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始县龙坪乡南乡丝弦锣鼓的表演形式与传承
2018-05-14蒋可佳文晔易玉莹熊杰李晓蓉
蒋可佳 文晔 易玉莹 熊杰 李晓蓉
【摘要】南乡丝弦锣鼓在建始县龙坪乡及周边地区广为流行,是湖北省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有着非常独特的艺术价值。文章基于此,首先概述了南乡丝弦锣鼓起源以及表演形式、艺术特征,然后介绍了南乡丝弦锣鼓的传承方法,包括以搜集保护为前提、以活态传承为中心、以学校传承为辅助等。
【关键词】南乡丝弦锣鼓;表演形式;传承方法
【中图分类号】J632 【文献标识码】A
在我国灿若繁星的民间音乐中,建始丝弦锣鼓无疑有一席之地。作为土家族与汉族音乐融合的产物,建始丝弦锣鼓不仅在表演形式独具一格,审美价值与文化底蕴同样非常深厚,如今已经被纳入湖北省省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多次走上央视乃至世界舞台。
一、建始县龙坪乡南乡丝弦锣鼓的表演形式
丝弦锣鼓起源于土家族的薅草锣鼓和耍锣鼓,起源于清代中期,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丝弦锣鼓主要流行于建始县的长梁、茅田、业州、龙坪等地,深厚地方民众的喜爱。丝弦锣鼓兼有鼓吹乐和丝弦乐,锣鼓指的是只有节奏而没有旋律的锣鼓牌子,即《三才图会》中所言的“缓急抑扬、而无律吕”,至于丝弦,其实是“唢呐吹戏”,因其在实际的演奏环节中加入了笙、竹笛、月琴、胡琴等丝竹乐器,固有此称。丝弦锣鼓主要由四种基本类型组成,分别为锣鼓曲、吹打乐曲、唢呐曲、唢呐吹戏,各有艺术特色。建始县丝弦锣鼓向来有南乡、北乡的区别,“北乡”的发源地在长梁,长梁在建始县以北,因此称北乡锣鼓。南乡丝弦锣鼓发源地在高坪镇干沟村一组箱子井。因其丝弦锣鼓的艺术源头来自于河南省一位姓单的师傅,故称为南乡丝弦锣鼓。表演形式与丝弦锣鼓没有本质的区别,常用乐器有鼓、大锣、钹、唢呐、勾锣。南乡丝弦锣鼓共有曲牌100余種,今整理出60余种,由干牌子、竹路调子、坐堂调子、丝弦、围鼓等组成。南乡锣鼓在龙坪乡非常流行,红白喜事以及其他重要活动,丝弦锣鼓随处可见。
二、建始县龙坪乡南乡丝弦锣鼓的传承研究
(一)以搜集保护为前提
与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似,龙坪乡南乡丝弦锣鼓在传承中同样遭遇了传承危机。年轻一代人对丝弦锣鼓感兴趣的越来越少,丝弦锣鼓的曲牌也存在着散落丢失的风险。自建国以来,丝弦锣鼓的重要艺术价值就受到建始县乃至湖北省政府的高度重视,历届政府以及大量的科研机构都投入了不少的精力与心血。1981年,建始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全面挖掘、收集和整理。1985年武汉音乐学院印成《建始民族民间吹打乐·丝弦锣鼓》。当前,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数字博物馆的诞生,为丝弦锣鼓的传承开辟了新的道路,龙坪乡需要依托于信息技术,构建相应的数字博物馆。在条件的许可下,还需要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便于浏览者更好地了解南乡丝弦锣鼓的艺术特色与价值。
(二)以活态传承为中心
活态传承是相对于博物馆或数字博物馆等传承形式而言的一种传承方法,其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诞生与发展的环境为传承基地,注重在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过程当中去传承。南乡丝弦锣鼓在活态传承中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首先,建始县当前丝弦锣鼓艺人数量并不少,单以龙坪乡为例,具有丝弦锣鼓表演能力的就有上千人之多,加上建始县内为数不少的南乡锣鼓非遗传承人,如郭隆炽、单长春等,都为丝弦锣鼓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建始县有丝弦锣鼓的表演传统,龙坪乡28个行政村加上1个社区,30000万多居民,都会在红白喜事时表演丝弦锣鼓,这种表演形式其实也是丝弦锣鼓的传承方式。因此,南乡丝弦锣鼓在传承中要充分发挥好此种优势,以活态传承为中心,永葆丝弦锣鼓艺术生命力。
(三)以学校传承为辅助
在龙坪乡南乡丝弦锣鼓的传承中,除了文化馆等以政府为主导的传承机构以外,学校同样是传承的主要基地。学校传承分两种形式,第一种是丝弦锣鼓进校园。建始县不少乡镇已经积极地在中小学教育中引入丝弦锣鼓,比如长梁民族小学就组建了专门的丝弦锣鼓队。对此,龙坪乡需要学习借鉴,在乡中心学校以及各农村小学开展南乡丝弦锣鼓教学,将丝弦锣鼓作为学校音乐教育以及地方文化传承的重要资源。第二种则是以丝弦锣鼓艺人为中心,构建相应的丝弦锣鼓艺术学校,比如以南乡丝弦锣鼓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人为老师,在乡创办南乡丝弦锣鼓学校,鼓励农闲时期的农民以及有兴趣学习丝弦锣鼓的人员前来学习。学校传承具有组织性、目的性,传承效果通常更佳。
三、结语
南乡丝弦锣鼓作为土家地区重要的民间音乐,有着极为独特的艺术价值。南乡丝弦锣鼓目前已经被纳入到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流行区域的建始县龙坪乡需要从多个角度采取好相应的传承方法。
参考文献
[1]向良元.建始丝弦锣鼓,土家人的交响乐[A].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建设与发展初探[C].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