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对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研究

2018-05-14邓华

现代职业教育·中职中专 2018年8期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中职

邓华

[摘 要] 在国家新课改力度不断加大的背景下,当前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与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中职学校的汉语言文学就业形势极其严峻。为有效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的就业优势,就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相关研究,提出了相应的创新措施以供参考。

[关 键 词] 中职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71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8)23-0186-02

随着教育的普及与发展,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渐提高,中职学校只有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有效创新,才能够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就业市场中的竞争优势。就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原则入手,分析其现存问题,并提出相应创新措施,为更好地培养优秀人才提供借鉴。

一、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原則

(一)能力培养原则

中职学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注重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将关注重点放在学生个人能力的综合提升上,在具备专业知识能力的同时,更要开发创新能力。要根据社会发展、经济发展与行业发展的需要,严格遵守能力培养的核心原则,培养出具有学习能力、探索能力、发现能力、审美能力、自主思考能力、评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复合型高素质人才。

(二)实践性原则

要想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型人才,中职学校应立足于实践性人才培养建设。在整个人才培养环节中,只有加强实践内容的环节,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整体从业素质。因此,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中应突出实践性原则,构建科学的、合理的教学实践环节及实践教学体系,强化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的和谐统一,营造良好的实践基地,这样才能为应用型复合人才的培养创设良好的实践环境[1]。

(三)应用型原则

在当前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状态下,对中职学校的教学理念提出了新的要求,从学术型人才培养向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能够适应经济建设需要、促进文化理念传播,兼具知识与实践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人才。应用型原则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核心,直接决定人才培养的模式与理念,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形成起推动作用。

二、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现存问题

(一)教学内容单一

顾名思义,汉语言文学专业便是针对语言与文学两个模块进行教学。但许多中职学校在教学课程设计与内容安排上都侧重于文学的讲解,缺乏语言与其他知识的课程安排。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注重分析文学作品与其中的文化理念,但却忽视基本语法、语用知识的讲解,更缺乏政治、心理、就业规划方面的课程安排,造成学生在面对就业的综合能力要求时,往往只能够掌握对文学作品的复述、鉴赏与分析,并不能够适应当今社会对全面型人才的需要。同时,在实践课程安排上,教师会普遍安排学生在课堂进行写作,其具体写作内容往往过于浅显,只注重文笔措辞的优美与情感的抒发,却缺乏实用文体的写作技巧掌握,难以符合企业用人标准。

(二)教学方法落后

传统教学完全以教师为教学主导者,负责安排教学内容,在课上将知识传授给学生。但这样的课堂往往过于枯燥无味,教师只注重僵化死板的理论知识教学,照本宣科,缺乏独立的思维引导,与学生间缺乏必要的交流互动,导致学生对课程知识失去兴趣,将注意力转移到其他地方,从而使教学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高。伴随如今科学技术的发展,各种多媒体教学设备被广泛应用到课堂中,将书面知识立体化,赋予声音、画面与动作,致力于吸引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但现实状况下,许多学校虽然引进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却无法实现有效应用。部分教师仍旧采取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只不过把原有的书面知识通过PPT放映直接展示给学生,学生最初接受时会觉得新奇,久而久之便会发现还是重复着旧有的知识学习模式,新鲜感自然会随着时间而淡化、消磨,教学效果也得不到显著提高。

(三)教学评价体系不健全

通常情况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对学生的考评机制仍然是建立在书面试卷成绩的判定上,而对教师的考评机制则是通过学生的成绩进行评价。在日常考试方面,教师负责根据阶段性教学中的重点教学内容进行试卷题目设计,在考试前将考试范围划分给学生,学生根据范围进行相关知识的理解与背诵。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学生在考前能够牢记考试内容便可取得满意的成绩,而平时听课状态、学习状态在成绩中都无法得到体现,导致许多学生产生投机取巧的想法,在平时课上并不认真听讲,课下也缺乏自主学习,只注重考前突击复习,其真实学习能力得不到锻炼。另一方面,在以学生考试成绩为目标的考评机制下,对教师的教学评价体系也难以发挥实际效用与价值,考试中出现的问题无法真实有效地体现教学效果,更无法根据学生的缺陷进行适当的调整与改善,导致学生能力下降,无法在就业市场中占据竞争优势,制约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向前发展。

