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佛教歌曲的西洋化和现代化

2018-05-14彭泓

北方音乐 2018年20期
关键词:现代化

彭泓

【摘要】纵观中日两国学术界的佛教音乐研究,都以传统佛教音乐的相关研究居多,而近现代新出现的、受西方音乐影响及使用现代创作手法所创作的佛教音乐受关注度并不高。笔者留学日本多年,深感中日两国文化差异的同时,也关注到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两国佛教歌曲的发展在历史变迁中所产生的异同。

【关键词】日本佛教歌曲;西洋化;现代化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公元6世紀前叶(日本古坟时代末期),佛教音乐随着佛教经由中国传入日本,并将“梵呗”命名为“声明”,声明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模仿诵读汉文经文;另一种是在声明广泛流传后,、诵读用日语新创作的经文。汉文声明的诵读主要用于道场仪式,日语声明起着对僧侣和信徒的教化功能。明治维新之后,西方音乐及西方思想的传入,日本以净土真宗为代表的宗派也开始了西方化佛教歌曲的创作。随着近现代流行音乐的兴起和普及,日本佛教歌曲开始融入J-POP、电子音乐等现代音乐元素。总体来看,日本佛教歌曲的发展经历了本土化、西洋化、现代化三个进程。

本论文将佛教声乐曲统称为佛教歌曲,将声明划分为旧佛教歌曲,近现代新创作的佛教声乐曲统称为新佛教歌曲。基于日本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背景,通过对西方化代表歌曲——山田耕作所作的佛教赞歌《芬陀利华》,及现代化二次元电音歌曲——初音未来的《般若心经POP》的分析,阐述近现代日本佛教歌曲的发展现状及特点。

一、日本声明的发展历史

声明,中国称梵呗。它可追溯到公元6世纪中叶前后,唐朝呈大规模体系化东传态势。登陆扶桑的声明与日本佛教各宗派的法事仪礼严谨相依,并跨越时代传承不辍,形成今天日本佛教法相、净土、真言、天台、日莲、曹洞、黄檗诸宗的声明系统。

(一)日本声明的音乐体系

日本声明以建立在阴阳五行说的中国传统音乐理论为基础,由宫、商、角、徵、羽5音组成,用吕、律和中律三个旋律音阶的概念定义其音乐理论体系。天台宗、真言宗等不同的宗派对这个音乐体系的解释也各有不同。

吕曲和律曲一般在四箇法要和二箇法要等法会仪式中被使用,吕曲相对律曲具有更重要的地位。中曲是日本独创的样式,用于衔接仪式中各环节之间的间隔,以及被用于向佛陀许愿等推进仪礼中。

(二)日本声明的发展历史

日本奈良时代(710-794年)开始,声明被广泛地应用于法会等仪式上。历史记载声明的第一次使用,是在754年(天平胜宝4年)的东大寺大佛开眼法会上。

日本平安时代(794-1192年)初期,遣唐僧最澄和空海将在唐学习的梵呗带回日本,成为了日本天台声明和真言声明的起源。天台宗和真言宗之外的宗派也开始出现各自的声明流派,并传承至今。《源氏物语》里众多描写寺庙法会的场景中,都曾出现过比睿山的僧侣演奏天台声明的记载。

日本平安时代中期,由中国传入的佛教声乐被称作梵呗。在此时期,印度声明中的梵文语法和梵文音韵等的悉昙学研究逐渐盛行起来。当时的僧侣便将悉昙学和诵经结合,并将其称为声明。到了中世纪之后,只将诵经的部分称作声明。

日本平安时代末期到镰仓时代(1192-1333年)被认为是日本声明的鼎盛时期。这个时期确定了声明的音乐理论体系,成立了声明的记谱法、教授法等。由于当时没有类似于现在音乐理论中的乐谱,因此声明的传授必须口口相传。这严重限制了声明的传授和传播。为了方便声明的记录和传承,发明了相当于乐谱的墨谱和博士谱,且各流派的曲谱用语各有不同。但由于博士谱只能记录大致音长和音高,只能作为诵咏时的参考,想要真正掌握声明,口口相传还是必不可少的。

