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之我见
2018-05-14穆显达
穆显达
[摘 要]在小学语文乃至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是当前教育的要求,也是教育发展的趋势。因此,利用恰当的方法在各学科中渗透法治教育是我们面临的课题,不能回避。只要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是完全能够实现渗透法治教育的目的要求的。
[关 键 词]小学语文;渗透;法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5-0108-01
培养小学生具有与其年龄和知识相适应的初步的学法、用法意识,明白公民依法享有权利,违法要承担法律责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如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加强针对性,提高时效性,是广大教师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回顾两年来参与“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研究”的课题研究实践,并进行归纳总结,与同行们共勉!
一、准确把握法治教育要求
《中小学法治教育指导纲要》(教基【2007】10号)(以下简称《纲要》)明确规定中小学法治教育的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是各学科渗透法治教育的指导依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必须在这一《纲要》指导下进行,需要认真学习、研读和切实把握。《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治宣传教育的第七个五年规划(2016—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指出,青少年法治教育要“坚持课堂教学和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依据《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在有关学科课程中有机融入法治理念和法治教育内容——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科学安排教育内容、教育重点和方法途径,坚持落细落小落实——切实提高法治教育的质量和实效”。这些规范是我们研究和落实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纲领性依据,学深悟透了就能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同时,还要把相关要求同《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结合起来,才能科学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实时、适度的法治教育,从而达到预期目的。
二、努力学习法律知识,提高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
丰富的法律知识是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源头活水,《规划》要求“全面提升教师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养”。教师承担着培养适应未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必须提高学习法律知识的自觉性,才能提升法治意识和法律素养,进而把法律知识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学习教育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与教育相关的法律法规,还要学习一定的宪法、民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环保法、刑法等社会法知识和各项党内法规。既要学习实体法,也要学习程序法。教师只有对各种法律条款内容全面掌握,才能根据课堂实际灵活地找准“渗透点”进行法治教育渗透,以达到在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目的要求。
三、善于挖掘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法治教育因素来渗透法治教育
在两年的研究实践中,我尝试过多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方法。如按照教学环节,可以设置在课前导入、新课学习、课堂讨论交流、课堂小结、课后拓展的某个环节中进行;亦可以按照“三维目标”来落实,结合实际可以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中选择落实。此外,抓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主要内容渗透法治教育也是较为有效的一种方法。这里,我就抓住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例、主要内容来渗透法治教育举例说明。《少年闰土》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十七课。作者鲁迅用“雪地捕鸟”和“月下看瓜”两个场景来塑造闰土的机灵、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形象,但是课文中描写的鸟雀和獾都是今天的野生动物保护法保护的对象,这就需要向学生宣传野生动物保护法。再如西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课选入叶圣陶的《瀑布》一文,通过教学和带领学生观看当地瀑布,让学生感受祖国山河的壮丽,激发他们对大自然无比热爱之情。同时也要对他们进行环保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他们的环保意识。
总之,在小学语文乃至各学科课堂教学中渗透法治教育的方法不止这些,我們要做一个教学的“有心人”,善于挖掘教材,精心组织设计,找准法治教育的“渗透点”和渗透方法,灵活地渗透相关的法治内容实施教学,这样既不影响主课的学习,又对学生进行了法治教育,起到“一箭双雕”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