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宜重庆早秋栽培的平菇菌株筛选试验

2018-05-14陈红霞龙琦潘宇刘雨郭军田时炳韦静宜

南方农业·上旬 2018年1期
关键词:耐热性重庆

陈红霞 龙琦 潘宇 刘雨 郭军 田时炳 韦静宜

摘 要 重庆地区早秋气候高温多雨。以21个平菇菌株为试验材料,测试菌丝在34 ℃、36 ℃、38 ℃、40 ℃、42 ℃高温胁迫下的耐受能力,观察菌丝在胁迫解除后的恢复生长情况;同时,进行早秋栽培试验,以筛选出适合重庆早秋季节栽培的高产优质平菇菌株。结果表明:34 ℃下华海2号菌丝体生长速度最快,为38.5 mm·d-1,其次是P558、茶39、9426和夏福2号,分别为37.17 mm·d-1、37.17 mm·d-1、37.0 mm·d-1、36.83 mm·d-1;36 ℃以上各个菌丝的生长受到严重抑制。在早秋栽培试验中P558的产量最高,品质较好。综合认为,P558、夏福2号和华海2号等平菇菌株耐热性较好,生长势强,高产优质,适合重庆早秋栽培。

关键词 平菇菌株;耐热性;重庆;早秋栽培

中图分类号:S646.1+4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8.1.025

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是我国产量最大的食用菌之一[1],是世界上栽培最广泛的食用菌。平菇的栽培季节以秋冬季为主,产量高,品质好,管理简单。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重庆市场对平菇的消费量也逐年递增,尤其是节假日,比如中秋节前上市的平菇批发价比秋冬季的高出2~3倍,因此早秋平菇种植面积也逐步扩大,种植者对适宜菌株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重庆早秋时节(8月上旬—9月下旬/10月上旬)天气炎热,而中后期气温迅速下降且持续阴雨,因此平菇早秋栽培面临着污染率高,病虫害频发,菇形变差等技术难题,对早秋栽培管理技术的要求也比较高。由于大部分栽培者对平菇菌株的耐热能力不了解,生产风险增大,而选择适宜的菌株可以使早秋栽培技术难度降低,提高产量和品质,因此适宜菌株的引进筛选是一种解决重庆地区早秋平菇栽培技术难题的有效方法。有学者针对重庆的气候特点开展了平菇品种筛选试验[2],但只是针对春季栽培。郑勇等对重庆地区早秋栽培平菇技术进行了研究集成[3],但未针对菌株适应性开展研究。为了获得适宜重庆早秋栽培的平菇菌株,提高栽培技术水平,本试验对收集的多个平菇菌株进行了耐高温能力的测试,并进行了早秋栽培比较试验,以筛选出适合重庆早秋栽培的高产优质菌株,为重庆地区平菇早秋生产提供技术指导。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地点

本试验于2017年7月5日至10月15日,在重庆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中心(九龙坡区白市驿镇皇田)进行。

1.2 供试菌株

搜集目前生产上常用栽培平菇菌株21个,菌株特性及来源见表1。

1.3 培养基及栽培料

PDA培养基:马铃薯200 g,葡萄糖20 g,琼脂15~20 g,自来水1 000 mL,pH值自然。

栽培料:棉籽壳47.5%,玉米芯44%,麦麸5%,石膏粉2%,生石灰1. 5%。

1.4 平菇菌丝耐高温胁迫能力的测定

试验方法参考刘涌涛等[4]的方法进行。供试菌株在PDA平板上活化1周。选取生长旺盛的菌落,用直径0.5 cm打孔器切取菌落边缘同龄菌丝,转接至新的PDA平板上,于25 ℃下培养至菌落直径达到15 mm左右,然后分别转入34 ℃、36 ℃、38 ℃、40 ℃、42 ℃连续培养7 d,每个温度设置3个平行,记录不同温度下菌丝生长速度、菌丝生长情况和菌落形态,采用DPS7.05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5 平菇菌丝体耐受温度极限的测定