中世纪以前的声明,不仅是普通的日本人,对于僧侣来说也是很难掌握和理解的。简练的日文声明开始逐渐被大众所需求,因此相继出现了以日文创作的“教化”“和赞”“表白”“讲式”“论义”等日式声明形式,由此派生出了并非由僧人而是由居士所唱的“和赞”“咏歌”“念佛”等声乐形式。除此之外,还出现了一种名为“节谈说教”的说唱形式,即由僧人于法事结束后向民众宣传佛教教义的活动演变而来的说唱。之后,这种日式声明对平曲、谣曲等邦乐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1472年,历史上第一本声明的乐谱集——《文明4年版 声明集》于日本高野山出版发行,成为了世界上最早被印刷刊行的乐谱集。

中世纪以后,战乱和明治时期的废佛毁释,日本大部分寺院被荒废,僧人离散等各种原因,使得许多流派中断的同时,这些流派的声明也都失传了。

明治维新(1868年)之后,声明的发展虽整体呈衰败状态,但在明治10年(1877年)出现了起色,江户时期(1603年-1867年)刊发的声明本得到了复刊。到了昭和时代(1926年-1989年),以多纪道忍、羽冢坚子为首的学者们开始了正式、系统的声明研究。

近现代,声明的研究愈发受到日本学界关注,众多日本佛教界、音乐界学者纷纷投身声明研究中,声明的录音、乐谱的整理、相关研究等硕果累累。近年来,声明被舞台化,僧侣们带着法器在舞台上进行公演。其中,最受关注的便是高野山声明的历年公演,作为教科书级别的声明演奏,公演过程还被录制成了DVD进行商贩。除此之外,在每年12月底的NHK日本传统音乐会上也能看到传统声明的身影。

二、明治维新后,日本新佛教歌曲的发展及现状

(一)日本新佛教歌曲的发展历史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开始全盘西化。明治7年(1874年),《优云华》等基督教新教会所创作的日文赞美歌在日本传播开来,这些日文赞美歌成为了明治26年(1893年)到明治40年(1907年)期间所创作的佛教赞美歌的范本原型。

明治12年(1879年),随着西方学校制度引进日本小学,以音乐调查为目的,聘请了当时美国音乐教育学界第一人卢瑟·梅森到日本为日本小学音乐教材制定歌曲。梅森以基督教的赞美歌为基础,选定制作了大量的小学音乐教材歌曲。随着这些学校歌曲的普及,佛教徒们也开始了佛教歌曲的创作,明治22年(1889年),岩井一水等音乐家创办了佛教唱歌会,随着佛教唱歌会的成立,很快就刊行了《佛教唱歌集·第一》。明治25年(1892年)又进行了续刊《稿本佛教唱歌集·佛教唱歌第二》的刊行。明治39年(1906年)乐谱集《佛教唱歌》正式出版,其中乐谱均为数字谱。

明治20年(1887年)开始,日本佛教妇人会、佛教青年会、佛教少年教会等佛教协会相继成立,佛教信徒中,西洋乐器伴奏的佛教歌曲的创作愈发盛行。

明治25年(1893年),由东京六所大学大学生组成的大日本佛教青年会主办了释尊降诞会,信徒们在法会上演唱了《四月八日》等佛教赞歌,这一活动象征着新佛教歌曲向日本一般大众普及的开端。

进入大正时代(1912-1926年),为平息与基督教的对立,日本佛教界开始重视周日学校,参考基督教的赞美歌,各寺院、宗派开始积极投入赞佛歌的创作中。而后在赞佛歌的创作过程中又逐渐派生出了佛教舞蹈、佛教童话、佛教歌剧等艺术形式。

大正6年(1917年)留学德国归来的日本著名作曲家山田耕作应学生泽康雄(日本本愿寺僧侣)的请求,在美国夏威夷创作了《摄取和光明》等8首佛教赞歌。这8首歌曲于大正7年(1918年)被收录并出版在夏威夷本愿寺别院落庆入佛法要纪念佛教赞歌集《礼赞》中。