(四)缺乏明确的培养目标

汉语言文学专业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素养积累,曾经一度在就业市场中成为热门职业,毕业生带着专业自豪感与文化归属感在职业竞争中如鱼得水,轻松寻找到稳定的职业。但随着近几年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普及化,就业市场已经悄然发生了转变,各大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毕业生已经面临着激烈的竞争与严峻的局面,更不用说相较更显劣势的中职院校毕业生。再加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许多中职院校依然抱着传统优势专业意识,未及时调整培养目标、找准定位,更没有考虑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培养的学生与社会实际需求形成反差。造成学生知识面狭窄,并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优势专业成为劣势专业[2]。

三、中职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

(一)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

1.丰富课程教学内容

传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内容较为单一,教学目标仅仅局限在文学与语言学方面,缺乏对其他课程的重视力度,导致学生的学习思维过于僵化。所以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将关注点放在学生的综合素养上,不仅提升对语言文字、文学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更加注重文化素养的提升,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职业素养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完善思想教育

当代就业市场压力巨大,中职院校的学生要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其心理压力十分沉重。因此在人才培养方面,教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支持,在强化教学目标、完善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学生具备坚定的理想信念。教师应针对学生的性格特点、自身条件、学习能力等进行系统的规划,通过不同学生的差异性特质进行不同侧重点的培养,思想上进行积极的引导,帮助学生提升专业素养与心理素质。

3.扩展选修课程

在汉语言文学專业的日常教学中,应该不仅仅将学习局限在专业课程中,还应该为学生开发多种不同类型的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与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选修课程,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掌握更丰富的实用技能。通过学生凭借个人喜好进行自主选择,不仅能够提高课堂听课质量,也在共同兴趣爱好的基础上增进班级交流,带着极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共同进行学业上的探索。教师也应在课程内容设计与教学方法运用上推陈出新,结合实际就业市场需求进行针对性实用主义教学,促使学生在掌握更多知识的基础上丰富个人技能。

(二)丰富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汉语言文学专业拥有厚重的文学底蕴,不仅要求学生具备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同时对东西方文化与文艺理论等能够做到广泛涉猎,同文学建立紧密的联系与深厚的情感纽带。这就要求学生具备综合思维能力,针对不同的文学作品、文学现象、语法结构等都能够熟练掌握,通过大量的阅读与探索丰富自己的思维,树立全局观念,归纳其中的核心思想与总体规律,从而推陈出新,形成自己独有的思维观点与行为模式。一方面,要求教师要从自身做起,在思想上紧紧跟随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具备强烈的好奇心与对新鲜知识的渴求,不断吸收借鉴先进新颖的教学理念、教育观点、教学思路,在与优秀教师的交流与沟通中不断学习、完善自己,潜心投入教学研究工作中,通过探索不断开拓进取,深化教师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要求教师以身作则,提高思维创新能力的感染学生,依靠渊博的学识、澎湃的工作热情、认真严谨的职业精神投入教学活动中,利用多角度、多维度的新观点与新思想对学生进行引导与鼓励,促进学生在教师的强大感染力自觉转变思维意识,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学习与探索创新,从而拓展思维宽度,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三)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

由于专业就业面较为广阔,因此以往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比较泛泛化,并无较强的专业针对性,导致在实际就业过程中受到其他专业学生的强力竞争冲击,失去专业优势。因此,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不仅要考虑语言与文学知识的教育,更要着重注意学生职业能力与综合素养的提升,结合当前就业市场的现状与专业历史发展状况推陈出新。在具备扎实的专业基础前提下,我们还应该突破传统的限制,不断改革创新,让汉语言文学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诸如新闻传播、教育教学工作、社区文化管理、公关和文秘、广告文秘等,都可以成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个应用模块,借助各个模块的学校教育,学生可以获得宝贵的从业能力和动手能力[3]。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的发展与高等教育的普及,中职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因此,中职院校需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核心转向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通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思维能力、职业素养方面的培养创新,为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打下牢固的基础,从而让学生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占据有利优势。

参考文献:

[1]于宏.地方高师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7(9):52-53.

[2]张一梅.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之我见[J].世界华商经济年鉴·科技财经,2013(1).

[3]耿合刚.浅谈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研究[J].读书文摘,2017(13).

猜你喜欢

汉语言文学中职
初探汉语言文学中语言的应用与意境
“课程思政”下中职《基础会计》的教学改革
街头“诅咒”文学是如何出现的
现代汉语言变化与社会生活关系
新疆中小学和中职学校全面开学
多媒体技术助力中职美术教学
中职数学作业批改中的问题及对策
文学小说
汉语言文学学习策略浅谈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