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发展思路

2018-05-14王红霞

好日子(下旬) 2018年3期
关键词:小妞时代

“小妞电影”(Chick Flick)是近十年来兴起于欧美电影界的一种电影类型,此类电影往往以都市女性的情感生活和事业作为叙事驱动,融合情感、喜剧、时尚等元素,以年轻女性群体为主要诉求对象。

“Chick” 这个词自英美俚语,意为“小鸡”,是对年轻女性的戏称。有关学者指出“Chick“一词最早在文学中用来指称女性出现在小说《埃尔默·甘特里》(1927)之中,并指出这种用法具有某种程度的女性歧视色彩。“小妞电影”在文学上相对应于“小鸡文学”(Chick lit),其代表性的文学作品有《BJ单身日记》、《一个购物狂的自白》、《时尚女魔头》、《欲望都市》等等。这些作品的热销引起好莱坞的重视,被大量改编为电影,并且具有良好的票房和口碑。1961年由爱德华·布莱克导演、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蒂凡尼的早餐》被认为是第一部“小妞电影”。

一、“小妞电影”的基本特点

1.叙事者和主角为年轻女性。

“小妞电影”的界定及其特点与“小妞”有着直接的关联,那么此类电影中的“小妞”指的是谁(们)呢?考察相关中外小妞电影会发现,“小妞电影”中的“小妞”指的是影片中的年轻女性,她们作为影片的主角,故事的叙事往往以她们在都市中的成长经历作为驱动。这些年轻女性在影片中一般被设计为以下形象:职场女强人,如安迪(《穿普拉达的女魔头》)、杜拉拉(《杜拉拉升职记》)、艾丽(《律政俏佳人》)等;可爱的傻大姐,如琼斯(《BJ单身日记》)、苏菲(《非常完美》);灰姑娘,如薇薇安(《漂亮女人》);剩女,如米雪(《一夜惊喜》)、黄小仙(《失恋33天》)等等。

影片中的女性角色在职业上以都市白领为主,涉及策划师、设计师、编辑、记者、律师等。人物的外貌各有特色,性格迥异,但是她们大多内心善良,希望在都市中实现自己的价值,渴望获得理想的爱情。比如《失恋33天》中的黄小仙,一个在北京从事高端婚庆策划工作的“剩女”,外表大大咧咧但内心脆弱,嘴不饶人伶牙俐齿,对世界充满乐观。刚刚与她相恋七年的男友因为难以忍受她的性格与她的闺蜜在一起了。影片一开始将黄小仙塑造成为一个倒霉蛋式的形象,并让她在失恋的苦闷与工作的压力之中重获新生。对于《杜拉拉升职记》而言,杜拉拉作为一名刚刚进入全球500强企业的女性,被塑造成为“职场菜鸟”(这份工作的獲得都是出于运气)。但是这个菜鸟乐观热情、工作踏实认真,面临工作挫折勇敢直前,从前台、到秘书、到HR、到HR经理一路走来完成了华丽的转型。而且,在此过程中经历了爱情。

2.都市时尚与爱情喜剧相杂糅

在消费社会语境下,大都市成为了时尚流行聚居地和许多人梦想的投射场所,小妞电影的叙事空间与背景大多是具有浓重现代感和时尚性的大都市。纽约、西雅图、北京、上海、伦敦,这些存在于不同国家和地域的城市文化风貌彼此不同,但是在影片之中所呈现出来的往往具有一种共同的倾向:国际化。也就是说小妞电影的叙事空间设置和主角的生活背景往往是国际化的一线城市。“年复一年,年方20的少女来到纽约寻找两样东西:名牌和爱情”,在《欲望都市》中,凯莉的旁白似乎成为小妞电影这种特点的诠释。在影片中,女性主人公“穿梭于梦幻般的时尚、艺术、奢华生活和上流社会”,每个城市都是一个巨大的T台,令人眼花缭乱的名牌、令人目不暇接的都市景观、令人忍不住惊叹的奢华生活以及由这一切所催生的爱恨情仇透过银幕传达给观众。