试验方法参考刘涌涛等[4]的方法进行。供试菌株在PDA平板上活化1周。选取生长旺盛的菌落,用直径0.5 cm打孔器取菌丝体边缘同龄菌丝,转接至新的PDA平板,于25 ℃下培养至菌落直径达到15 mm左右,再分别转入38 ℃、40 ℃、42 ℃温度下培养,每个温度下分别培养24 h、48 h、72 h,每个处理设置3个重复。将胁迫处理后的平板放回25 ℃培养,观察菌丝的恢复生长情况,记录菌丝体恢复生长前生长停滞时间。数据统计分析采用DPS7.05进行。

1.6 早秋季節平菇栽培试验

将供试菌株进行早秋高温季节出菇试验,以筛选出品质好、产量高且耐高温的菌株。

1.6.1 栽培料配方

棉籽壳47.5%,玉米芯44%,麦麸5%,石膏2%,生石灰1.5%。

1.6.2 培养料拌料、装袋及接种

将棉籽壳、玉米芯、麦麸等原料充分搅拌均匀,调节含水量至60%,装入18 cm×45 cm 的聚乙烯塑料折角袋中,每袋装料量约1.3 kg(干料计约0.5 kg)。105 ℃灭菌10 h,自然冷却后打孔接种。

1.6.3 发菌与出菇管理

将接种后的菌袋于室内单层摆放,控制料温在30 ℃以下,避光培养。每个菌株以33袋为单位观察对象,接种24 h后观察菌丝萌发情况和生长情况。菌丝满袋5 d后在出菇房内排袋2层,开袋出菇。出菇期间出菇房平均气温为21.7~29.6 ℃,平均气温达30 ℃及以上天数为15 d,极端最高气温为38.7 ℃。

1.6.4 试验排场及数据记载

供试21个菌株,每个菌株33袋,随机区组排列,重复3 次。正常出菇管理,按照试验要求准确记录出菇性状。子实体七八分成熟时观察子实体生长发育情况。统计各菌株前三潮产量,计算单个菌包的平均产量和各菌株生物学转化率。数据统计分析采用DPS7.05进行。

2 结果与分析

2.1 供试菌株在持续高温环境下的生长能力

由表2可知,在34 ℃下连续培养7 d,大部分菌株可以正常生长,其中华海2号的生长速度最快,平均生长速度达38.5 mm·d-1,与其他菌株相比差异极显著;其次是P558、茶39、9426、夏福2号;生长速度最慢的是侧5,仅为6.33 mm·d-1。在36 ℃下,所有菌株的生长速度都迅速下降,且部分菌株菌丝出现黄化萎缩。其中高30的生长速度最快且菌丝形态正常,平均生长速度达10.0 mm·d-1,与其他菌株相比差异极显著;杂优1号的生长速度最慢,平均生长速度仅为0.33 mm·d-1。

当胁迫温度上升到38 ℃、40 ℃和42 ℃时,所有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极其缓慢,菌株间的差异不显著,这表明当培养温度高于38 ℃时,已达到各个菌株的温度耐受极限,它们的菌丝体因为受到严重的高温伤害,生长速度迅速减缓甚至停止生长。

2.2 供试菌株对温度的耐受极限

从表3可以看出,不同供试菌株对不同高温胁迫条件反应不同。无论在哪个胁迫温度下,所有供试菌株在高温胁迫24 h,其后均能够恢复生长,最快仅需1 d(如华海2号、高30),但是在高温胁迫48 h和72 h后,恢复生长则需要3~4 d,甚至不能恢复生长(如双抗黑平、苏平1号)。当胁迫温度在38 ℃及其以上,胁迫时间为72 h时,9426、高平2号、华海2号和茶39的菌丝体受到永久性损伤,胁迫解除后不能恢复生长。这说明9426、高平2号、华海2号和茶39这4个菌株对38 ℃及其以上高温的耐受极限是小于72 h。同理,北丰菌和苏平1号的耐受极限是38~40 ℃ 48 h或者42 ℃ 24 h;双抗黑平的耐受极限是40 ℃ 48 h或42 ℃ 24 h;其余菌株在42 ℃高温条件下可耐受72 h,具有较强的耐热性。

