献:

[1]邓小娟.西北民间舞蹈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李建成.张掖社火的艺术特色及保护研究[J].大众文艺,2010(16).

[3]周星.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与基层社区[J].民族艺术,2004(2).

[4]尚金恒.张掖社火[J].丝绸之路,1994(6).

[5]杨惠.陕西民间社火文化地层[J].艺术百家,2007(S2).

作者简介:陈吉刚(1982-),男,汉族,甘肃张掖人,硕士,河西学院音乐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舞蹈教学与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社火膏药形式
撕膏药避免疼痛小妙招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陇 州 社 火
陇州社火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陇州社火
贴膏药,时机位置要对
膏药一次贴多久
社火,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