昭和2年(1927年),为谋求佛教音乐的普及和发展,日本文部省设立了宗教局,组织了“佛教音乐协会”,以山田耕作为首,小松耕辅、藤井清水等日本优秀音乐家们纷纷加入其中。此外,如北原白秋、高楠顺次郎等在日本极富盛名的文学家、学者、教育学家及佛教各宗派的代表也都位列协会理事的阵容当中。佛教音乐协会设立后,致力于佛教圣歌的制作和声明的研究,制作发行了9册《圣歌集》。这个官方的佛教音乐协会每年都向大众公开征集原创佛教圣歌,并在全日本的主要城市定期举办佛教圣歌发表会。

昭和13年(1938年),《佛教圣歌》第一辑出版,同时佛教圣歌的演奏实况也在日本NHK电台进行了播放,引发了日本社会各界对佛教圣歌的热议。其中,日本著名诗人荻原朔太郎发表了反对论调,认为基督教的礼仪不能用于佛教,佛教音乐应该是印度、中国、东南亚的音乐。

同年,日本佛教童谣协会成立,月刊《新佛教音乐》开始刊行,每册都发表新创作的佛教歌曲。此外,日本佛教童谣协会还出版了《佛教音乐全集》和《日本佛教童谣集》,很可惜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这些资料都被销毁了。

昭和24年(1949年),日本宗教音乐协会成立,5年后改名为“日本佛教音乐协会”。与此同时,日本新佛教音乐开始登上舞台。

昭和30年代(1955-1965年),影视制作公司东映株式会社陆续制作了佛教电影《大菩萨峠》三集。佛教赞歌《地藏和赞》《亲鸾》《释迦》等被收录在此电影音乐中。

昭和26年(1951年),留学法国学习音乐的日本著名音乐家黛敏郎灵活运用了《鸣钟术CAMPANOLOGY》的经验,将梵钟的音响通过电子工学分析,用管弦乐的各种乐器分担它们中所蕴含的音色,以哼吟的效果与音色的效果攫取了称之为CAMPANOLOGY EFFECT (拟音效果)的音色构造。又加上十二音技法与基本音型技法、梅西安的管弦乐法,创作出了融合禅宗声明《首楞严神咒》和天台声明的日本首部佛教交响乐——《涅槃交响曲》,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功。此乐曲于昭和34年(1959年)在NHK电台进行了演奏实况播出。之后,黛敏郎还创作发表了多乐章大型声乐套曲《般若心经》、歌剧《金阁寺》、清唱剧《日莲圣人》等。

昭和48年(1973年),京都的西本愿寺收集并出版了佛教赞歌集《佛教赞歌》。

昭和51年(1976年),日本佛学者、音乐制作人——菊村纪彦所著的《佛教和音乐》出版,这是唯一将旧佛教音乐和新佛教音乐统一的佛教音乐著作。同时,菊村也开始了佛教歌曲的创作。但菊村所作的佛教歌曲没有得到日本佛教界的青睐,反倒随着当时卡拉OK的诞生和风靡,常在卡拉OK被点唱。

昭和51-55年(1976-1980年),佛教圣歌集《真如苑合唱曲集》出版。

平成3年(1991年),日本现代音乐作曲家西村朗创作并发表了现代管弦乐《永遠なる渾沌の光の中へ》(中译《迈入永恒的混沌之光中》)。现代音乐创作技法中融合了梵文和声,创新的音乐风格得到了日本各界的好评。

(二)日本新佛教歌曲的发展现状

随着传播媒介的迅猛发展,世界音乐的融合趋势愈发鲜明,日本佛教歌曲的创作也开始了多元化创新。演歌、J-POP、摇滚、爵士甚至是电音佛教歌曲相繼面世。

1.寺院内外的佛教音乐会

日本各宗派寺院都有由信徒自发组成的合唱团,定期进行排练,一些寺庙还聘请了专业的合唱指导老师为合唱团的信徒们进行音乐上的指导。另一方面,为了让信徒们理解歌词含义,不定期还会邀请寺院高僧或佛学研究者为合唱团成员开设佛法相关讲座。这些寺庙合唱团一般在各重要节日的法会上进行演唱,歌曲多为明治维新之后所作的佛教赞歌,多以钢琴或电子管风琴进行伴奏。此外,如龙谷大学、大正大学等佛教系大学中也设置了佛教合唱团,除受邀在佛教重要节日上演唱之外,还定期为社会大众举办公益音乐会。

