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北京故事与京味小说

2018-05-14翟晶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汪曾祺

摘 要:汪曾祺的部分作品叙写了发生在北京的故事、北京的风物,由此有人将汪曾祺的部分小说列入京味小说中。但是汪曾祺的小说与传统京味小说相比,侧重点不同,这与邓友梅的小说相比便可见一斑。汪曾祺的小说,具有一贯的劝人向善的力量,相比于邓友梅以描写北京风物为重点,汪曾祺更加注重表现诗意的美和情怀。

关键词:汪曾祺;邓友梅;京味小说;《晚饭后的故事》;《那五》

我们一般认为京味小说就是用北京话写北京人、叙北京事的作品,作品或是描绘北京的自然风光、风俗民情,或是展现北京人的精气神和个性心理,或是两者兼顾。以此为标准,我们划分出了京味小说的界限。

汪曾祺的部分小说描写了北京的风俗和人物,体现了些许京味,于是有人将汪曾祺的这部分作品纳入京味小说的行列。但是,汪曾祺的这部分作品并不能算作京味小说,因为汪曾祺的写作重点并不是表现北京的风俗民情,他只不过是以北京这座文化古都为背景来讲故事,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感情。邓友梅是公认的京味小说家,因此,通过将邓友梅的小说和汪曾祺的小说进行对比,最能够说明这一点。

一、主人公的文化身份

《晚饭后的故事》的主人公郭庆春是一个出身于北京底层的普通劳动人民,他的文化身份是底层劳动者,是全国底层人民的代表。《那五》中的主人公那五是北京城里没落贵族的代表,他是北京这座皇城的独特产物。

(一)经历的相似之处

首先,两人都会唱京戏。那五是贵族出身,从小就跟着他爸爸学会了听戏,当他生活困顿并无计可施的时候,基于从小培养的兴趣和贪玩心理,他走上了唱戏的谋生道路。郭庆春是一个出身于底层的人,家境的困窘迫使他从小就去学唱戏,他既把唱戏当做职业,又在学戏过程中找到了乐趣。

其次,那五和郭庆春在穷困潦倒的时候,都有热心人送来建议,这体现出北京市井市民的互帮互助。那五靠着云奶奶生活的时候,过大夫想要教他行医;后来拳师武存忠劝着那五跟着自己打草绳子。当郭庆春十二三岁时,他听从舅舅的建议卖西瓜;卖西瓜不成,又接受舅舅的建议去学戏;北京解放后,他采纳别人的建议,去外地唱戏。

(二)同中有异——生活的态度

那五是專属于皇城北京的文化“遗迹”,表现的是满清遗少的命运和北京的历史。郭庆春则表现出了普通劳动人民身上的闪光点,读者可以跟随他的经历产生情感共鸣。

虽然那五和郭庆春都会唱京戏,但是,他们学唱戏的目的不同。唱戏在那五看来,是一种他消磨时间的手段和方式,而非一项不得不学的谋生手段,且看他学习的过程,“他只是跟着胡大头,作为朋友,到票房玩玩。跟着转了两年,学会几出不用多少身段的戏。”但是郭庆春学唱戏是一丝不苟的,更是艰苦的,“耗顶,撕腿。耗顶得耗一炷香,大汗珠子叭叭地往下滴,滴得地下湿了一片。那五学唱戏反映出那五身上一种游戏生活的态度,这是满清遗少对待生活的典型姿态,但郭庆春的经历则表现出底层劳动人民面对困顿生活时的坚强意志。

虽然那五和郭庆春都曾经受人欺负,但是面对强者的欺凌,他们所采取的行动完全不同。那五受人欺负,语不成声、低眉顺眼,一心想要保住自己的性命,只要是劫匪提出的要求他都照办。郭庆春的西瓜被压坏了,“他顾不上看摔破了、压烂了多少,纵起身夹一把抓住卡车挡板后面的铁把手,哭喊着:‘你赔我!你赔我瓜!你赔我!”虽然他们不同的反应与他们的年龄和阅历有关系,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们生活的态度不同,郭庆春比那五更懂得生活的不易,对待生活更加认真。

二、配角的情感活动

比较《那五》和《晚饭后的故事》,有两个人物非常相似,即云奶奶和许大娘。虽然两人与书中主人公的关系都十分密切,但她们去亲近主人公的动机却是不同的,这样的不同使两部小说呈现出的情感面貌略有差异。

(一)与主人公关系密切

云奶奶“听说那五落魄,云奶奶跟哥哥商量,要把他接来同住。她说:‘不看金面看佛面。不能让街坊邻居指咱脊梁骨,说咱不仗义。”从此以后,云奶奶把那五当做是自己的亲孙子对待,好吃好喝都先让着他不说,还宁愿自己辛苦来养活不学无术的那五。

许大娘是生活于北京的底层人民,在胡同里卖炒疙瘩,但是许大娘非常喜欢科班的孩子,她“知道科班里吃得很苦,就常常抓机会拉一两个孩子上她铺子里吃一盘炒疙瘩。轮流请”。她请郭庆春的次数最多,而且,郭庆春和许大娘的女儿招弟在日积月累的接触中情愫渐生。

(二)不同的情感活动

云奶奶对那五如此关怀备至,并不单单出于云奶奶对那五的同情。云奶奶是那五府上出来的人,她和那五之间有封建统治阶级内部的主仆关系,云奶奶对那五,有一种在她自己或者在外人看来都有的照管义务。许大娘和郭庆春萍水相逢,她对郭庆春的关爱完全是出于个人情感。除此之外,许大娘相比于云奶奶,她的感情世界更加地丰富——除了有人性的美好,还有一种小市民的精明,这主要体现在许大娘对郭庆春和招弟关系是否确立的态度上。她愿意将招弟许配给郭庆春,但是“唱戏这玩意,唱红了,荣华富贵;唱不红,流落街头”,所以,许大娘选择“等两年再说”。许大娘的感情世界更接近于一种普通人的常态,更加有人情味。

《晚饭后的故事》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就是郭庆春的青梅竹马,招弟。招弟与郭庆春一起长大,两人之间产生了爱情,后来因为郭庆春倒仓没倒过来,两人之间的联系就断了,招弟也就嫁给了其他人。郭庆春一直记挂着他的初恋,记得他和招弟“有时眼对眼看着,看半天,不说活。马缨花一阵一阵地散发着清香”。这是一段普通人的爱情故事,这样一段令人遗憾的爱情贯穿《晚饭后的故事》,使小说染上了诗意的色彩,传递出一种淡淡的浪漫情调。《那五》则缺少这样一种诗意的浪漫。

邓友梅小说中的京味比起汪曾祺小说里的“京味”,毫无疑问更加浓厚、更加地道。与之相比,汪曾祺的小说并不能算作京味小说,只能说,那是一个个发生在北京的故事。在这些故事中,汪曾祺更注重表现一种诗意与美的情怀,而非邓友梅所注重表现的北京风俗文化。

参考文献

[1]汪曾祺.晚饭花集[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16.

[2]邓友梅.那五[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

翟晶(1993-),女,聊城大学文学院16级研究生,专业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猜你喜欢

汪曾祺
“离汪曾祺最近的作品集”
汪曾祺“蹭酒”
没有什么值得害怕的
汪曾祺:幽默是一种魅力
汪曾祺“蹭酒”
爱逃课的汪曾祺
爱逃课的个性才子
汪曾祺“蹭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