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早期新闻学理论在傅襄谟著述中的体现

2018-05-14路鹏程

好日子(下旬) 2018年2期
关键词:时间性新闻事业新闻学

路鹏程

摘 要: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中国赴日留学的第二个高潮期。傅襄谟主编发行的《留东新闻》作为一册促进留日学生交流合作和“反日救亡”的新闻纸营运而生。傅襄谟本人曾在东京新闻学院专攻新闻学,回国后又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主讲《新闻采访学》。他在民国二十四年三月二十九日发表在《报学季刊》第一卷第三期上的《新闻本质及其科学体系》对于当时国内新闻学学科的建立颇有贡献。

一、“新闻”、“新闻纸”和“新闻事业者”的关系

《新闻本质及其科学体系》(以下简称《新本科》)开篇点题,给新闻下了一个看上去“形而上”的定论:新闻是人类自由集体生活以来一切动态的现象,突发的事实,静止的表征和潜在的趋势。此定义是否严谨我们不去深究,但是他对新闻进行分类的这种逻辑思维与麦克卢汉对“媒介”进行冷热区分的做法极为相似,可以说是对新闻学科发展的一种启蒙教育。原文中他把“新闻”“新闻纸”和“新闻事业者”看做一个整体,认为其实互相作用与互为因果的。那么这里其实可以看出仲举先生是唯物辩证法的拥趸,其学科思想是建立在整体系统之上的,具有现代科学的特征。“可以说人性间一切硬的接触,软的感受只要是新的事实和象征都是一种新闻。”此番论断可以视为对新闻的一种广义思辨,虽然里面的“软硬”一说与当今“软硬新闻”差别较大,但是这种分类思想仍然值得借鉴。他认为“新闻纸”的出现是人类文明演进和印刷术发明综合作用的结果,人类由“口口相传”变为了“视觉传播”其时间性和真实性大大提升。他这样定义新闻事业者:计划及管理一般新闻纸的采访路线、编辑政策、印刷技术以及发行贩卖的一种综合工作的支配人。那么这个定义与现代报刊发行的主要流程基本一致,那么他眼中的新闻事业者显然是报刊管理的顶层领导,具有最高的管理权限与多元功能的集合。最后他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新闻是新闻纸的母亲,新闻事业者是新闻纸的保姆。好的新闻纸中必须囊括好的新闻(记事和舆论),而之所以那些有价值的材料被编辑出版发行问世,是因为有好的新闻事业者的管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傅襄谟认为决定新闻纸质量的根本因素是新闻事业者,而具体到每一版面则是由于每篇新闻的质量所决定。

二、新闻之所以为新闻的三大條件

(1)时间性:报道要神速

原文指出“失去了时间性的新闻材料,那只是历史上的档案而已。在社会越进化科学越发达,交通机器越便利的环境之下,新闻的价值更当有很大的时间性。可是时间性的估定,又必须视新闻纸所在地方之民族文化,交通环境及印刷术之进步情形以为转移。”傅襄谟举了四个例子”从赤塔寄北平的一篇政治通讯稿,经过一个月才披露出来;或者从西康发一通汉夷争杀的消息到洛阳,由于运输困难,两个月之久才得刊出,也不失其价值。但是若像梅兰芳赴俄的消息,要是两天后才到北平,这消息便算没价值。又如一九三三年二月二十四日内瓦国际联盟开会全场一致以四十二票压倒日本代表一票之表决后不过经过一个小时三十分的短促时间而东京的各大新闻社都已经接到日内瓦特派员及伦敦驻在员的专电同时在收的专电之后的三十分钟内又用专用电话通知神户长崎名古屋等地于是全日本的国民便可以在国联席上表决之日起两小时或两点三十分钟之间后人人手执一份号外而阅读矣。” 这说明了新闻纸时间性的相对性。即在新闻事实仍具有新闻价值的范畴内,新闻价值与见报时间具有正相关性。之后他又通过对比伦敦泰晤士报、纽约时报、日本朝日新闻来解释如何做到报道神速“扩充通信网,增设专用电话线,添购新式通讯机以求探访新闻之科学化”。最后他根据当时的出版发行的技术条件,总结一般新闻社之原则,“今日早晨出版之报纸上的材料,必须是昨日晚报组版(大约是午后三时或三时三十分)以后所发生之新闻。可是中国报纸有晚报者极少,故有时一日午后十二时市内某地发生一火警,其时正当二日之报已组版,已采访不及,延到三日之早报,乃见载出。严格来说,新闻的本质已经失去其一。”可以看出傅先生对于早报的时间性的把握比较严苛,见报内容应是每日最早下午三点半以后发生的事情。

(2)周期性:要有一定的出版时间和地点

没有一定循环的周期出版,新闻的材料便无法整理,一切记事也无法连系。所以,在大体上必须按月发行,按月又必须按日发行,按日又必须按时发行。除特别关系及纪念日外,不得轻易停刊休息。对于新闻社每日的组版,他这样建议“每日午前五时至七时之间发行朝日版,十一时至十二时之间发行午刊版,午后散时半至五时之间发行夕刊版。唯有突发紧急事件或其他特殊消息而为当地社会及一般读者最感兴趣之新闻时,则发行号外版,在时间上无分乎午夜与清晨。”可以看出傅襄谟所指的“号外版”就是如今的增刊,他所指出的出版周期性和特殊时期的增刊先今报社仍然沿用。

(3)利益性:以一定代价供给一般社会的读者

以一定的代价供给一般社会的读者,否则,不成其为新闻。“一家银行,公司,书店,以及其他商业组织,政治团体,文化机构,等等,他可以采用最艺术的组版方法,最精美的印刷,最漂亮的纸张,最流利的文字而报告你许多有趣味有理性的消息,我们站在消息的来源上说,自然也是社会新闻、教育新闻中的某一部门。然而我们不能称他是新闻,就是因为这些图书或文字的内容,只是煽动性扩大性宣传性的广告,而不是客观的叙述的正确的报道。因此,前者是唯恐无人读之而尽力的无代价的散布,后者是人生日常生活上必须的精神食粮,所以是有代价,并且有一定代价卖给社会的读物。”这一点上看,傅先生认为新闻界也存在“寻租”现象,价值观的输出的代价是不得不牺牲一定的客观性。

参考文献

[1]丁既明主编;江安县志编纂委员会编纂.江安县志[M].北京:方志出版社.1998.

[2]傅襄谟.《新闻本质及其科学体系》.《报学季刊》[J].申时电讯社.上海.1934年第一卷第3期.第1-7页.

[3]李秀云.《试论民国时期新闻学理论体系之建构》[J].《学术交流》.2015年第3期.

猜你喜欢

时间性新闻事业新闻学
中国记协发布《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17年)》
智珠二则
新闻事业的文化属性
舞蹈艺术发展进程中的审美鉴赏能力
我国新闻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发展研究
我国新闻学学科建设的思考分析
唱响主旋律 党性最鲜明
时间性:桃花源之审美问津
依法管理新闻事业和媒体的思考
如何奠基形而上学:康德与海德格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