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探讨

2018-05-14谢晋雄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7期
关键词:计算机互联网+资源

谢晋雄

[摘 要] “互联网+”是互联网时代进一步发展的趋势所在,随着近年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互联网与教育进一步融合,对教育内容、形式等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互联网+”环境下探究中职院校计算机课程改革的发展策略,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互联网+”能为当前教育带来的变化,也要准确认识到当前教学发展过程中逐渐暴露出来的问题,进而从教学内容更新、课堂的拓展、评价工作的发展等多个方面展开更新。

[关 键 词] “互联网+”;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0-0070-02

在许多教学观念中,计算机教学应当是走在教育信息化前沿的内容,然而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教学工作的进一步发展,职业院校计算机教学的后力不足之处反而逐渐暴露出来,对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职计算机更多地强调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需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而逐渐调整实现改革。本文针对当前中职计算机教学的发展现状,探究“互联网+”时代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发展策略。

一、“互联网+”对中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影响分析

“互联网+”大时代发展为传统教学工作带来了许多新变,具体到当前的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可以发现如下的新变:(1)带来了教学内容的新变,提出了许多教育学习的新课程。中职教育紧扣时代潮流,为社会发展提供具有综合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对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因时而异,及时更新。在“互联网+”时代下,出现了云计算、大数据、云存储等内容,这些内容都是以往没有的,但是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逐渐出现,理应进入中职院校的计算机课程教学中。(2)带来了教育资源的更新,“互联网+”也同样为中职计算机课程带来了丰富的资源优势,第三方教育网站、丰富的微课资源、形式多样的资源平台等,这些内容都是以往课堂所不具备的,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丰富学校的课堂教学资源,同时也为中职学生自主学习、未来进一步发展等提供了途径。(3)转变了师生交流的方式,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交流主要依赖于见面、讲课等,而受到课程安排的限制,尤其是当学生进入实习阶段,与学校的任课教师交流就很少了,出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师生之间可以通过互联网实现随时交流,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利用微信、QQ、班级群、朋友圈等,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交流。

二、“互联网+”背景下中职计算机课程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更新慢

在当前教学过程中,尽管“互联网+”时代带来了许多教学工作的新变,也使整个社会发展更新变化加快,许多内容快速出现,就要求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而反观我国当前的学校教育工作,存在明显的不足,难以满足学生的真实需求。教学内容更新慢,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教材更新缓慢,教材的更新往往需要一定的周期、审核等,经过这一系列的过程之后,实际上社会需求已经悄然发生了新变;(2)专业课程的设置上,由于中职院校学生的课程,在每一个年级开始的时候就已经设定好了,期间很难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新事物、资源并未融入课程体系中,由此学生的就业观念还需要及时进行更新。(3)在教师方面,由于学校教师更多的是为了授课而不断地备课参与研究教学、科研工作,却忽视了到生产第一线去走动,由此会出现一定的消息闭塞、与社会生产相背离等情况。

(二)未对资源进行整合

前文已述,“互联网+”时代已经将大量的资源带入课堂中,此时虽然为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捷,但是也有着诸多不足之处,其中较为突出的就是对资源的整合能力薄弱,教师缺乏自觉整合资源的意识,往往任由大量的网络资源涌现到学生的眼前,但是却忽视了这些资源本身就是良莠不齐的,如果任由学生自主选择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一旦遇到不合适的资源,反而会阻碍学生的发展。不仅如此,部分教师存在直接借助于网络资源教学的习惯,虽然这部分资源已经被教师优中选优,但是却忽略了与班级学生的结合,缺乏对资源的创新。事实上,结合班级学生特点的资源建构与创设才是推进教学的关键所在。教师对资源整合能力薄弱,也表现在对新的课程内容吸收的问题上。前文已述,“互联网+”时代计算机课程的变化发展十分快,发展空间也进一步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教师不能及时将新的资源、新的理念带入课堂,及时将教材中不合时宜的部分剔除掉,很难实现教学工作的发展,而这恰好正是当前教师的薄弱环节,既缺乏这样的意识,也缺乏实践的经验。

三、“互联网+”中职计算机课程改革策略

(一)利用“互联网+”优化课程资源和内容

在“互联网+”环境之下,教师要自觉地进行课程资源的整合,帮助学生实现课程资源的更新与发展,在具体的实践操作中,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能够对大量的网络资源进行整合与整理,在“互联网+”大时代下,大量第三方平台的资源出现,成为教师教学工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有效弥补了中职院校自身的资源不足问题,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具备资源的筛选与整合能力,将一些较为优秀的资源带入课堂中,实现教学的全面发展。除此之外,教师要主动进行资源的重组、设计,结合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专业发展方向等进行优化与整合,实现教学工作的发展。同时也要注意利用“互联网+”的平台优势,及时对当前的课程资源进行整合与发展。

