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正视困难积极面对走向新的成功

2018-05-14陆继军胡忠芳

北方音乐 2018年14期
关键词:民乐艺术课程

陆继军 胡忠芳

【摘要】山阳小学地处金山区东南,与石化新城毗邻,属城乡结合部。山阳小学的民族器乐教学最早可追溯至20世纪70年代,在40多年的时间里,学校依托山阳地区丰厚的文化艺术资源,在民族器乐的教学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也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关键词】小学;民族器乐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识码】A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的逐年增多,该校的随迁子女学生数量也迅速增加,目前随迁子女学生已经占到学生总人数的85%以上。面对随迁子女家庭经济相对困难、家庭教育薄弱、学生流动性大、学习基础差等诸多因素,山阳小学的民族器乐教学依然成绩突出,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面对新的情况,新的困难,学校是如何面对,如何调整,如何寻求新突破的,和山阳小学一起进行了回顾总结,以求能为区、市层面的同类学校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一、优质均衡,坚持以人为本的素质教育方向

从“全面发展,争创一流”到“享受艺术,体验生命”,再到如今的“竞艺创新,主动发展”,这一路对于学校办学理念的思考和充实,都源于山阳小学对提升学校教育质量的孜孜以求。进入新时期,当“优质均衡”成为人民群众最大的教育需求,创建百姓家门口的“新优质学校”百姓当然也包括外来务工人员成为山阳小学发展的目标。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人数占比从起初的10%、20%到现在的85%以上,学校和教师在经历种种困惑和困难之后,也明白了一件事情。尽管他们来自五湖四海,坐进教室就是我们的学生,为他们健康成长打好靓丽底色是教师的责任。山阳民乐是中华民族的音乐,教会山阳子弟吹拉弹唱,同样也要教会他们操琴吹笛,让艺术成为彼此沟通交流的优美语言。也要他们在艺术学习的过程中,培养高雅的情趣、坚毅的品质和文化传承的责任。即使因家长不重视而出现学生两天打鱼三天晒网的学习状态,让你看不到日渐进步希望,即使因学生流动造成乐队配备经常性缺失,使你不得不从头再次训练,学校和老师依然坚持。

二、文化传承,探索艺术育人的特色发展道路

艺术的根源在文化。吹拉弹唱能制造出各种声音,但若只停留在技艺层面就无法收获艺术大美,更不要说通过艺术熏陶与感染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树立传承文化的使命感。山阳小学根据功能以“逸夫致和,品韵骏珍”命名学校楼宇,形成“逸”字序列。其中设有民乐、书法等艺术教育功能区的楼宇命名为“逸品”“逸韵”,让楼名与艺术教育鲜明对应,实现润物无声的教育效果。

山阳小学开展了《来沪人员随迁子女融入“山阳文化”的实践研究》的课题研究,立足山阳民乐、渔民画等艺术类区域文化项目,不仅研究技能,更挖掘背后的文化价值,以艺育人、以文化人,促进来沪人员随迁子女文化融合。学校以“三段五步”模式推进实践研究,即认知与体验,认同与融入,传承与创新三个阶段;认知→体验、体验→认同、认同→融入、融入→传承、传承→创新五个步骤。“三段五步”推进采取环境浸润、课程支持、家校联动和机制保障等策略,循序渐进,又相互交融,有利于学生在“山阳文化”的浸润中共育幸福的精神家园,成为新山阳人。如,学校从实践活动着手,从内容上分类,进行“民乐”“故事”“渔文化”“山阳话”等校本课程的开发,制订了“‘山阳文化课程里品出‘家乡味”的主题实施方案,让学生在课程学习实践中,增强自豪感、归属感和认同感。

三、校本开发,夯实民乐教学的课程实施基础

山阳小学从“四有”教学法(有内容学、有时间学、有兴趣学、有信心学)入手,构建民乐课程,提高艺术教育有效性。学校音乐教师大胆地把民族器乐引进课堂,编写民乐系列校本课程,如朱磊老师的《珠落玉盘》(琵琶)、《小乐队》、葛瑛老师的《古筝》、王咏梅老师的《中国鼓》、韩晶老师的《葫芦丝情韵》等。其中,《珠落玉盘》(琵琶)课程被评为了金山区示范性课程,其他课程也在金山区拓展网上亮相。近兩年,山阳小学的民乐校本课程又充实了中阮《金声玉振》、柳琴《一见钟“琴”》、二胡《弦外“知”音》、扬琴《“扬扬”得意》等课程,初步形成了民乐校本课程群。

