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方法与心理反馈
2018-05-14杨帆焦健
杨帆 焦健
【摘要】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不僅需要教育专业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尊重学习者的心理感知,心理变化。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将专业知识传授于学习者。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领域内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经过不断发展与推陈出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教学模式方向前进。而心理感知在原有教育基础上,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得更为密切。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式;心理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当今社会,可谓人才辈出,信息资源丰富。各行各业都在迅猛发展,并且各行业领域内均结合时代背景,打造出属于自己的品牌精神和企业文化。当然,单一的发展只能将自己陷入僵局之中,需要不断接收外来事物,了解并且结合其他领域内的新鲜元素。十年树木,百年育人,教育行业,并不能在短短的几年中扎深根基,育人乃百年大计。这就表示,教育要契合时代,要以时代为大背景的前提下,进行缜密而系统的构建。犹如参天大树,枝繁叶茂并不能代表生命力顽强,唯有根深蒂固,才能恣意生长。而教育这颗大树,在生长飞扬的过程中,必定受过重创,但每一次伤痛过后,树根必然较之前更加牢固于泥土之中。
一、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式与心理感知的交叉
环境艺术设计教育体系的完整性,不仅需要教育专业的全面发展,而且在保证教育质量的同时,尊重学习者的心理感知,心理变化。通过多种不同的教学方式方法,将专业知识传授于学习者。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领域内的教学手法和教学方式也在不断创新。最初的教学方式为简单的书本教授,加上粉笔黑板,利用最简单的教学器具,便可完成课堂的学习内容。经过不断发展,教学器具也变得先进化、科技化,也意味着更加人性化。现在,课堂上的教学器具数不胜数,在依旧保留粉笔黑板的教学模式基础上,增加了电脑、投影仪、微型麦克风、电子激光笔。等等。这些高科技的产物,将教学方式进行了更新,对于授课者和学习者都受益匪浅,极大增强了授课质量,也提高了授课效率。在同一时间内,将更多的信息量传授于学习者。课堂上,有了这些高科技产品的帮助,学习知识的方式不再乏味,变得多姿多彩。与此同时,电子信息时代到来,虚拟的影像使抽象的知识变成了形象生动的解释案例,课堂氛围也不再死气沉沉。互相沟通,各抒己见,由原本死板的教、听方式,变成了探讨和商榷。授课者与学习者的角色互相演变,授课者不再高高在上地传授,学习者也不只是安稳地坐在座位上。二者的关系地位平等且互换,课堂教学已不再是一人讲、多人听,而是百花齐放,变成多人讲多人听。
电子资料的使用,使授课信息更加形象化,授课者使用的电子信息,其来源也更为广阔。其中,地域性、民族性、时代性、方向性等多方面的资料来源,将更多的跨时代、跨地域的信息集中于课堂上,无限度地扩大知识涵盖面,进行多角度、多维度的剖析。教学手法的多样化,导致心理活动的不断展开。一系列心理活动的产生,可以改变人的思维,改变人的思考方式,改变人的行为活动。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不仅在不断改变教学手段,也在变更自身专业的教学方式。
对于授课者而言,教学方法的多种使用,会将授课内容更加多样化地展示,其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也会将更多更丰富的知识信息量融入到课堂中来。从而,传授于听课者不再是单一的文字或书本知识,伴随着图片、影像、视频、电影、实体物件等实物的讲解展示,给听课者带来视觉感观、听觉感观、嗅觉感观、味觉感观、触觉感观,多种感观感受。能够完全深入课堂,从听课者的角度去感知反应,更加近距离地剖析听课者的心理感受,以达到课堂授课效果的理想化,课堂教与学气氛的最佳化。
由于授课者的不同,传授知识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各不相同。不同的教学方式,其课堂的气氛活跃程度就各有差异,这也就说明听课者的心理感知程度大为不同。心理感知程度来源于人的思维,即大脑思考的内容及活动范围。人脑作为个体的总控制中心,其内部的反映,完全呈现于思维表现,通过面部表情、言语表达、肢体动作、情绪波动这些外部特征来反映内心的感知程度。如课堂气氛活跃,无论是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面部表情则为轻松愉悦的状态;若课堂气氛压抑,那么授课者与听课者面部表情则是严肃低沉的感觉,或者头部下垂,两者很少有眼神的交流与沟通。这就说明,不同的课程内容会影响授课者与听课者的情绪波动。更重要的,不同的授课者,更是整个课堂氛围的控制者。授课者的心理活动变化会直接传递给听课者,从而连锁反应,导致心理感知的一系列变化。
二、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模式与心理因素的融合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的过程,从字面意义理解,就是教与学的对话,其实就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知识信息的传导与接收状态的情况。授课者将枯燥乏味的抽象知识进行自我理解与阐述,把研究后的结果再变成通俗易懂的通俗信息传输于听课者。听课者接收到知识后,进行自我消化理解,这就完成了教与学的过程。整个过程简易与否,与二者的沟通交流程度密不可分,需要及时沟通交流,才会将知识点解释清晰,不留有后患。
在教学模式发展、进步、演变这一过程中,影响最直接得便是授课者与听课者。两者的地位是平等的,两者之间的关系又是微妙的,并存与发展同时进行。而教学模式的合理与否,最直接的反应就是授课者与听课者,两者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模式发展进程中的最有力的反馈者。例如,数据作为依据进行反馈,那么授课者与听课者则为两个最基本的原始数据,在此基础上,得以检验阶段性发展的成功率。
教学反馈,是验证教学模式合理程度的最有效形式。任何阶段性的反馈或是覆盖面的反馈,都意味着发展程度与发展方向的成功程度。反馈,换种说法就是个体的表达思维,当然也包含群体的表达思维,阶段性的表达思想、多角度的思想输出则会表明此项教学模式的利与弊。适时的发展进程,则会稍作停顿,来进行阶段性的检查与剖析,从而及时作出更正,调整战略方案,确立新的战略目标。这种有问有答的方式,相对真实地再现发展成果的好与坏,并且能够将原有的与现今的进行对比,得出直观的结果与数据,则为最有力的说服依据。
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经过不断发展与推陈出新,由单一化向多元化教学模式方向前进。而心理感知在原有教育基础上,与环境艺术设计学科交叉融合得更为密切。环境艺术设计学科的发展前景与成功度紧密联系着教育心理。因此,注重专业学科发展的同时,关注教育心理的变化,两者相互交叉、相互融合,则发展速度必定迅猛提升,发展成果必定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美]佩格·菲蒙,张晓飞.译.设计的原点[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2(1).
[2][德]苏珊娜·帕尔齐,吕娜.译.建筑的历史[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9(12).
[3][美]威廉·斯莫克,周明瑞.译.包豪斯理想[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10(2).
[4]杨帆.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范畴与教学模式研究[J].明日风尚,2017.
作者简介:杨帆(1988-),女,汉族,辽宁本溪,齐齐哈尔大学教师,硕士研究生,齐齐哈尔大学,研究方向:室内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