2.与互联网环境下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相对接,在当前网络环境下,许多企业出现了对订单式人才模式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借助于这些订单提供的实际需求,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同时观察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并及时进行补充,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开展,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探究、真实案例操作等多个方面,全面完成教学工作。

3.引入O2O教学模式,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在当前互联网教学环境下,教师要及时关注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与完善,对教材中不合时宜之处进行及时的更新与补充。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多内容需要大量的理论知识进行补充,而这些教材中的理论知識往往时间较久,随着教材发展更新慢、中规中矩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学生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真实需求,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及时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与发展,以最新的理论去更新传统教学内容,以教学的发展组织学生的成长,是当前教学工作发展完善的关键所在,这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对课堂教学本身进行延伸。在“互联网+”时代下,课堂教学不仅内容发生了更新,在形式与状态也在不断地更新与发展。“互联网+”状态打破了课堂教学的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在时间上,学生可以实现随时学习、随地学习,在空间上,打破教室的限制,即使在实习中,也可以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实现师生的交流,进而完成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更新与结合。

(二)在课程教学中应用微课教学模式

微课是“互联网+”时代下课堂教学开放与创新的代表所在,其形式多样、内容短小精悍,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随时学习、随地学习,将学习工作便捷化,符合中職阶段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正是由于微课的时间较短、内容较为紧凑,便捷性强,智能手机、数码相机等都可以成为教师创设微课的工具,教师为学生创设微课也较为简单[1]。

在课前运用微课实现预习,教师将微课资源提供给学生,辅助学生的预习。中职阶段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基础都比较薄弱,此时教师借助于微课帮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在实际情况下能够帮助学生实现重、难点知识的突破,在形式上较为简短,能够激发学生完成预习的兴趣与信心,培养学生的耐心,逐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2]。

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微课能够对课堂教学进行恰当的补充,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吸引学生对课堂的兴趣等,这些都是微课能为课堂带来的改变。微课的融入,能够巧妙实现主副课堂的区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例如,在讲解Excel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引导学生完成制作工作表的学习任务,根据班级学生的考试成绩,录入相关科目的分数,并且进行编辑,首先制作Excel表格。其次,学生按照教师要求的顺序进行排列,如从高分到低分,或者从低分到高分。最后,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筛选条件完成筛选,层层递进完成学习任务。教师也可以针对Photoshop布置简单的学习任务,完成素材图片的添加,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自主完成图片的选择,处理好图像的宽度、高度、模式和像素等。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复习与实践中运用微课,中职阶段课程设计安排并不紧密,学生很可能会在课下的复习中无所适从,对一些内容产生一定的困惑,在这种情况下,微课的存在恰好能够帮助学生答疑解惑,甚至在学生进入实践环节中能够随时将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将所学的知识实践化,实现理实结合[3]。

(三)应用“互联网+”3+2的评价模式

“互联网+”时代同样带来了教学思路的进一步拓展,在这种情况下,对学生的评价思路也要进一步打开,全面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与完善。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实现“3+2综合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学习全过程,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突破与发展。实现“互联网+”时代下的3+2教学评价,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关注,即考核内容多维化、考核形式多样化、考核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注重过程、考核机制强调奖励性[4]。在整个过程中,注意对学生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关注,也要关注到学校、家庭、社会的综合意见等,全面实现评价环节与教学环节的结合,在开放创新的“互联网+”时代,对学生的学习、工作进行完善,最终实现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实现教学过程的完整性。最终的评价环节,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实现过程性评价,这是对教学工作的全面关照、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能够最终推进教学工作的发展及完善,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5]。

整体而言,在中职计算机教学的改革发展的背景之下,应当适应网络大环境带来的转变,抓住时代优势,充实和更新教学优势,及时推进教学工作的全面发展,更进一步关注教学的全过程,为学生的成长奠定扎实的基础,实现教学工作的突破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田甜.“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无线互联科技,2016,21(10):92-93.

[2]王永萍.“互联网+”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改革探析[J].信息化建设,2016,16(2):391.

[3]肖敏,郭美.微探“互联网+”背景下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J].福建电脑,2017,18(3):81-82.

[4]余波.“互联网+”时代高职计算机网络专业教学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6,12(2):21-25.

[5]李亚东,田凌晖.多元智力理论关照下的学生评估[J].全球教育展望,2002,31(9):27-30.

猜你喜欢

计算机互联网+资源
中国计算机报202007、08合刊
我给资源分分类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中国计算机报2019年48、49期合刊
资源回收
中国古代的“计算机”
激活村庄内部治理资源
一体式,趋便携雅兰仕AL-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