如果说在欧美的都市呈现中所蕴含的是一种对于时尚和爱情的向往,那么中国式的小妞电影似乎成为其当下城市化过程和消费语境下的投射,在其中隐藏的不仅仅是爱情、视野以及自我价值的寻找,在其中折射出“传统价值观断裂后急速步入现代的‘都市焦虑症”,包养情妇、昂贵的房价、对于奢华生活的过度追求等等一些问题在成为中国式小妞电影的语境背景。时尚性与都市往往关联在一起,而在小妞电影中,这种关联似乎被有意的凸显与扩大。室外环境多选择风景秀丽之地或充满现代感的都市商业区,在室内环境的布置和设计方面多选择高级公寓、咖啡馆、大型商场、健身房、SPA会馆。在人物的外在造型方面,高级化妆品、名牌服装、豪车等等充斥其中,例如,在《小时代》中仅仅道具服装就有三千多套,爱马仕、香奈儿、普拉达、奥迪、路易·威登、古驰等等国际化名牌轮番上阵。

在《“小妞电影”:定义与类型》一文中,作者鲜佳考察了此类电影的类型化特征,并指出小妞电影杂糅了爱情片和喜剧片的元素,“特指以年轻女性为主角、诙谐时尚的浪漫爱情轻喜剧”。如果从一种新兴的电影类型的角度来这样界定可能存在偏颇,毕竟其未来的走向与发展趋势难以做出准确的估计与评价,但是就小妞电影目前体现出来的特点而言,这种界定无疑是合理的。在叙事结构层面,小妞电影遵循着好莱坞式的因果叙事传统和闭合式的大团圆结局,在此过程中以主人公自我价值的实现作为驱动力,以爱情和事业的发展作为外在线索,同时不乏幽默、戏谑、巧合等传统电影叙事技巧。小妞电影的情节结构大多采用浪漫爱情电影类型的方式,即相遇、误会、相知、相爱。一般先呈现女性主人公的境遇,(或者刚刚来到大都市,或者是刚入职场的新人,或者刚刚经历了一段情感的失败等等),在这时遇到男性主人公,她的生活发生变化;接着令人难忘的浪漫场景以及人物命运的转变;设计冲突或障碍;人物克服障碍并最终实现大团圆结局。这种叙事的情节结构是绝大多数浪漫爱情电影讲故事的方式,也是小妞电影的主要情节结构,从《蒂凡尼的早餐》、《罗马假日》再到《非常完美》、《我愿意》都莫不如此。

作为一种针对于票房和市场的电影类型,小妞电影的“轻松诙谐”来自于其喜剧性。夸张、误会、巧合等叙事技巧ka被用来营造幽默和喜剧氛围,从而使得此类影片通俗易懂。

3.市场定位以年轻女性群体为主

小妞电影对自身的定位非常明确,即市场,更确切的说是年轻女性市场。在其虚构的叙事背后,隐藏的是电影、时尚与商业的联合,“它们作用于受众(以城市白领和中产阶级为主),形成一种大众媒体与消费/流行文化之间的共谋与呼应”。电影市场日趋年轻化、女性化的趋势,是小妞电影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根据艺恩咨询数据显示,年龄在25岁到35岁的观众是电影的主力消费群体,占据68%。其中女性观众占据半壁江山,19岁到24岁的年轻女性有54.63%更喜欢爱情电影。同时,随着中国电影市场的逐渐扩大,以及影院数量和银幕数量的增加,观众市场细分成为电影业的重要策略。小妞电影中的爱情情节、年轻女性主人公的命运起伏、自我理想与价值的实现满足等等元素都是吸引年轻女性观众的重要筹码。此类型电影通过女性主人公的自我言说与个性彰显,以女性审美趣味和生活为导向,她们在故事中成长并最终获得肯定,作为现代化都市中的典型形象,她们经济独立、有事业心、追求个性。影片中对于女性角色的这种塑造方式与当下社会语境下女性对于自己的定位和追求有着重要的关联,容易引发她们的共鸣。