除合唱团外,佛教歌剧、交响乐也不定期在日本各大音乐厅进行公演。其中,被称作日本历史上的第一部佛教歌剧——《亲鸾》于2011年的亲鸾圣人750回大远忌时,在京都西本愿寺的大殿上进行了公演。这次公演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也成为了佛教音乐西方化的一个成功典例。

2.僧侣组成的摇滚乐队——坊主乐队

2010年11月,几名日本净土真宗的年轻僧侣自发组成了一支摇滚乐队,取名坊主乐队(坊主在日语里即为僧侣的意思)。这只乐队使用的伴奏乐器除了摇滚乐队的基础配置乐器外,还有部分如琵琶、尺八等传统乐器,以及木鱼、铃等佛教法器。演出曲目的词曲都是全新创作,将佛法用通俗的歌词配合摇滚的演出方式对大众进行宣扬。歌词中部分引用经文的部分还使用了流行说唱(RAP)的方式演绎,吸引了不少年轻粉丝。乐队不定期在Live House进行公演,每到12月24日(圣诞前日)还会在东京的闹市区进行定期演出,也曾因演唱基督教歌曲《平安夜》而受到佛教界人士的批判。

3.佛前演奏“爵士声明”

日本海老名市妙常寺第34代住持本良敬典在2016年11月的音乐活动《JAZZ三味》的即兴表演里,首次尝试了在爵士乐队的伴奏下诵经,他的这次表演视频被上传到了Twitter和Facebook上,引起了日本社会各界极大的关注,日本电视台也对其进行了相关报道。之后,本良敬典开始在寺院大殿中用爵士乐伴奏诵读经文,并拍成视频上传至YouTube。“爵士声明”这种诵经形式引发了社会各界的热议,在被众多网友关注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少质疑的声音。例如,“寺庙大殿里可以演奏爵士乐吗?”“爵士乐和传统诵经搭配起来真是不伦不类”等。针对这些质疑,本良住持回应道:“向佛供奉音乐是理所当然的事。佛经里也有描写过,在佛陀居住的世界里,演奏着让神和人都心旷神怡的音乐。把佛陀的世界用现代人喜欢的音乐形式表现出来是符合佛教教义的。”

4.电音佛教歌曲

随着音乐制作软件的开发,越来越多作曲爱好者将自己的原创作品上传到音乐视频网站,其中不乏电音佛教歌曲制作者。将经文作为歌词重新谱曲,并进行电子音乐编曲,使用虚拟人声演唱。佛教音乐与电子音乐首次结合的产物——《般若心经POP》在第四章进行具体说明。

三、西方化代表歌曲——日本净土真宗的佛教赞歌《芬陀利华》

佛教赞歌《芬陀利华》由日本著名作曲家山田耕作作曲,教育学家川上清吉作曲。于昭和27年(1952年)由日本西本愿寺佛教赞歌刊行普及会发表在《BUKKYO SANKA》佛教赞歌集中。多用电子管风琴伴奏,在仪式中,多在为佛陀鲜花或献灯时以及法会结束时演唱。现在以改编后的二声部和四声部合唱居多。

(一)作曲家山田耕作的歌曲创作与佛教

山田耕作(1886-1965)是日本音乐界的代表性人物,出身在基督教家庭中,从小受基督教音乐熏陶,毕业于东京音乐学校(现东京艺术大学)声乐科,后留学德国柏林艺术大学,进行作曲和指挥的学习。

大正6年(1917年),山田乘邮轮赴美国进行音乐会演出,航行中身体出现不适,于是在中途的夏威夷养病。在夏威夷休养期间,通过学生泽康雄(日本本愿寺僧侣)的介绍,他开始和当地的僧侣接触交流,也是这个契机让他开始对佛教产生了兴趣。在休养期间,他创作了佛教赞歌《摄取和光明》等8首曲子,收录在赞歌集《礼赞》里。《礼赞》也成了夏威夷本愿寺别院开设的周日学校里使用的唱歌教材,后传入了日本,受到佛教界一致好评。随后受本愿寺之托,山田又创作了《芬陀利华》等3首作品。

