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五代宋初山水画写实精神的表征解读

2018-05-14胡立芹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图式笔墨山水画

摘 要:五代宋初北派山水画所描绘对象宏伟高大,沉甸甸的重量感给人以逼迫之感,对北方自然山水超级写实的叙事手法、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理性,是很让人震撼的,代表的是一种雄强、庄严、崇高的北方气质。本文主要从图式、笔墨及意境三个方面论述了五代宋初山水画写实精神。

关键词:五代宋初;山水画;图式;笔墨;意境

1、图式

这一时期山水画布局的特点是一种境界开阔的状态,呈“顶天立地”式的构图方式,这种章法似乎成为那时取得视觉上和谐一致的标准构图范本。那时山水画画面构图大都作细致严谨的安排,状物高于达意,是一种平正安稳、圆满方正格局。《画山水序》中提到透视的原理时,认为解决画面景物处理,要“张绢素以远映”。“远映”,就是推得远才能看得广,看到山的整个面貌。距离越远,所见形体愈小,景却能在画面上表现得范围宽广,山脚山巅都可以容纳于方寸之大的画幅之中。五代宋初山水画,大多数构图都是“远映”的空间处理,可见观察方法和表现方法常常是有机联系并互为因果的。像范宽《溪山行旅图》顶天立地式构图,更能深入刻划形象,表达意境使人有丰富充实之感。范宽在《溪山行旅图》中,以“高远”章法,在画面上置一巨石,构图的突兀与画面的静穆形成矛盾冲突,构成画面强烈的对比效果,使峭壁具有雄伟崇高感,呈现一种威严的气势。这些境界宏大的山水作品,让类似的形象在画面上反复被运用,使其具有特征相同意象,以不同层次的推移,使人在视觉感受上获得渐次的变幻,来造成空间结构上层层递进,并形成深远的感觉,单纯的自然山水画布局使图式的特点更加突出。

2、笔墨

中国山水画在唐代发生了一次艺术语言的革命,山水画以水墨形式代替了青绿着色。五代宋初北派画家画山水用笔多过用墨,重表现山的骨气,强调物象的质感,用写实的手法表现山的形态。墨法还未完全有单纯的审美关照,只是表现物象质感的手段,笔墨重而湿,有浑厚苍郁之感。荆浩云:“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宋初山水注重表现山的真实体貌,骨法用笔,然后反复皴擦、笼染,以表现山石的凹凸不平、阴阳向背,笔墨仅是绘画的工具。

荆浩在《笔法记》中提出“六要”,在文中他对笔和墨这两个技法因素有了高度的重视和深入的探究。荆浩认可了“笔”、“墨”在绘画中的重要性,笔墨主要是表现“气”、“韵”、“思”的主要手段,并且具有一定的、单独的审美个性。同时指出,绘画用笔要遵循一定的法则,这种法则的确定性并不单纯是从用笔自身的规律中获得的,而更多是从用笔所描绘和表现的物象中获得的。正因为如此,用笔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受到物象“形质”的限制,但是他又强调要突破法则、“运转变通”,从而使用笔自身表现出相对独立的审美价值。荆浩在《笔法记》中另一著名命题是:“可忘笔墨,而有真景。”就是讲画家要想表现真景,就不能过分强调笔墨技法的作用,不能被笔墨本身所束缚。荆浩的这一理论是对庄子美学和魏晋玄学“忘言”、“忘象”、“得意”思想的一个出色的美学阐释。荆浩的代表作《匡庐图》画的是庐山,但却是以北方山水为蓝本而作,原画用绢施以水墨画成,石法圆中带方,有阴阳向背,用笔有勾有皴,层次分明,石质感很强。北宋大画家王诜把李成和范宽的画做了一个比较,认为李成的画“墨润而笔精,烟岚轻动,如对面千里,秀气可掬。”米芾《画史》谓李成山水“秀润不凡”,都说明李成的画清秀淡雅,笔调轻灵细致。他的《晴峦萧寺图》轴中,山石树木用层层叠叠的线条勾勒,皴擦很少,以淡墨笼染,表现千里之远的景致。李成其后影响颇大,以致“齐鲁之士,惟摹营丘”。

3、意境

从宋代山水经典来看,对意境的表现十分自觉。《溪山行旅图》居中是千仞峭壁,拔地而起,顶天立地,占据三分之二画面。山头茂林密树,峰右流泉飞瀑,近处石岗老树小溪,溪边行旅赶路。这是一幅最能代表范宽绘画风格的作品,画面气息雄强浑厚、峻重苍茫、深沉健壮。线条如屈铁,皴如铁钉,山如铁铸,树如铁浇。从范宽的山水画中,可见其画意境是:高山峻穆,人物从容,松古溪浅,有似仙灵所居,他的画流露出一种强烈的山林之士的隐逸情趣和希仙慕道的思想。同时期的还有李成、关仝,他们不同的画风主要来自对自己熟悉的自然地区环境的真实描写。荆浩作为北宋山水画的开创者,正是以刻苦地描绘所熟悉的自然景色为重要特征的。山水又以其形质之美,更好、更集中的体现“道”,使仁者游山水得道而乐之。那一时期的山水画,一方面是强调“气韵”,并把它作为首要的美学准则,另一方面又要求对自然景象作大量详尽的观察和对画面构图做细致严谨的安排。“四时之景不同”,“朝暮之变者不同也”,非常重视自然景色随着季节、气候、时间、地区、位置、关系的不同而产生的相应变化,要求画家精细准确地去观察、把握和描绘,既要求真实又要求有很大的概括性,这构成中国山水画的一大特征。这种移入情感,“见其大意”式的形象想象的真实,是五代宋初山水画完整、客观、整体的描绘自然的一大特点。山峦重迭的画面,繁复的树木,开阔的视野,“溪桥渔浦,洲渚掩映”,这种画面饱满的、客观的、全景式的描绘自然,使五代宋初山水画富有一种深厚的意味,它表现出人与自然亲密和谐的共存,人仿佛真的置身于这“可游可居”之境。在这好像是纯客观的自然描绘中,的确表达了一种生活的风神和人生的理想。又因为它对“诗情画意”画境表现的不确定性,使审美主体在感受山水画意境时的想象、情感、理解诸因素向多方向发散,使观赏者在这种审美感受中去重新发现、抒发的余地也就更宽泛一些。五代和北宋的大量作品,无论是关仝的《大岭叠云》,范宽的《溪山行旅》、《雪景寒林》等等,都如此。他們客观地整体地把握和描绘自然,表现出一种崇高、理性的情感,从而达到体道悦性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陈传席.中国山水画史[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117.

[2]李来源,林木.中国古代画论发展史实[M].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97.

[3]彭修银.中国绘画艺术论[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1:95.

作者简介:

胡立芹,女,聊城大学美术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美术,研究方向:国画。

猜你喜欢

图式笔墨山水画
论南宋山水画的艺术审美性
思维图式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透过“图式”读懂儿童
重载交通沥青路面荷载图式探讨
程灿山水画作品
张自启中国画——山水画
张和平山水画欣赏
为练笔墨才写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