二、中外“小妞电影”的发展脉络

1、外国“小妞电影”的发展

作为一种舶来品的电影类型,小妞电影在欧美的产生于发展基于传统的女性叙事与爱情故事。早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一批“女性电影”(Womens pictures)已经风靡影坛,这类电影包括浪漫爱情剧、家庭伦理剧、女性黑色电影以及服装戏剧等不同的亚类型。比如《俏女郎》(1936)、《女人们》(1937)、《一夜风流》(1934)等,多数讲述女性遭受感情挫折后如何通过艰难的努力获得新生的故事。尽管在像《乱世佳人》、《傲慢与偏见》等一类影片中也存在一些目前小妞电影的元素,但是电影界将《蒂凡尼的早餐》作为此类电影的开始。

1961年由乔治·阿克塞尔罗德编剧,布莱克·爱德华导演,奥黛丽·赫本主演的《蒂凡尼的早餐》,影片由派拉蒙影业公司制作发行,讲述了生活于曼哈顿的农家少女赫莉·格莱特利的情感故事,主人公作为一名追求上流社会生活的的交际花周旋于富家公子、政界名流之间,最后与平凡的保罗相爱。《蒂凡尼的早餐》成为1961年最卖座的影片之一,并获得了奥斯卡剧情或幽默电影最佳配乐奖、最佳原创歌曲奖,2012年获得“国家影片登记部典藏”。《纽约时报》认為影片将爱情、幽默、心酸、俗语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同时呈现了曼哈顿的时尚都市景观,“完全令人难以置信”。此后,《罗马假日》(1953)、《窈窕淑女》(1964)、《偷龙转凤》(1966)等影片相继而来,这些影片往往以轻松的喜剧风格讲述和呈现年轻女性主角的情感生活,并赋予女性为争取自由独立的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此类电影快速成为美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生产题材与类型。《当哈莉遇上莎莉》(1989)、《漂亮女人》(1990)、《西雅图未眠夜》(1993)、《律政俏佳人》(2001)、《BJ单身日记》(2001)、《恋恋笔记本》(2004)、《穿普拉达的女魔头》(2006)、《欲望都市》(2008)等影片成为小妞电影的重要代表。这类影片杂糅着爱情、喜剧、时尚等元素迅速的占据电影市场,成为好莱坞非常重视的一种生产倾向。此类电影业深深受到观众的喜爱,各个电影频道和网站分别评选出了优秀的代表性影片。

除了美国外,小妞电影成为世界上主要电影生产地域与国家的重要类型,韩国影片《我的野蛮女友》(2001)、《丑女大翻身》(2006);泰国影片《下一站,说爱你》(2009)、《初恋这件小事》(2010);法国影片《相思成灾》(2006)等等。

总之,在国外,小妞电影或者以都市情感、或者以爱情母题、或者以成长叙事迅速获得观众的青睐与好感。新世纪以来,中国电影市场与产业环境日益发展,呈现出巨大的电影市场空间。小妞电影作为致力于特定观众群体的商业类型成为中国电影市场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选择。

2、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发展

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电影的体制化改革和推动,中国电影在制片、发行、院线、影院等方面获得了快速的发展。这种电影生产与传播语境催生着新的电影类型与电影生产倾向,小妞电影就是在此环境下出现于中国电影界的。

中国式小妞电影开始于2009年由金依萌导演,章子怡、范冰冰、苏志燮等一线影星主演的电影《非常完美》。影片讲述了漫画家苏菲与影星王菁菁为争夺男友李杰夫的故事,故事沿袭国外小妞电影的叙事传统与情节结构,爱情作为影片的主导线索,同时伴以幽默、喜剧的元素。

此后,《杜拉拉升职记》、《失恋33天》分别以2000万和1500万的投资最终斩获1.3亿和3.57亿的电影票房,以中低成本投资获得高额票房的市场驱动着此类电影大量的涌现。《爱出色》、《跟我的前妻谈恋爱》、《活该你单身》、《摇摆de婚约》、《四个丘比特》、《爱情36计》、《娜娜的玫瑰战争》、《一夜惊喜》、《我愿意》、《小时代》、《北京遇上西雅图》等等同类型电影涌入电影市场,纷纷试图分割中国电影市场的蛋糕。然而,需要提及的是,中国式小妞电影除了较少能够获得高票房的影片之外,大多数票房惨淡,身负骂名。即使获得高票房的一些影片,也由于影片叙事和文化内涵而受到评论界的批评,从而呈现出“高票房烂口碑”的奇怪现象,这一现象在《小时代》系列达到顶峰。

