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茶产业现状及发展策略研究
2018-05-14张焱李学林毛昭庆
张焱 李学林 毛昭庆
摘要根据2000—2016年统计数据,从云南茶叶生产、茶产品种类、对外贸易、比较优势等方面探讨云南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借此分析云南茶产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提出相关对策建议:通过加强云茶营销能力和品牌建设,建立投融资长效机制,加快茶叶精深加工产品的研发与技术推广,提升茶农整体素质,加快标准化茶园建设,促进茶产业融合来促进云南省茶产业发展。
关键词茶产业;现状;比较优势;区位商;策略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25-0200-05
Research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Yunnan Tea Industry
ZHANG Yan1,LI Xuelin2,MAO Zhaoqing2 et al
(1.College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Yun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Kunming,Yunnan 650201;2.Yunna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Kunming,Yunnan 650205)
AbstractSupported by the statistics of 2000-2016,we discusse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Yunnan tea industry development from the aspects of Yunnan tea production, tea product category, foreign trade and comparative advantage, and analyzed the main problems in the development of Yunnan tea industry, finally put forward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Yunnan tea marketing ability and brand, establishing longterm effective mechanism of investment and financing, speeding up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ea deep processing products and technology promotion, improving the whole quality of the tea farmers, accelera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standardized tea garden, promoting the fusion of tea industry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ea industry in Yunnan Province.
Key wordsTea industry;Current situation;Comparative advantage;Location quotient;Strategy
云南是国际公认、享誉全球的世界茶树原产地中心地带,滇藏茶马古道的源头和滇缅通关的重要驿站,其茶树资源,尤其是古茶树资源驰名中外,拥有世界上迄今保存古茶园面积最大、茶树品种最多的古茶区,有着世界上最古老的种茶民族、茶树、茶园和种茶山寨。古往今来,茶叶一直是云南对外贸易的主要商品之一,是山区、半山区人民的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之一和各族人民走向共同致富的重要途径。独特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悠久的用茶历史,为云南发展生产优质茶奠定了良好物质基础。
内外众多学者对茶产业发展进行了研究。Baffes[1]研究认为坦桑尼亚茶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资金投入不足、设备老化、基础设施落后、产量不高。FAO在2006年的研究认为未来茶叶标准化将严重影响全球茶叶市场,亚洲市场缩水,标准化有利于非洲市场扩张,因此,茶商必须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降低成本,扩大出口[2]。熊昌云等[3]对普洱市普洱茶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通过加强行业管理、培育龙头企业、加强产业化组织水平、实施品牌战略等促进普洱茶产业发展。李隆伟等[4]通过对云南茶产业的生产、加工、消费等进行调查发现了一些新的变化特征,即茶叶成为云南“走出去”的重要作物;云南茶叶的市场消费呈现两极分化现象。还有学者重点探讨了茶产业发展与茶文化、旅游业的互动,提出通过挖掘民族茶文化,打造区域特色产业,带动旅游业的发展,并提升经济活力,促进利益相关者增收[5-6]。
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笔者根据2000—2016年相关统计数据,从云南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入手,分析云南茶叶生产、品种、对外贸易和比较优势情况,通过对基本情况的了解和掌握,探讨云南茶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应对策略。
1云南茶叶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2016年云南省茶叶种植面积40.67万hm2,采摘面积达38.33万hm2,比2015年增长4.6百分点。茶叶总产量为37.5万t,比2015年增长4.2百分点,其中,普洱茶、红茶和绿茶3项产量分别为13万、7万和16万t,三者占茶叶总产量的96%,分别比2015年增长4%、12%和2%。茶叶精加工水平进一步提升,成品茶产量和精制率分别达到28万t和75%,较2015年分别提高6.0和1.5百分点。茶产业综合产值超过670亿元,同比增长8%,一、二、三产业产值比为1.0∶2.1∶2.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7]。成品茶的平均单价和茶农人均茶产业收入分别增长3.4%和11.5%,达到90元/kg和2 900元,产业扶貧效果进一步体现。
