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018-05-14王靖艳
王靖艳
[摘 要]美术课程是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审美的一门重要课程,通过美术教学,可以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基于此,就需要小学美术教师转变传统的教学理念,重视对学生审美能力和学习兴趣的培养,通过制订科学的教学策略,大力发展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
[关 键 词]小学美术;教学;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5-8854(2018)05-0045-01
美术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所谓美术学科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学习美术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共包括五个核心素养,分别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态度、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美术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理解这五大素养,并对美术教育进行重新定义,不再以培养美术专业工作者为目标,而是让学生通过美术学习成长为有见识、有品位的生活者,具有一定的审美品格。
一、调动学生视觉,观察美,表现美
达·芬奇认为视觉是人的心灵和外界沟通的渠道,是最为准确的感官。诚如此言,任何美术作品都是通过视觉来进行呈现的,美术教育也是以培养和训练人的视觉感受能力为主要内容的。在美术教育中,对客观物象的感知、观察,对美术作品的创造都需要围绕视觉观察而展开。小学美术教师在教学中重视对学生美术观察能力的培养,可以使他们在观察事物时更为科学,对培养他们美术观察习惯,发展其美术图像识读、审美态度以及创新能力等核心素养也具有积极的意义。
如我在美术教学中,就非常重视对学生视觉观察能力的培养,想方设法为他们创造进行观察的条件。如在学习《娇艳的花》一课前,我让学生离开座位,去看一看教室里开得正艳的花。为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我将他们分为几个小组,并为他们布置了小组观察任务:任务一:对于同一种类的花,花开的程度不同,花的形狀是否相同?如果不同,体现在什么地方?花的颜色是否一致?同一片花瓣色彩是否一致?任务二:不同种类的花朵在这些方面是否有区别?区别体现在什么地方?通过布置任务,使学生观察起来更为有的放矢,消除他们观察的盲目性。在各小组将本小组的结果呈现出来之后,我让他们就自己的结果和课本中的花朵图片进行对比观察,以此来使学生认识到美术来源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理念。总之,教师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视觉感受能力,不仅是课程标准的要求,也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积极意义,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观察美、欣赏美,还潜移默化发展了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二、渗透情感教育,理解美,提升美
有位智者曾说:“美术是情感教育,情感性是美术的生命所在!”诚如此言,美术作为一门艺术,之所以源远流长,是源于其中蕴含着人类丰富的情感。在这一理念下,小学美术教育的任务也应及时地发生变化,重视对学生审美情感的培养,锻炼其审美的感受,让他们用作品说出自己的“心声”,这也是美术教学独特的魅力所在。在美术教育中,人们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常常将画得像不像、美不美作为衡量美术作品的唯一标准,在此观念影响下,学生也以画得像不像作为学习美术的标准,画得像的学生就有美术天分,画得不像的学生则会考虑向其他兴趣发展。殊不知这样的评价标准反而偏离了美术教育的初心,不利于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基于此,就需要教师转变观念,只要学生将自己的情感注入美术作品中,那就是一幅好作品。为了贯彻这一教学理念,我在教学中会选取一些创意大师的作品来组织学生赏析,激发他们的创新、创造意识,使他们学会将情感倾注到美术作品的方法,让美术作品成为学生心灵的代言人。如我在课堂中选取了美术大师梵高的《向日葵》这幅经典作品,在看到这幅作品时,学生大呼看不懂,还有的学生说向日葵根本不长这个样子,一点也不像。此时,我又拿出了一幅写实的《向日葵》作品,让学生对这两幅作品进行比较。这个任务公布后,学生们开始仔细观察起来。在给予他们充足的观察时间后,我问道:“大家比较完这两幅作品,喜欢梵高作品的同学请举手。”放眼望去,有一半多的同学都选择了梵高的《向日葵》。此时,我点名让一名举手的同学回答问题,让他说一说他选择梵高作品的缘由。这名学生说:“我认为大师的向日葵在跳舞,线条更丰富,看到这幅作品,我都想舞动起来。”这名学生的回答超乎我的想象,我顺着话头,对这两幅作品进行了讲解,学生听起来格外认真,对梵高作品中燃烧的色彩、舞动的线条、积极的生命有了更为深刻的感悟。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出自己心目中的向日葵,通过让他们亲自动手画一画,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潜移默化提升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文化理解等核心素养。
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美术素养不仅是美术课堂教学的要求,更是在探究美术教学的本源,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应引起教师的重视。
参考文献:
[1]李敏.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J].学周刊,2014(26):232.
[2]朱岑岑.课外活动在小学美术教学中的作用分析[J].美术教育研究,2015(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