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媒体技术对传统戏曲的传播影响

2018-05-14王丽娟

好日子(下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传播戏曲传统文化

摘 要:传统戏曲艺术作为一种古老的艺术形态,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今天,随着新媒体技术的逐渐成熟和应用普及,利用好网络媒体、数字电视媒体等等为代表的新型媒体来传播和发扬传统戏曲艺术更是当务之急。本文即是在新媒体语境下来粗略探讨戏曲艺术的的传播和发展之路。

关键词:科技应用;传统文化;新媒体;戏曲;传播

一、科技时代戏曲的传播方式转变

“第四媒体”和“第五媒体”传播形态的涌现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对传统媒体之整合和替代。传播学大师麦克卢汉曾提出“媒介即讯息”这样一种概念。“任何一种媒介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因为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人类的任何一种延伸,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一种新的衡量标准。”他认为媒介不仅为信息提供了传播渠道,同时媒介的区分赋予了信息以全新的意义,进而加快了信息传播速度,扩展了信息规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戏曲主要的传播方式大致有戏曲网站、戏曲艺术播客、数字电视戏曲频道等。创建专业性的特色网站为戏曲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新的手段和新的机遇。视频传播综合了文字音频图形图像等多种符号系统的长处,在戏曲技艺传授方面所具有的不可取代性,人们可以根据教学视频自行学习。“数字电视是一个端对端的系统,它从节目采集制作输送直到用户端都要以数字方式处理信号。”一般认为数字电视对戏曲艺术的传播优势在于它的传输信号质量高,抗干扰能力强,能够完整保真地传递戏曲信息。且因为数字电视的普及性,具有庞大的受众基数,提供了宽阔的传播平台。

二、科技对戏曲的传播影响

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整合和替代赋予了其独特的本体特征,使戏曲艺术具有了新的传播模式和更宽阔的传播渠道,促使其在展现形式,戏曲受众,戏曲传播环境下也出现了新的面貌特征。

首先,是使受众大众化及传受身份一体化。新媒体的出现和普及基本实现了受众由“少数人”到“多数人”的转变,打破了传播介质对信息资源的约束和经济条件等限制。在传统媒体中,信息传递一般是以发布到传输再到接收的模式进行。而现在成了发布到传输到接收同时也是从接收到传输到发布这样的双向互动模式。新媒体打破了传播者的垄断地位,使传播者和受传者两方渐渐展示出易位互换趋向。传统的传播主体变得多重且具有不確定性。

其次,戏曲自身展现形式的改变。新媒体不仅使传受双方有了改变,也使戏曲本身的内容和展现形式有了改变。戏曲艺术传播过程中,现实社会转变成了数字空间,伴随着环境的改变,观众参与其中的传播的方式也随着从现实转向某种虚拟。人们足不出户也能享受到不同时代,不同种类,不同风格的戏曲表演,虚拟的经历和呈现就成了新媒体传播的重要方法。新媒体技术通过对戏曲艺术信息的数字化转变和数字化传播,实现了“原子”信息和“比特”信息的共存,它融合了文字、声音、图片等多样的传播方式,从而拓展了传播介质的范畴。

三是传播环境的转变。新媒体时代数字化传播特有的开放包容性和宽泛性,为戏曲艺术传播构造了一个无限拓展的传播空间结构。新媒体自身所拥有的技术让他集结了全世界无数的电子终端,建立起了一个多方位立体化的信息网络,受众可以访问几乎任何一个地方,一个时间演出的戏曲表演都可以获知戏曲知识,实现了戏曲艺术信息大范围内的传播蔓延。在新媒体技术未被广泛应用之前,传播内容须通过层层筛选与“把关”。同时,又因受制于资金、制度等等,才能在公众场合举办。而由于新媒体的开放性,戏曲艺术家只需将作品变成文本,数字图片、视频等上传到网络空间中,就可以完成作品的裂变式的病毒传播,这也同样赋予了我们信息接受者的一种自由选择权,这就真正突破了统一的管制手段,形成了新的自由开放的传播体制。

三、科技传播中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分析

受众面窄仍然是一个主要问题,除此之外,它还面对着商业利益和流行文化的冲击,艺术底蕴也在逐渐淡化。现代流行文化具有技术性、可复制性和消费性特点,它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文化造成了冲击。从内容上来看,审美娱乐功能被宣传功能所取代,其中充斥着粉饰太平歌功颂德的内容。另一方面,在商业利益的冲击下通过媒体制作和播出的戏曲节目只一味地迎合受众趣味需求,将戏曲艺术变得低俗化,媚俗化,散失了戏曲艺术的文化内核。在以前,戏曲主要通过自身实物传播来传递信息,每一场演出都是独一无二的。而当戏曲艺术复制品出现后,作品虽在外表上看似模仿了原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满足了人们的观看欲望,但它不能复制的恰恰是艺术自身内在的那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灵韵”,因为毕竟是缺乏了那种现场演出的真实性、感染力和互动性的。本·雅明曾认为传统工艺所具有的独特的审美属性就是一种所谓的“灵韵”。而那些不具有此种性质的正是那些经过高新技术等机械复制出来的产品。

我们必须有这样的意识——担当着戏曲艺术传播和继承使命与责任的并不仅仅是戏曲从业者、遗产拥有者、戏曲研究者,而是我们每一个个体存在。戏曲发展需要认清不同观众的不同心理诉求,在保证不变质不忘本的预设下借由新的科学技术条件,“技术不仅仅是手段。技术是一种展现的方式”,将自己打造的更加立体化、多元化,以开放包容的崭新态度来完善自己,提高市场竞争力,既要追求主题意蕴,又要关注于剧场表现,扬长避短,在多元化的时代发展中勇于接受客观实践的检验。传统文化应该结合时代特点来发展,作为传统文化代表的戏曲艺术如果能够找准自己的定位,利用好新媒体技术,与时俱进,探讨新的发展轨迹,呈现给我们一片新的蓬勃发展态势。

参考文献

[1]乐爱国编著.《中国传统文化与科技》[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

[2]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中国人民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3]吴国盛.《科学技术哲学经典读本》[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朱强.《新媒体技术概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

[5]郑传寅.《中国戏曲文化概论》[M].宋祖良译.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6][德]冈特·绍伊博尔德.《海德格尔分析新时代的技术》[M].宋祖良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

王丽娟(1991-);性别:女,籍贯:安徽省池州人,学历:硕士在读,研究方向:科技与社会。

猜你喜欢

传播戏曲传统文化
中外大学生体验非遗戏曲文化
戏曲从哪里来
传统戏曲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河南省将戏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
当前纸媒微信公众号运营的突出问题与策略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