2.3 早秋平菇栽培试验

表4的试验结果表明,在早秋栽培试验中,34 ℃下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华海2号、P558和夏福2号等几个菌株在产量和品质上都优于其他菌株,其中P558的产量最高,单个菌包的生物转化率为104.0%,品质优,菌盖厚,质地脆嫩,未出现严重畸形。而在36 ℃下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高30、何海2号和金凤2-1等几个菌株产量低,生物转化率不到80%,且菌盖较薄,质地棉韧,品质较差。这表明,菌丝体的耐热性和栽培产量、品质没有必然的相关性。但总体上来说,华海2号、P558和夏福2号等几个菌株不但耐热性好,且产量和品质较优,适合在重庆地区作早秋栽培。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重庆地区进行早秋平菇栽培时可以选择P558、夏福2号和华海2号等平菇品种,同时采用直径较小的栽培袋进行制袋,使菌丝尽早满袋,可以降低污染率,提高产量。

3.2 讨论

当培养温度为34~42 ℃时,随着温度升高,21个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均显著降低。当培养温度为34 ℃时,所有菌株的菌丝尚能正常生长,当培养温度为36 ℃以上时,所有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显著下降,甚至停止生长。这表明,对于大部分平菇菌株而言,适合菌丝体生长的最高温度为34 ℃,培养温度在34 ℃以上时菌丝体的生长受到抑制。因此,平菇菌丝体生长的高温测试应以35 ℃为起点进行[5]。

部分研究结果表明,菌丝体的耐高温性状和丰产性相关[6-7],菌丝生长适宜温度高的菌株丰产性较好[8],所以菌丝生长的适宜温度和耐高温性测试是栽培性状评价的重要内容[9]。本次试验中,在34 ℃条件下菌丝生长速度较快的华海2号、P558、茶39、夏福2号产量较高,但是在34 ℃条件下生长速度最慢的侧5产量却不是最低的,通过相关性分析表明,34 ℃下菌丝生长速度和产量没有显著相关性。沈天峰等的研究也表明,母种生长速度与产量相关性不显著,不能用母种菌丝体生长速度预测总产量[10]。因此,不同菌株菌丝体的耐高温性状和丰产性是否相关,需要进行进一步的试验。

高温测试表明,高温胁迫72 h后,大部分菌株的菌丝体可以在胁迫解除后1~4 d内回复生长,表明大部分平菇菌株可以耐受短时间的极端高温。因此在生产上,发菌时应尽量避免34 ℃以上的持续高温,防止烧包。

参考文献:

[1] 徐 波,文成敬.平菇和香菇代料栽培中污染真菌的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4,4(2):45-47.

[2] 黃咏贞.重庆春季阳畦栽培平菇类型和品种比较试验[J].西南农学院学报,1985(2):98-102.

[3] 郑勇,韦静宜,刘辉等.大棚早秋平菇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3,7(9):28-29.

[4] 刘涌涛,明红,马慧颖,等.高温环境下2种常用平菇生产菌种的耐热性和生存极限[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2):128-130.

[5] 杨新美.中国食用菌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1987.

[6] Larraya LM,Alfonso M,Pisabarro AG,etal. Mapping of genomic regions (quantitative trait loci) controlling production and quality in industrial cultures of the edible basidiomycete Pleurotus ostreatus[J]. Applied & 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 2003, 69(6):3617-25.

[7] 黄桃阁,段庆虎,闻亚美.长期极高温天气条件菌种对平菇产量影响试验[J].中国食用菌,2014,33(4):70-71.

[8] 张金霞,左雪梅.食用菌菌种结实性和产量性状早期鉴定的初步研究[J].食用菌学报,1996,3(4):30-34.

[9] 张金霞,黄晨阳,陈强,等.食用菌可栽培种类野生种质的评价[J].植物遗传资源学报,2010,11(2):127-131.

[10] 沈天峰,申进文,王付才,等.平菇菌丝体生长速度与子实体产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食用菌,2002,21(4):18-19.

(责任编辑:丁志祥)

猜你喜欢

耐热性重庆
高温胁迫下萝卜苗期的转录组分析
2020年重庆成绩单
重庆之旅
数说:重庆70年“账本”展示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视觉重庆
不同播期对滩涂盐碱地甜高粱成苗及主要性状的影响
水稻恢复系R1056的耐热性鉴定及育种应用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