在课程编写过程中,教师不仅关注学生演奏技巧、合作能力上的提升,更注重他们乐曲理解和欣赏能力的培养,从单调的民乐合奏训练到歌曲创编唱、情景表演和节奏律动等生动的教学法与民乐相结合,大胆尝试,寻求突破。如,在学生会演奏四个乐句组成的《卖报歌》旋律后,朱磊老师在指导赏析乐曲、了解创作背景和作者生平的基础上,加入了情景表演、歌曲演唱、律动、教师伴奏和学生齐奏等一系列表演形式重新编排,充分落实了课程的三维目标,让学生学到了更多的知识,体会到了民乐艺术的博大精深和无穷魅力。

四、丰富活动,拓展民乐教学的实践体验途径

民乐学习是一个非常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所以山阳小学非常注重给学生创设丰富系列的实践平台。学校灵活运用拓展课、社团课、暑托班等时间开展民乐艺术活动,并利用各级各类艺术展演和比赛活动让学生走出学校、走向社会、走到阳光下,让他们在真实的舞台上学习实践。学校举办特色艺术节,或民乐与独唱相结合、或民乐与诗歌相结合、或民乐与情景剧相结合、或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相结合,激发民乐的创新,促进艺术的融合。学校建立民乐文化周,利用升旗仪式、黑板报、十分钟队会、红领巾广播、民乐文化小报评选等系列活动,吸收与内化民乐文化营养,努力成为文化挖掘的推动者,文化传承的弘扬者,文化发展的创造者。学校还组织乐器展览周,通过展示乐器、制作乐器名片、介绍乐器与互动交流中,激发对民乐本身单纯的喜爱,将对民乐的热爱转化为精神动力,并迁移到其他方面,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如今,山阳小学民乐项目越来越丰富,每个年级都有不同的民乐兴趣班供学生选择,高年级的民乐社团有着比较高的演奏水平,形成了班级实践、年级推进、全校普及三级工作机制。这些艺术团体经常接受市、区领导,兄弟学校等各界人士的观摩与交流,也经常到敬老院、社区等舞台上参加各种公益演出,并在市、区级的民乐艺术活动比赛中获得了不少的奖项。

五、五星少年,促进民乐教学的绿色评价机制

对学生民乐学习的评价,除了各门课程自设的评价指标和操作之外,山阳小学还将它纳入学校“五星少年”(礼仪之星、运动之星、学习之星、才艺之星、创造之星)评选(如下表)。“五星少年”作为山阳小学培养目标,涵盖学校教育的全部内容,注重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标准、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结果人性化、发展化,活泼可爱的“五星”logo更激发了学生们积极向上的志气。

“五星少年”的评选促进了民乐教学对学生,尤其是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全面发展。民乐教学落实在“传承发展家乡文化,培育共有精神家园”的行动中,成就于“建设美丽山阳,创造美好生活”的情怀里。

六、挖掘吸收,加强民乐教学的师资队伍建设

为解决特色教育师资紧缺难题,山阳小学因地制宜寻找壮大民乐教师队伍的着力点。

一是用主力。山阳小学民乐教学方面教师有着特殊的优势,三位音乐教师都师承大吴老师,她们既有特色项目教学的专业水平,又有校本课程开发的能力。其中,朱磊老师担任区民乐项目组长,她开发的《珠落玉盘》是金山区示范性校本课程,《小乐队》更是立足于农村小学普及民乐的一门創造性课程。

二是挖潜力。山阳小学不少学科教师曾就读山阳小学,接受过山阳民乐的熏陶,对民乐艺术有着一份追求与渴望。上学期,许冰清、金东雅、倪佳瑜、杨梦婷四位青年骨干主动加入到民乐教师队伍中来。她们一方面加强乐器训练,提升演奏能力,另一方面尝试带教民乐队,提高民乐教学能力。根据各人特长,朱磊老师等指导她们开设自己的民乐课程,带教自己的乐队。她们的行动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了民乐艺术的魅力,更让人们看到了民族音乐文化植根于校园土壤,薪火相传,永葆生机的光明前景。

三是借外力。山阳小学聘请山阳知名的民乐教师来校带乐队,指导开展民乐教学工作。与山阳中学联盟开展“艺术育人”模式的研究,还通过建立区青少年民族文化技艺培训项目、申请区“戏剧进校园”项目邀请上海文广中心民族乐团专家来校指导。

多年的实践,让山阳小学深切体会到了民乐对发展学生素质、培养健全人格的育人价值,也让教师对“有教无类”这个耳熟能详的教育名词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就像2008年高考满分作文《他们》所言“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照亮了城市的尽头,照亮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终将会成为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为了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而努力坚持,这或许就是山阳小学民乐艺术教育给人们的最大的启示。

猜你喜欢

民乐艺术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我与民乐
纸的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金钟奖首涉民乐组合茉莉花民乐组合和圣风组合共获金奖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