由郭敬明编剧、导演的《小时代》系列可以说是近年来小妞电影的重要现象,也被学术界冠以“现象电影”的称呼。通过《小时代》系列电影我们可以发现,影片的成功并非来自于其艺术质量和文化内涵的丰富,也不完全归之于故事的好看与演员的表演,其票房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对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准确定位以及在此基础上的营销方式和策略。其实中国式小妞电影的成功因素并非是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类型,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将之归功于目前中国电影生产与传播的语境、不同电影的营销方式。本文接下来将以《小时代》系列作为分析案例,梳理和剖析其票房成功的因素。

三、《小时代》系列电影的成功与失败

2013年由郭敬明编剧、导演的影片《小时代》系列上映,影片在获得巨大的票房收益的同时,也引发了“小时代现象”,关于中国电影“高票房烂口碑”的现象争议在此达到顶点。《小时代》系列改编自郭敬明的同名小说,影片以上海为背景,讲述了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四个从小一起长大,来自不同背景,性格和价值观不同的四个女生之间的故事,她们从学生时代到踏入社会所面临的爱情、友情的状态与转变。《小时代》系列一共有四部,分别是《小时代1:折纸时代》、《小时代2:青木时代》、《小时代3:刺金时代》、《小时代4:灵魂尽头》。

1、商业票房的成功

不可否认,从商业角度而言,郭敬明的“小时代“系列电影创建了中国“小妞电影”的一个票房奇迹。2013年《小时代1》轻松破亿,获取了4.8亿的巨额票房。同年的《小时代2:青木时代》获得2.96亿票房,时隔一年之后,《小时代3:刺金时代》也获得了5.33亿的票房。可以预期,今年即将上映的《小时代4:灵魂尽头》也应该不俗的票房。众所周知,“小妞电影”做为一种定位明确的电影类型,在正常情况下很难获得如此轰动的票房,从这点而言,“小时代”系列在票房上做到了一个质的飞跃。当然这样的成功取决于郭敬明原著小说的知名度,郭敬明作为国内知名的作家在青少年中拥有极强的号召力,从2002年出版第一部作品《爱与痛的边缘》开始,2005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1995——2005夏至未至》。2007年,郭敬明出版了小说《悲伤逆流成河》。2008年至2012年陆续出版《小时代》“三部曲”,更是将其推上了时尚文学的先峰位置,拥有庞大的粉丝群。粉丝的狂热和原著的巨大影响,使得《小时代》系列具备了其它“小妞电影”无法比拟的先天优势,从这个角度而言,《小时代》不但是一部“小妞电影”,更是一部“粉丝电影”。除了庞大的粉丝基础外,不可否认在市场定位与营销方面也可全可点,给了其它“小妞电影”以启发。《小时代》系列电影正是在这种电影产业背景下制作和传播的,同时,《小时代》系列也参与了中国电影生态的发展过程,并且成为中国电影市场营销的重要案例。

