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易不占,善易不卜
2018-05-14杨朝明
杨朝明
不久前有一则新闻,说有一位刚刚落马的腐败官员,竟然在自己办公室挂起钟馗的画像,希望借此躲避牢狱之灾。由此,我们联想到了《论语》中记载: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在孔子看来,人要坚持不懈修养自身,如果没有恒心,就不能做用卜筮为人治病的巫医。如果不坚守自己的德行,就难免会承受羞辱。所以,不要把精力或重点放在占卜上。
孔子一贯强调恒常修德的重要性。他曾说:“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孔子所说“有恒者”应与《中庸》相联系:“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君子无入而不自得焉。”一般人很难摆脱物质利益的追求,进德修业并不容易。“有恒”本身虽不算“德”,但却是为“德”向“善”的途径与基础。人没有修德的恒心,或许很快就招致羞辱,难怪《孟子》说“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易》有《恒》卦,孔子也多次论述《恒》卦。从中可见,知道了易学精神,就不必占卜;如不修身养德,占卜又有何用?
知易不占,善易不卜,荀子说得更直接明白。他说:“善为诗者不说,善为易者不占,善为礼者不相,其心同也。”荀子的意思,大概是詩无达诂,诗意朦胧,自无须细说;礼缘于情,礼以义起,非仅玉帛钟鼓,精通于礼者不必傧相。对于善易之人,他们懂得易的思想真谛,清晰易可解疑释惑。善于易的人可以不用占卜就知道事情如何处理。如此,为什么还要占卜呢?
《周易》本来是作为占筮之书出现的,显示了中国古人重视“机遇”而不信机械因果决定论。著名易学家金景芳先生好像也曾告诫,研易不要逾越“不搞象数”的底线。他的助手吕绍刚先生则说:按象数派的路子研究《周易》,不合《周易》的性质,将使《周易》更加难以理解,迫使广大读者走上占卜迷信的道路。孔子主张“为己之学”,注重修养自身,丰实自己。早年,孔子“常自筮其卦”,后来孔子对《周易》的认识更加深刻,于是专注于“观其德义”。马王堆帛书《要》篇记孔子说:“吾求其德而已,吾与史巫同涂而殊归者也。君子德行焉求福,故祭祀而寡也;仁义焉求吉,故卜筮而希也。祝巫卜筮其后乎!”孔子认为应当用心于以德行求福、以仁义求吉,显示了饱满的人文情怀与理性精神。
《逸周书·命训》说:“福莫大于行义,祸莫大于淫祭。”《礼记·祭义》开头就说:“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孔子也反对频繁的祭祀与占卜,主张“敬鬼神而远之”。孔子说“获罪于天,无所祷也”,自身行为不端,巴结鬼神是没有用的。孔子病重时,子路请求为他祈祷,孔子加以反对,这是孔子对鬼神、祈祷的理性认知。对于鬼神生死之事,子路较为关心。孔子向他讲过“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未知生,焉知死”之类的话。孔子反对“祷”于神明以求病愈,显示了他重天命的同时更重人事,表现了他“尽人事以听天命”的态度。《孔子家语·五仪解》有孔子非常精彩的话,他说:“存亡祸福皆己而已,天灾地妖不能加也”“灾妖不胜善政,寤梦不胜善行”。孔子认为,认识到这一点是很高的境界,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达到天下大治,这只有贤明的君主才能做到。
无论孔子的“不占而已矣”,还是荀子的“善为易者不占”,都强调潜心修炼品德的重要性。认识境界提升了,就能处事中正,善于把握事物的变化及合理状态,不使行为超出合理的区间,从而达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佳境。人能明天理、知天命,怀德怀刑,严格要求,就能循理而动、顺命而为。这样的人怎会做出格的事情。既然如此,也就不用为人占卜或者为自己占卜。
世事都在心中,命运也在心中。真正懂得《易经》的人,就能明白“吉凶在人”的道理,就可以随心演绎六十四卦,清楚吉凶在人的心中而不在易中,这其实就是《易经》的大智慧。吉凶祸福不是一次占筮、一个占卦就能决定的,无论卦上的吉凶,亦或是生活的吉凶,都需要以中正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洁净精微”是易教的功用与追求,也是生活和命运的应对之策。
(编辑/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