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宪民:黄河是我故乡
2018-05-14崔秀娜
『从心灵上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朱宪民在几十年创作生涯中一直秉持的原则。看他的作品,你很少看到冲击力极强的或者反映社会黑暗面的作品,而都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正是从这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中,你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看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是点滴的温暖,滴滴入心。那是一种向上的美好,更是一种富有无限生命力的表达。
年逾古稀,被称为“朱公”,一直活跃在摄影界,非常年轻,也非常有活力。说话带有磁性,永远眼弯里带笑,很谦虚。让他用三个词来形容自己,他选择了“勤奋!善良!感恩!”
在中国摄影界,他是泰斗级人物,如果要找拍摄中国黄河两岸百姓几十年生活变迁的人,只有他,他是第一人。就算是获奖无数,他依然非常谦虚:“我不是什么艺术家,我只是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而已。我赶上这个迅速变迁的时代,我只是有意识地记录下来了。”
黄河是生命之源
朱宪民是第一个将摄影作品带到国家博物馆展出的摄影家。2016年1月1日,他的摄影展《百姓》在国家博物馆展出,66件摄影作品被国家博物馆永久收藏。
1943年,朱宪民出生于山东省范县濮城镇(现河南省范县濮城镇),生下来,接生婆就把他埋在沙土里,那种沙土用锅炒,用筛子箩,是暖和的。在沙土里躺到了一岁,刚会爬,扑到砖头垒的炉子旁,又被烫了腿。用一把热乎乎的黄河沙土敷在伤口上,到现在连疤痕都没有。
朱宪民有兄弟姐妹6人,家里负担很重,所以初中毕业后,16岁的朱宪民就选择去东北谋生。先到抚顺市“光明照相馆”当学徒,后来又考入长春电影制片厂实践摄影专业。从1968年起,朱宪民开始担任《吉林画报》摄影记者,他工作勤奋努力,众多摄影作品获得大奖。但是,那时候的摄影作品大多都是摆拍,那也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之一。
1978年,朱宪民被调至中国摄影家协会,担任摄影部编辑。在一次不经意的翻阅中,他发现一本国外的摄影画册,这本画册让他有醍醐灌顶之感,并开始对自己以往的作品进行反思。国外的摄影作品大多都讲究纪实,不打光,不设计场景,作品都是在瞬间完成的。后来,法国摄影师苏瓦约到中国创作,摄影家协会安排朱宪民陪同,苏瓦约采用的也正是纪实摄影的创作手法。
就从那时候起,朱宪民改变了以往自己的摆拍摄影方式,用纪实手法在新的创作道路上前行,并逐渐形成自己的艺术风格,同时他把目光转向了黄河岸边的故乡。
“我要拍我的老家,我是那个地方出生的。我必须要带着自己的情感去拍。”从小生活在黄河边,所以内心充满了对黄河百姓的感情,朱宪民的镜头开始聚焦于他们。对家乡父老乡亲的深情,成为他摄影道路上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
“一个人一生改不了口味、口音,一个人在青少年时期的情感是永远铭记的,家乡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永远是我的亲人!”这种情怀成就了他。
几十年间,他从黄河源头拍到了黄河入海口,不仅形成了自己的摄影艺术風格,也纪录下了黄河两岸不同历史时期的时代符号。他发现作品越沉淀越有意义,越积累越有意义。当这种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由量变产生了质变,我们由此也看到了黄河两岸几十年的发展变迁史。
在朱宪民的众多作品中,《黄河百姓》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成名作。作品以其鲜活的场景、淳朴的百姓形象、极具民族特色的创作风格打动了世人。作品不仅纪录了不同时期的时代印记,还让我们看到了黄河岸边百姓们的家长里短和他们乡里乡亲的生活情趣。他经常让自己的镜头对准那些生活不如意的人们,但是却表现了一种温暖的情感。“苦中作乐”是他的镜头主题,生活是艰难的,却笑着去面对。
平凡中孕育的伟大
朱宪民的镜头始终对准普通的中国百姓,用镜头记录下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把普通百姓的勤劳、艰辛、付出与收获都予以表达。可以说,镜头就是他的画笔,他将改革开放40年中国百姓变化的宏伟画卷予以细细阐述。
比如,他的代表作《民以食为天》。这张拍摄于1980年的照片,打动过无数人。镜头中爷爷和孙女正在吃饭,爷爷因为吃得慢所以还没吃完,孙女吃完了就眼巴巴地瞅着爷爷,爷爷用的老粗碗正是黄河中原百姓日常中用的。吃饭是我们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当我们的温饱难以得到解决的时候,对于吃饭的印象是深入骨髓的。
衣食住行始终是朱宪民镜头下的主线。他就是拍百姓的生活,那种辛勤的、踏实的生活。没有艺术化表现形式,也没有宏观的场景,有的只是细微处的生活场景。
可以说是他让我们看清什么是中国农民,他们长什么样,穿什么衣服,留什么发型,吃什么,走什么样的步子,使用什么样的劳动工具。
真实地纪录时代的变化
对于朱宪民来说,纪实摄影最大的特点就是真实,就是客观地反映这个时代。“纪实摄影是今天拍明天看,新闻摄影是今天拍今天看。所以说纪实摄影要抓住时代的特点,以及即将消失的东西。50年、100年之后,这些照片就是真实地纪录那个时代的场景。”
“今天是全民摄影读图时代,摄影没有门坎了,拍好照片靠的是脑子和心。今天纪实摄影不单单是纪录,重要的是拍摄出具有社会价值的影像。”对于朱宪民来说,纪实摄影不是简单的纪录,简单地把照片拍下来了。怎么才能够表现社会时代的特点,需要深度思量。要把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对影像结构的处理,变成自己的一种表达。
“从心灵上热爱自己的民族、热爱自己的国家”,是朱宪民在几十年创作生涯中一直秉持的原则。看他的作品,你很少看到冲击力极强的或者反映社会黑暗面的作品,都是普通百姓的生活。但是正是在这些反映普通百姓生活的作品中,你看到了平凡中的伟大,看到了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那是点滴的温暖,滴滴入心。那是一种向上的美好,更是一种富有无限生命力的表达。
改革开放40周年,中国经历了巨大的变革。这个变革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这对于纪实摄影家来说,是幸运和机会,但是怎样和这个时代同步,怎样与国家同呼吸共命运,怎样与广大百姓共同为国家的进步而努力,怎样把在变革时代的百姓生活记录下来,给历史留下重要的影像档案,朱宪民树立了榜样。
今年75岁的朱宪民,几十年如一日创作不辍。当你看到他拍摄的一幅幅黄河百姓的摄影作品,或许才会真正明白“艺术要扎根人民,扎根生活”的全部内涵。
“我会一直拍下去,一直拍下去。给后人留下这个社会真实的变化。”
(编辑/崔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