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好商量
2018-05-14郭光文
郭光文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是人民民主的真谛。”读来感到格外亲切,从中备受教育启发。
“有事好商量”彰显的是执政为民的理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唯一宗旨。我们只有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经常倾听群众呼声,时刻关注百姓痛点,才能理解人民群众的所爱所恨,才能反映人民群众的所急所盼,才能实现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为我们的自觉行动。
“有事好商量”坚持的是民主集中的制度。在集中指导下的民主和在民主基础上的集中相结合的民主集中制度,是我们党的根本组织制度和领导制度,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群众路线在党的生活和组织建设中的体现。有事好商量是集中指导下的最佳民主形式,体现的是民主集中制度在群众工作中的生动运用。
“有事好商量”反映的是从善如流的作风。《国语·周语上》云:“为川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治理江河的人应疏通河道使之水畅其流;领导民众的人应开导民众使之畅所欲言。民怨如同河水,越堵越涨,只有让其宣泄,并将其引导到正确的方向,才能达到国泰民安和事业兴旺的目的。反之,如果我们“防民之口,甚于防川”,讳疾忌医,嫉贤妒能,那么就会必败无疑。
正因为如此,古往今来一切开明的政治家大都是勇于“开敢谏之路,纳逆己之言”,坚持有事好商量,尊重人民群众话语权的。春秋时期儒家学说的创始人孔子虚心好学,遇到不明白的事情,总是诚恳地向他人请教,从而获得了“子入太庙,每事问”的不朽美名。杰出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作诗赞曰:“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禽兽不如人,过在不会问。智者问的巧,愚者问的笨。人力胜天功,只在每事问。”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刘备三顾茅庐请贤才,演绎了“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的感人故事。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更是堪称楷模。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他一双草鞋、一把雨伞深入农村走村串户、访贫问苦写出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和《反对本本主义》等光辉文献,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特别是1945年在延安窑洞里与民主人士黄炎培先生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更是成为“有事好商量”的千古佳话。习近平同志长期以来特别是就任总书记后,念念不忘有事同群众商量,在充满希望的农村田野、在机器轰鸣的工厂车间、在军旗猎猎的部队营房、在书声琅琅的学校、在贫病交加的困难户里,到处都留下了他问计于民、问需于民的高大形象和爱民情怀。
但也毋庸讳言,在怎样坚持有事同群众商量问题上仍然存在一些不如人意的现象。有的在事物认识上喜欢盲人摸象、以偏概全——陶醉以往经验、按部就班者有之;满足一知半解、不求甚解者有之;决策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者亦有之。有的在工作方法上惯于独断专行、搞一言堂——他们不仅不知道“土帮土成墙、人帮人成王”和“众心成城、众口铄金”的群众力量;而且不理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和“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的治学之道,尤其不懂得“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和“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成其深”的辩证哲理。有的在思想感情上长期自命不凡、轻视群众——他们把自己当孔明,视群众为阿斗,调查研究扑不下身子,联系群众放不下架子,与人民群众是“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坐不到一条板凳上,根本谈不上有事主动跟群众商量。这些不良倾向,既违背了党的宗旨,又妨碍了发挥群众智慧,更影响了实现伟大梦想,我们必须坚决加以克服。
我们国家以党的十九大为标志,开启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要正确处理好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迫切需要我们坚持人民当家作主的基本方略,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动员亿万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共同奋斗。正是从这个意义出发,我们务必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教导,自觉做到“有事好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