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子“至乐无乐”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

2018-05-14王安清清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音乐美学庄子

摘 要:“至乐无乐”是《庄子》美学思想的重要命题。就其中“乐”字而言,它是乐(L)还是乐(Y),学者多有不同见解。从字源学上看,“乐的本字是‘?,由于音乐在远古时期是一种重要的医疗方式……‘乐在治病疗疾的过程中,也能带给人以充足的心情愉悦,提供丰富的审美经验,由此而使‘乐字本身又具有了表达快乐的含义。”由此似可推议,“乐”字即有音乐及由音乐而来快乐之双重意蕴。从庄子的语言逻辑上分析,“很显然的,庄子这些文字是蓄意制造出来的……庄子的这种语言与其说像论辩文字,还不如说他像音乐或像诗”从中可以体察到,庄子的语言魅力就在于它本身所具有的丰富内涵,因此,分析庄子“至乐无乐”中的“乐”字就不能单从某一个方面进行机械的理解。本文探析这一主张对当下音乐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庄子;庄子思想;音乐美学;音乐美学思想

一、音乐教育更应淡漠功利

这种“礼乐”掩盖下的“乐”是对真正快乐的混淆。真正的快乐是超越世俗的快乐。“道”是美的本源,它“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淡然无极而众美从之”。这就是说依“道”而行顺其自然,不要刻意去修饰。这种,“素朴”是达到自然完美的前提,也就用不着什么纵情的音乐和礼乐教化了。“与天和者,谓之天乐。”才是庄子的“至乐”的标准。要达到“至乐”的境界,应顺应自然,符合万物的常性才是真正的乐,无需人为的附加,否则将导致自然“天乐”的破坏。这种“快乐”的方式才是通往音乐审美发展的重要之“道”。

“至乐无乐”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自我解读。“大道合乎自然”,人的本性是无羁无绊的,但由于太多的诱惑使人迷失了快乐的本性。只有超越所有功名利禄之心,才能悟到人生的最高境界,用庄子的话说,叫做“旁礴万物”。当下的音乐教育缺失的就是这种“淡泊为大”的理念。正如温家宝总理批评的“一些大学功利化,什么都和钱挂钩,这是个要命的问题”。学校、教师为名所累,拼命的雕刻各种“家”(歌唱家、演奏家、书法家、表演家等);学生追求将来成为名人、挣大钱;家长不惜重金从娃娃时起逼孩子上各种培训班,完全不顾孩子的感受,说穿了无非是在追逐名利。音乐的概念简言之,就是用音乐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反应现实生活的一种艺术。把艺术前面冠以“功利”二字,岂不玷污了艺术的真谛,偏离了“人”本性教育的理念,应淡漠功利回归到对真正艺术的追求。

二、提倡“真情”教育为主的教育理念

庄子的“至乐无乐”与老子“大音希声”有异曲同工之妙,“无声之中,独闻和焉。”(《天地》),庄子说的这种无声并非没有音声,无声是指排出一切有为的杂念。老子的希声指的是对人为“伪”自然规律的否定。二者都是从感官上升到了内心精神的层面,同时也是对超感官追求的探索。同时二者又与“道”的属性相应,具有了朴素之美特征的无声无形之乐才能真正给人带来快乐。“至极的快乐在于‘无乐”。在庄子看来,“同乎无欲,是谓朴素”(《马蹄》),美的音乐是一种与“道”的属性相应,具朴素之美特征的无声无形之乐就是“天乐”。《天运篇》记有皇帝对北门成谈《咸池》之乐:以四季的变化为主题,奏者用乐音的动态特征,通过强弱大小等力度,音色的高低明暗虚实等特征,着重描写了自然界在季节变化中所体现出来的物种的丰富性、连续性以及主宰自然变化之不可抗拒的力量之美。说其作为“天乐”,是“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從而体现出老子的希声大音。而这种“无”与“有”的关系是体“道”重要路径。即使没有“有声”的乐也能达到快乐之乐。

从对庄子“至乐无乐”探究中,领悟到“情感”是庄子审美思想的核心元素。庄子看似“无情”的表象后是对“真情”回归的呼唤。这种深层的“情感”虽未用文字形式直接展现给后人,但这正与庄子的“无为而不为”的思想相符合。庄子所体现的是天人合一的、永恒的、超越世俗的真情。音乐是一种善于表现和激发‘情感的艺术,其中有着丰富而深刻的感情内涵。黑格尔曾说:“音乐是精神,是灵魂……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瑞士著名音乐家埃米尔·雅克·达尔克罗兹也曾一针见血的指出:“学生普遍缺乏对音乐的情感反应”,“缺乏对情感的共鸣”。所以,音乐教育必须把真情和美的东西作为目的来探究,把人教育成美和善的。温总理也告诫我们:“真正的教育家必须是真心、真诚、深情的热爱教育与学生。”这种真心、真诚、深情所凝聚出来的“真情”正是当下音乐教育所缺失的。

三、音乐教育是启迪心智提高素质的一把金钥匙

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更加注重,能成为具有审美理想、审美需求、审美能力的人,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需要也是音乐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日本有一个著名的管理大师大前研一,最近写了一本书《低智商社会》,书中说:“中国是典型的低智商社会,未来毫无希望成为发达国家。”它的根据就是“中国人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人均阅读量只有日本的几十分之一”。新世纪所有的较量说到底是人的较量,是个人乃至整个民族综合素质的较量。众所周知,音乐是素质教育的载体,只有下大决心改革旧的音乐教育模式,拚弃“窄、专、深”的课程结构体系;构造新的音乐教学理念,在综合素质提高上作足文章。打好基础;科学规划;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方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当下,在我们细细品味庄子“至乐无乐”审美思想的同时,更应借助庄子其它篇章深远寓意,使我们有一双灵魂的眼睛,看破世间的是是非非,获得一份清明的理性,完成每个人独一无二的人生。

纵观古今,两千多年前庄子的思想与今人思想的碰撞绝不是偶然,这恰恰证明了庄子思想的“前卫性”。其思想似水一般,以穿石的精神力量敲打后人。闻一多先生曾说过:“中国人的文化永远留着庄子的烙印”。庄子思想永远为后人提供呼吸的缝隙,供后人汲取、揣摩、探求。逐渐达到“乘万物以游心”的境界。

参考文献

[1]杨儒宾.卮言论:庄子论如何使用语言表达思想.汉学研究,1992.

[2]于润洋.音乐美学文选[M].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作者简介:

王安清清(1994-),女,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音乐,研究方向为古筝演奏。

猜你喜欢

音乐美学庄子
《庄子说》(二十三)
感性的体悟 理性的传达
不可复制的贝多芬
中国传统音乐美学及其价值的解读分析
《庄子说》(二十二)
《庄子说》(二十)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庄子说》(十八)
《庄子说》(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