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及其创新实践研究

2018-05-14陈阳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2期
关键词:艺术教育创新

陈阳

【摘要】无论是校方自发组织的艺术教育活动,还是“两校”合作的资源匹配,以至于国家支持的艺术教育项目试点都缺乏对于艺术教育普及的实际效用的考量,同时在流程管理和绩效评估方面也都不够完善,致使学校艺术教育无法循环上升式发展,无法惠及更多学生,以及无法实现艺术教育价值更大化。为了解决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意欲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型-“天体运转模型”,推动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艺术教育;管理模型;创新

【中图分类号】J02 【文献标识码】A

一、学校艺术教育管理模式

学校舞蹈艺术教育操作模式大致分为项目制管理、“两校”合作共同管理模式、高校教师个人管理以及中小学自发组织四种不同的操作类型。

(一)项目制管理模式

项目制管理的弊端在于缺乏长效影响机制。例如,“素质教育与舞蹈美育研究”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专项委托项目,历时两年零一月完成。项目管理工作以及日常行政工作由北京舞蹈学院考级教育学院和继续教育学院兼管,在课程的研发、辐射人群范围、理论研究等方面均有重要贡献,是专业舞蹈教育第一次踏出专业摇篮的尝试。项目制管理体现了项目整体操作方面的有效性,但是作为教育型项目,更重要的是教育成果的可持续性与深化。而目前素质教育舞蹈项目还缺乏项目持续的影响力,因项目结项,临时搭建的课题组成员面临解散,无法达到“可以燎原”的艺术教育普及愿景。因此,以项目制作为长期学校艺术教育的管理方式有些不妥,项目制因其时间短、灵活性強等特点可以作为学校艺术教育萌芽阶段的新试点,而学校艺术教育需要长期的循环向上,以项目制作为管理机制会影响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教育效果。

(二)政府出资“两校”共同管理的操作模式

2014年4月,北京市教委出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关于高等学校社会力量支持中小学体育美育特色发展工作的通知》。要求国家和市级艺术机构、艺术院团等采用多种形式支持小学体育、美育发展。北京市教委组织的“高参小”项目,在资金投入力度以及北京市艺术资源的占有等优势是全国其他省市所不具备的。因此“高参小”项目中的以学校为主体,针对学校教育不同现状,高校与机构参与辅助设计综合艺术教育体系的模式在艺术教育发展的现阶段不具有全国范围内的可复制性。一对多的校际联合会大幅度提升地处较发达城市学校的整体艺术教育实力,进而加深不同地区艺术教育不平等的发展局面,从而影响国家整体推进艺术教育水平的效果。

(三)高校教师自发组织的操作模式

高校教师自发组织的艺术教育实践项目,最容易出现项目资金短缺、人员配备不到位、中小学校方的不配合等问题,以至于影响项目的实施。在高校教师自发组织的艺术教育实践活动中最关键的问题是人员的组织,因为项目资金的短缺、管理制度的松散与不到位,如何组织一些志同道合有共同教育理念的研究者一起工作是项目实施管理阶段最不容忽视的问题。而在很多这样的项目中,教育理念的不兼容往往是最容易发生的。例如,民族美育“彩虹舞蹈教室”项目是由邓佑玲教授主持发起的,民进海淀区委北京舞蹈学院支部协同北京舞蹈学院志愿者师生团队实施的一项以民族美育为核心的艺术教育公益活动。“彩虹舞蹈教室”致力于培养有较强文化包容力和文化视野的现代公民。借由少数民族文化的学习,让学生对不同民族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培养对自身文化(彩虹舞蹈教室的学生是农民工子女,他们自身也往往带有当地或者民族的文化)的自豪感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教师对于理念的认同与否关乎教学目的的实现和教学过程的效果,但由于许多客观因素,例如学校重视程度、学生素质、课堂纪律等,让很多老师产生了对教学理念的怀疑与不认同,甚至有很多老师是六年中专加四年本科的专业化舞蹈教育背景,使其对舞蹈“美育”功能产生质疑。

(四)中小学响应国家政策,自发组织管理学校艺术教育的操作模式

此种操作模式在2014年北京市教委下发《关于在义务教育阶段推行中小学课外活动计划的通知》(即北京市“课后一小时”计划)颁布后,北京市各中小学响应政府政策,自发在课程安排、教师招募等方面进行组织,安排学生学习艺术课程。以沙板庄小学“课后一小时”项目作为案例,进行分析。

1.运作模式特点:业务外包

学校将“课后一小时”课程分为魔术、科学、瑜伽、民族舞、啦啦操等,并将课程以学科的形式外包给不同的机构,机构根据学校要求向社会招募各种专业的教师,最后教师根据机构的上课要求进行课程安排。