回到日本后,山田致力于在大学里开设宗教音乐科,并在净土真宗本愿寺中为僧侣们开设作曲课,此外,还多次组织召开了宗教音乐研讨会和演奏会,创作了佛教系大学——龙谷大学和京都女子大学校歌。昭和40年(1965年)山田病逝,其葬礼在东京住地的本愿寺举行,葬礼法名为“响流院释耕作”。

山田耕作一生都在积极致力于西洋音乐在日本的普及,他创作音乐作品无数,由于其深受基督教音乐熏陶及赴德留学经历,其创作深受欧洲音乐影响,音乐风格总体上是德奥后浪漫主义和日本民族风格的结合。

(二)佛教歌曲《芬陀利华》

曲名《芬陀利华》为梵文音译,出自《观无量寿佛经》。意为出淤泥而不染的白莲花,寓意佛法中的净土世界。如谱1所示,该曲全曲为4+5+5的三句体乐段,D大调。第一乐句采用了日本小调音阶,极具日本民族特色。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连接(第四和第五小节)使用了鱼咬尾的创作手法,落于属音半中止,预示着大调的承转。该乐曲三个乐句均由弱拍进入,节奏基本一致,但为了调整三句体乐段的平衡,巧妙地采用了改变节拍的方式,将第三乐句的第二小节增加了一拍,使乐曲整体更加完整。整首歌曲舒缓优雅,颇具赞歌特点。

从曲式的分析中不由佩服山田耕作游刃有余的作曲能力。《芬陀利华》将基督教赞歌音乐形式、西方作曲技法、日本民族音乐元素、佛教色彩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让佛教赞歌这种东西合璧的新型音乐形式在日本生了根开了花。

四、现代化二次元电音佛教歌曲——初音未来的《般若心经POP》

(一)二次元电音歌曲的形成和发展现状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计算机的普及,用计算机制作音乐变得更为简便、流行。日本各大软件开发公司都开始研发、出售可在计算机上使用的音乐制作软件。Windows操作系统出现以后,不再只是单纯用软件编辑音乐,作曲者对音色加工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均衡器和混响这样的音响效果处理功能也陆续面世。从作曲到编曲再到音色加工和CD的制作,都可以通过一台电脑来完成。与此同时,随着网络自媒体的发展,将自己的原创音乐作品上传到视频网站的音乐制作者也越来越多。

初音未来(Hatsune Miku)是以雅马哈的VOCALOID系列语音合成程序为基础开发的虚拟女歌手软件。2010年8月31日軟件开始发售,发售后大受欢迎,出现了大量此用户制作的翻唱歌曲、原创歌曲等。同时,在衍生文化现象后,初音未来还有一个虚拟的二次元形象——一个16岁绿色长发的少女,此外,“初音未来”还可指活跃在动画或漫画等二次元世界的“人气歌手”。初音未来的风靡令更多的人认识了电子音乐,也带动了二次元电子音乐的创作热潮。

(二)二次元电音和佛教音乐的首次结合——初音未来的《般若心经POP》

2010年底,日本niconico视频网站上一位网名为おにゅうp的作曲爱好者用初音未来这款音乐制作软件,将经文《般若心经》作为歌词重新谱曲,并进行了电子编曲,设置虚拟人声演唱,将此作品取名为《般若心经POP》收录至《EXIT TUNES PRESENTS Vocalonexus feat. 初音ミク》专辑中,此曲一经网络发表便引发热议,也因此衍生出了佛系动画。至2011年初,短短几个月内,日本网友点击率高达百万。