2、艺术内涵的失败

然而,一部电影的成功与否并不简简单单由商业票房来衡量,还要看它在艺术上的创新和价值内涵上的深入。在《小时代》系列电影获得巨额票房的同时,伴随而来的是巨大的社会争议,在争议中出现了比较极端的两个群体:完全的攻击者和坚定的维护者。前者认为《小时代》中演员的表演做作虚假,“剧中的演员要不充当了花瓶,要不只能耍帅”,并且认为影片的主题导向存在错误,“它宣扬的是对于权势的附庸与吹捧,对于受众的蛊惑和毒害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另外,认为《小时代》是“欺骗大众”“误导”“猎奇”“精神鸦片”等等。《北京日报》高级记者彭俐感叹“垃圾电影何以大行其道?”。还有观众认为《小时代》的票房成功是“物质时代的胜利”“物欲吞噬人性”。坚定的维护者则主要自来于郭敬明的粉丝,他们以“不懂别装懂”“你OUT了”等声音来反对对于《小时代》的批判。当然,还有一批观众比较理性的分析《小时代》及其所引发的争议。在这里我们姑且不去从是非的角度来评论。单从文本本身来分析,《小时代》系列电影在艺术和内涵上确实存在一定的问题。作为一部电影我们能看到,影片在影像风格上,极尽唯美奢华,但它的唯美是矫揉造作,设计过度,无处不在的朦胧灯光给整个电影蒙上了一层虚无缥缈的唯美轻纱,让电影中呈现的一切显得虚幻而不真实,精致唯美而而缺乏生活的质感。缓慢而静态的剪辑呈现,大量面容特写、动辄满足花痴的镜头、耍酷卖萌的相片式表演,让《小时代》更像配音版PPT而非電影。艺术形式上的造作尚能欣赏,而内涵和价值观的空洞虚无令人诟病,影片以上海这座风光而时尚的城市为背景,讲述了林萧、南湘、顾里、唐宛如四个从小感情深厚、有着不同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女生,先后所经历的友情、爱情,乃至亲情的巨大转变。在一个宿舍朝夕相处的四个女生,开始了找工作实习的忙碌生活,面对巨大生存压力,在看似平静的校园生活相继发生着让她们措手不及、不知如何面对、抉择的事情。整部电影由杨幂苍白的独白贯穿,散漫的叙事宛若一地鸡毛,主情节堪称“三大介绍”:主要人物介绍、人物关系介绍、失恋介绍。接近100分钟时才开始短暂的连贯的叙事。故事空洞,情节含混。但华丽的配饰道具,动辄出现的大牌,空洞的剧情,唯美浮华的影像。在没有精准的表达之下各种华丽旁白与空泛情绪的堆砌,郭敬明认认真真的为一群正值青春期的单纯少年或是一群憧憬都市的小镇青年,编织了一个浮华而幼稚的梦,这是《小时代》最为成功之处,也是他的最大的问题所在。无疑,郭敬明是聪明的,他精准的把握了中国电影市场主流观众的心理和需求,但悲哀的是作为一个导演,只是一味地迎合观众,而没有辩证深入地去引导探究这个梦。空洞与迎合,是《小时代》系列电影最大的问题。更勿论,整个影片中弥漫的浓烈的拜金主义和物质论。同样,是时尚界的小妞电影,《穿普拉达的恶魔》中的主人公海瑟薇与《小时代》中的林萧具有类似的身份设置和情境,但海瑟薇所扮演的主人公是成长的,人物是立得住的,所宣导的价值观也是正面的,而《小时代》中的人物在浮华世界中显得无足轻重。整个《小时代》电影就宛如一座浮华的空中之城,我们从中看不到现实的影子,人物、场景、一切都飘浮在空中,没有丝毫的烟火气,更有丝毫的现实观照。

四、《小时代》对中国式“小妞电影”的创新发展的启示

在日益蓬勃,瞬息变化的中国电影市场,一切皆有可能,存在的即是合理的。《小时代》这样一部堪称现象级的电影,它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其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仅仅从类型的角度而言,将其放置在中国“小妞电影”的序列中来看。《小时代》系列电影对于中国的“小妞电影”的发展带来很多的启示。

不可否认,《小时代》拥有其他影片所不具有的优势,如郭敬明作为中国新生代作家和青春文学的代表人物的影响力。原著《小时代》在被摄制成电影前在社会上,尤其在80、90年代出生的人群之中已经存在巨大的影响力,阅读过原著的人高达240多万。但除此之外,利用大数据精确定位,展开多样化的营销方式也是电影取得票房成功的有力保障。电影的出品方与发行方充分利用大数据调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细致的市场定位,对观众的年龄、性别、职业、社会层次等方面进行挖掘和分析,最终将其定位为“中国第一部青少年现象级粉丝电影”。小妞电影作为商业电影,需要充分认清自己的市场模块,在目前中国电影观众数量急剧增加以及电影业竞争力增大的情况下,对市场进行充分的调研,并在此基础上完成对目标受众的定位非常重要。