2.课程特点:课程种类繁多,更新速度快

沙板庄小学“课后一小时”的课程种类多,涉及的学生数量大,并且外包机构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和社会竞争力,会更加频繁地增添课程类别,求新求奇。“大杂烩”式课程,一方面避免了单一学科知识的局限,但另一方面又反映了机构本身对于课程安排的无序性。这种课程安排,在短期内收效甚好,但是经不住长期的教学实验。

3.师资特点:背景多元

“沙板庄小学课后一小时课程”,是以北师大体育专业的学生为主要的教师资源所构成的艺术机构,同时外包机构还会向社会招募专业教师,教师主要由各大高校的艺术专业学生和其他社会艺术机构的教师组成。

教师团队背景多元,流动性强。例如2014年秋季学期,共有20名教师参与体育类教学课程,参与教学的教师有三分之一为校外教师,其他教师分别来自各大艺术高校,人群的流动性强,加之协议等相关条件的制约,完全采用学期制用人,也造成了教师更换频繁,不能保证课程的完整性,从而也无法完成学生阶段式成长的目标。

二、学校舞蹈艺术教育创新实践研究

无论是校方自发组织的艺术教育活动,还是“两校”合作的资源匹配,以至于国家支持的艺术教育项目试点都缺乏对于艺术教育普及的实际效用的考量,同时在流程管理和绩效评估方面也都不够完善,致使学校艺术教育无法循环上升式发展,无法惠及更多学生,以及无法实现艺术教育价值更大化。为了解决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管理方面出现的问题,笔者意欲建立一种更加合理的管理模型-“天体运转模型”,推动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的发展。

(一)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生态建立

以学校舞蹈艺术教育生态的建立为本位,建立以中小学学校为主体,高校以及艺术机构环绕周围的天体运转生态系统。在本生态系统中,学校类似于宇宙中的恒星,而高校和艺术机构类似于宇宙中的行星,作为天体系统中的行星“高校与艺术机构”围绕恒星“学校”转动,不断提升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引力,因地制宜特色化发展高校、艺术机构等对接学校的模式。

(二)“开源”-专业舞蹈资源的创新开发

开源主要体现在打破高校与艺术机构壁垒,对舞蹈艺术教育师资队伍进行全国范围内的培养,不断提升地方学校艺术教育的师资水平,以达到专业舞蹈资源对学校的第一场阶段打开。同时开源还体现在多机构合作,例如中小学与高校合作、高校与高校合作、艺术机构与中小学合作等,创新运用艺术资源,这体现为打开艺术资源的第二阶段,即创新资源阶段。专业艺术资源的创新式开放是从艺术教育领域的源头发力,通过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综合利用,使得专业舞蹈资源的供给更加符合学校的需求,供给单位与需求学校可以平等交流,提升艺术教育项目的有效性。

(三)合作原则、方法与路径

1.在地式合作原则

学校和高校与机构的合作,以政府為主导,基于学校区位条件进行合理规划,从而避免多所高校支持同一学校而部分学校则无任何高校的辅助的尴尬局面,从生态上整体调控艺术资源的配比情况

2.订单式合作的课程对接方法

以“北京市花园村二小”为例,花园村二小在未和北京舞蹈学院“高参小”项目“结对子”之前就已经拥有特色化的“APC+”的艺术课程体系,校方对学校艺术课程规划有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认识。因此,花园村二小与北京舞蹈学院在进行课程对接的时候会非常清醒地认识到,立足于学校的特色化艺术课程发展,学校艺术课程还缺什么,通过与北京舞蹈学院的合作可以补足哪些方面。订单式的课程对接机制依靠校方对于学校艺术课程建设的定位与规划,针对本学校的需求进行课程合作,避免了学校艺术教育课程建设“千校一面”的窘境。

3.互联网勾联路径

对于偏远山区和艺术资源不充足的中小学面临的优质艺术资源难以接近的现状,则采用借用互联网等高科技手段与一线城市的学校和艺术机构等进行对接,由他们提供比较成熟的课程,拉网式全面开设多门类艺术课程,在艺术课程体量上进行扩充。

以专业资源的创新式开发为原点,通过在地原则提升资源的有效利用,订单式课程合作突出特色,互联网技术运用缓解艺术教育资源不均的开放式介入手段,加强“行星”与“恒星”之间的引力,使得高校、艺术机构等与学校基于艺术教育的合作更为密切、有效,推动中国学校艺术教育的不断前行。

参考文献:

[1]樊改霞.教育与公共性-公共教育的现代性转型[J].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2.

[2]蒋冰海.美育学导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猜你喜欢

艺术教育创新
浅谈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与心理健康
我国幼儿园艺术教育特色的现状分析
艺术教育在精神文明构建中的作用
科学教育与艺术教育相互融合探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