《般若心经POP》全曲为一部曲式,A大调,4/4拍节奏。A乐段(1-11小节)由两个乐句7+4构成,第二小节为动机,节奏较活跃,对全章的发展起到铺垫的作用。前两小节为清唱,第三小节第三拍开始伴奏进入。伴奏中的节奏型乐器均使用了佛教法器音效,有木鱼声、铃声、钟声。伴奏音乐一进入就将佛教氛围突出渲染出来。B乐段(12-19小节)从下中音进行到中音,将A乐段进行展开。A1乐段(20-24小节)为再现乐段。C乐段(24-63小节)加入和声,进行对A、B乐段的模仿。D乐段(65-75小节)转调至D大调,结构并未出现变化,直至完全中止。全曲为模仿诵经,节奏统一平稳,多小节重复同一音高,音程的进行也以小跳为主。各乐段的演唱均为一气呵成,无换气口,这样的演唱技巧常常在传统声明的演唱中被使用,普通歌手很难做到。在虚拟人声的制作中,实现这一歌唱技巧就容易多了。

从《般若心经POP》的歌曲分析中可以看出,除了歌曲制作手段上的创新外,曲作者最大限度地还原了诵经的特点和声明的演唱技巧。尽管如此,日本传统音乐学界及佛教界人士大部分对此歌曲持否定态度,佛教界人士认为,用虚拟人声进行诵经无法体现信徒的虔诚之心,更有甚者认为其有悖佛教伦理;部分传统音乐研究者则认为这样的电音佛教歌曲只能网络上传播,过度娱乐化,甚至可以说没有艺术性可言。而大部分的普通网友都纷纷留言表示,这样的佛教歌曲极具创新,通过这种方式诵读般若心经更具趣味性和挑战性,可以作为让年轻人了解佛教的一种途径。

五、总结

基于日本新旧佛教音乐的发展历史背景以及现状的整理分析,通过以上对西方化代表歌曲——《芬陀利华》及现代化二次元电音歌曲——《般若心经POP》的分析,日本佛教歌曲的现状大致可以分为三点:第一,传统声明研究的系统化和表现形式的舞台化。第二,西方化佛教歌曲更符合当代日本人的音乐审美,其在信徒和大众中的普及程度远超传统声明。现在,西方化佛教音乐研究逐渐开始受到關注。第三,随着科技、网络的高速发展,当代日本进入现代化佛教歌曲的创作热潮,但以小众音乐类型居多,并未受到各界的过多关注。

在这个世界音乐大融合的新时代,传统音乐以任何一种音乐形式呈现都不足为奇。各种不同风格的佛教音乐都具有其独特的时代背景,佛教音乐的定义也愈发宽泛。中日佛教歌曲的发展历程大体相似,都经历了本土化、西洋化、现代化三个进程。笔者认为,两国佛教歌曲未来的发展都面临着如何回归本土化的问题。佛教歌曲的创新如何在保持佛教本身的宗教色彩和本民族音乐特点的前提下,通过现代人喜欢的音乐形式达到传播普及的目的,这将会成为佛教音乐良性发展的重要课题。

参考文献

[1]天纳传中,岩田宗一,播磨照浩,飞鸟宽栗.佛教音乐事典[M].法藏馆,1995.

[2]净土真宗本愿寺派综合研究所、佛教音乐·礼仪研究室.佛教赞歌 歌集[M].本愿寺出版社,2018.

[3]日本东洋音乐学会编.佛教音乐[M].音乐之友社,1972.

[4]飞鸟宽栗.佛教音乐的邀请[M].本院寺出版社,2008.

[5]山口淳有.近代佛教音乐的明治大正[J].印度佛教学研究,2001.

[6]Joaquim M. Benitez,土地井志保.佛教唱歌的创成和变迁[J].伊利莎白音乐大学研究纪要,2001.

[7]新堀欢乃.“佛教音乐”概念的形成与日本佛教音声传统改革[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5.

[8]山口淳有.概观近现代佛教音乐-佛教音乐的问题[J].东海佛教,2015.

[9]福本康之.佛教界对于初期西洋音乐的接纳[J].阪大音乐学报,2004.

[10]浅见吏郎.初音未来和电子音乐[J].札幌大学综合论业,2015.

猜你喜欢

现代化
奋力创造建设现代化新黄石的崭新业绩
谱写“强富美高”新江苏的现代化新篇章
基本实现现代化需要补足哪些短板?
坚定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沿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坚定前行
敢立潮头唱大风
中国现代化历程三种道路模式的探索及考点梳理
中西方对人的现代化的研究
周恩来:首次提出“四个现代化”
现代化商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