传统电影的营销往往仅注重传统媒体,局限于新闻发布会、电视访谈、主创现场活动等等方式。《小时代》充分发挥多媒体时代优势,充分利用网络、手机、现场活动、电视等平台和渠道,注重“网影联合”,线下营销与线上营销结合。观察其营销方式,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主流方式。与影迷的互动也不仅仅局限于主创团队,发行方乐视公司在举办的“首映嘉年华”上发放机顶盒和书籍,粉丝的cosplay,抢票活动中的“饥饿营销”等等多元化的营销手段都被使用。可以说,在《小时代》的营销过程中只要有用的就是最好的。当下中国电影处于消费化和转型化的语境之中,新媒体、大数据催生着多元化的营销方式,中国式小妞电影面临的是来自国外大片和国内各类影片的竞争,如何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利用合法合理途径获得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小妞电影在未来电影市场上成功的关键。

2、美梦之下更应注重接轨现实

如前所述,《小时代》系列电影在艺术内涵和价值导向上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空洞浮华,矫揉造作是其根源。电影确实有造梦的功效,但梦想终要关照现实,情怀总要落地,观众总会长大。缺乏引导和脱离现实的美梦对于观众无疑变成了制造虚幻的麻醉剂,而麻醉也只是短暂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小时代》对于中国“小妞电影”的创作发展来说,起了极坏的示范作用。自《小时代》之后,一些跟风之作,已经让中国的小妞电影走上了死胡同。类型要良性持续发展,不能只顾一时之利,而应立足长远,本土化和对类型的深入开掘才是正途。“小妞电影”作为一个舶来品,从引入中国以来,有成功有坎坷,但始终在进行本土化的探索。《失恋三十三天》、《当北京遇上西雅图》这样接轨现实,成功本土化的佳作。而从这个角度来看,剥离票房因素,《小时代》的脱离现实是类型创作发展的一大倒退,值得我们深思和警醒。在尽快提升电影质量,兼顾电影的文化内涵与商业价值,尽快提升电影的质量才能过促使和保证此类型电影在未来的存在与发展。不《小时代》在众多口诛笔伐之中依旧坚挺的收获高额的票房回报并不意味着小妞电影无视创作质量,仅仅追求票房就可以了。无论是商业电影还是艺术电影,电影总归是电影,观照现实,折射人生,才能动人,才会长久。这也是电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潘祖超:《“小时代”类影视作品的德性价值问题》[J].青年记者,2014,03

[2] 彭俐:《垃圾电影何以大行其道?》[J].艺术评论,2014年,10

[3]周培勤:《“她经济“视角下解读小妞电影的女性凝视》 [J].妇女研究论丛2005-1

[4]洪帆:《小妞快跑》[J].电影艺术,2011-01

[5]鲜佳:《“小妞电影”:定义与类型》[J].当代电影,2012-05

[6]王鹏:《“高仿”与“僭越”的摩登现代性——《北京遇上西雅图》与中外“小妞电影”比较》[J].创作与评论,2013-07

[7] 欧阳子雨.电影《小时代》的类型及其意义[J].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20

[8] 王春燕.注意力经济视角下的“小妞电影”微博营销[J].商业时代.2014-02-10

[9]李迅.再谈电影观念:类型片的创作、产业和管理[J]. 电影艺术.2012-07-05.

[10]肖萌竹.新媒体时代的电影营销策略——以《小时代》系列为例[J].中国电影市场 2013-08-01

[11] 王誉俊.粉丝电影营销的传播学剖析——以电影《小时代》为例 [J]. 东南传播.2014-02-20

作者简介:

王红霞(1974.08—),女,汉族,山西长治人,陕西学前师范学院 历史文化与旅游系教师,电影学硕士,研究实习员,从事文化产业管理、文学、电影学等问题研究。

猜你喜欢

小妞时代
养自己的娃,让别人去说吧
壮丽七十载奋斗新时代
壮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养自己的娃,让别人去说吧
小妞断奶记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黄黑皮小妞时髦大反攻
小妞电影里的“范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