此外,云南省积极推进高优生态茶园建设,分别建设农业部标准茶园、省级高优茶园示范基地14和33个,创建面积达到1 066.67和2 666.67 hm2;示范带动无公害茶园、有机茶园、改造中低产茶园,以及通过“三品一标”认证茶园的面积分别为35.33万、2.67万、2.33万和30.67万hm2。全省产值过亿的茶企30家,产值过1 000万的茶企170多家。年产量5 000 t以上茶企10家,年产量1 000 t以上的茶企60多家,这些茶企年总产量达到22万t,占全省茶叶总产量的60%[7]。2016年全国茶叶公共品牌评选,普洱茶和滇红茶品牌价值再创新高,分别达到57.09亿和15.91亿元,其中普洱茶被评为“最具品牌传播力品牌”。目前,云南省茶叶企业中,有“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4家,茶叶“中国驰名商标”12件,“省级龙头企业”60多家,茶叶“省著名商标”23件。总的来说,云南省茶叶产业内部结构日趋优化,一、二、三产逐步融合协调发展,产业综合效益稳步提升[8]。
1.1云南茶叶生产分析
1.1.1云南茶产业在全国的地位。
从图1可以看出,近年来,云南茶叶面积增长趋于平缓,由于贵州等地茶叶产业快速发展,自2010年开始,云南茶叶面积占全国总面积比重逐年下降,从最高的17.85%降到2016年最低的13.71%,年均下降0.59%;总产量增长也比较缓慢,基本保持在占全国比重16%左右浮动;由于市场价格的波动变化大,总产值在2012年有明显的下跌,从2013年开始缓慢增加,到2016年基本回归到2012年的水平,此外,云南茶叶总产值占比也从2011年的最高点16.80%直接腰斩,降到近几年的7%~8%;尽管云南茶叶单产水平持续提高,从2013年起云南单产超过全国单产水平,但由于云南茶叶附加值不高,导致其单位面积产值越来越低,从2010—2011年稍高于全国单位面积产值到2012年以后接近甚至不到全国的一半。
1.1.2云南省茶叶生产与其他茶叶主产区的比较。
从图2可知,横向来看,自2010年以来,尽管云南茶叶种植面积呈现出稳步上升的态势,但上升幅度很小,年均上升0.65万hm2,在6个茶叶主产区中上升幅度排列倒数第二,仅高于浙江。贵州近几年发展最快,其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2016年比2010年面积增加26.56万hm2,年均增长4.43万hm2,其发展势头非常强劲。纵向观察,在2010年,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是云南,贵州位列倒数第二;但到2016年,贵州成为6个主产区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而云南下降到第二位。
根据图3,从产量来看,2010—2016年福建的茶叶产量一直位列第一,云南排在第二位;从产量的增加幅度来看,贵州的茶叶产量增幅最大,年均增加3.89万t,其次是云南,年均增幅达到2.80万t。由图2和图3可以发现,尽管云南茶叶面积增幅不大,但其产量增幅较大,这一方面是因为茶树的技术改良,提高了茶叶的采摘率;另一方面是因为采摘面积的增加。
由图4可知,云南茶叶面积在全国茶叶主产区中占比逐年减小,这是由于湖北、四川,尤其是贵州大力发展茶产业,茶叶种植面积发展迅速,虽然云南茶叶面积逐年也有增加,但是趋于饱和,因此面积占比逐年减小。而云南茶叶产量在全国主产区中占比起伏波动不大,在20%~23%徘徊。云南茶叶产值在2012年跌入最低谷,虽然从2012年开始回升,但是随着其他省份茶叶产值的迅速增加,尤其是贵州的后来居上,云南茶叶产值在全国主产区占比不断下降,产量和面积占比在20%左右,而产值占比已经跌到10%左右,可见,云南茶叶的竞争力处于下降趋势。
1.2云南茶产品种类及对外贸易分析
1.2.1云南茶产品种类情况。
由图5可以看出,云南茶产品以绿茶、红茶、乌龙茶和紧压茶为主,其中绿茶成品量最大,且呈现出显著的上升态势;其次是紧压茶,尽管紧压茶成品量小于绿茶,但其上升幅度最大,5年里,年均增长量达209万t;云南红茶和乌龙茶成品产量不大,其中,红茶增势明显,乌龙茶成品量2013年达到最大值,之后有所降低,到2015年开始回升。近年来,云南名优茶增势可喜,2015年比2010年增加7.45万t,年均增长率达到10.14%。
此外,4种茶產品占云南茶叶总量的比重从大到小的排列顺序为绿茶、紧压茶、红茶、乌龙茶。其中,自2010来以来,绿茶占云南茶叶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由2010年的6035%下降至2015年的44.94%;紧压茶和红茶占比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尤其是紧压茶占比增速非常迅猛,已由2010年的23.64%增长到2015年的33.05%。尽管名优茶成品量在增长,但自2011年之后,其占茶叶总量的比重逐年下降(图6)。
从各种茶产品占全国同类产品比重来看(图7),紧压茶占比最高,全国几乎一半的紧压茶产自云南,但2014年出现显著下降,降幅达6.98百分点,2015年略有回升;其次是红茶占比,且多年来比较稳定,基本上维持在25%左右;名优茶占全国名优茶的比例在2011年达到最大值22.19%,之后呈现缓慢下降趋势,到2015年开始略低于2010年的占有率。
1.2.2云南茶产品对外贸易情况。
全国茶叶出口量上下波动范围不大,在30万~33万t波动,出口额则逐年稳步上升,由2010年的7.84亿美元上升到2016年的14.85亿美元。云南茶叶出口量非常少,2016年云南茶叶出口量为0.73万t,只占全国总出口量的2.22%;出口额为0.31亿美元,仅占全国总出口额的2.09%。
1.3云南茶产业的比较优势
该研究运用区位商分析云南茶叶的比较优势。区位商是通过某一产业的地区份额来判断该产业在某一区域是否具有优势的指标,它又被成为区域专门化率或区域规模优势指数。它可用一个地区特定产业产值占该地区总产值份额与全国该产业产值占全国总产值份额的比率来计算,也可以根据产业销售收入、企业数量、就业人数等计算,其表达式如下:
qij=eij/eiEj/E
式中,qij是i地区j部门的区位商;eij是i地区j部门的产值;ei是i地区的总产值;Ej是全国j部门的产值;E是全国的总产值。
从区位商角度,对云南茶叶的优势进行判定,当区位商大于1时,表明该地区该产业具有比较优势,一定程度上显示出该产业较强的竞争力,可以说,区位商越大,该地区该产业的比较优势越明显,竞争能力越强[9]。根据2010—2016年《云南统计年鉴》得到数据,并计算区位商,结果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到,云南茶叶一直保持较为显著的比较优势。在2010和2011年的比较优势最为明显,分别达到8.60和9.24,2012年直接下降至3.97,之后基本维持在3.5~4.0的水平。
2云南茶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云茶品牌群尚未形成,产品整体档次不高
云南省茶叶加工企业众多,企业品牌建设有较大的发展。“大益”“七彩云南”“天士力”“龙润”“勐库”等品牌有一定的品牌影响力,但总体上还不强。由于茶企小散弱局面未根本改变,导致企业集中度低,品牌杂乱,“抱团”意识不强,未形成品牌群,因此茶叶品牌虽多,但缺少驰名中外的知名品牌,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同时,云茶产品的加工水平与国内外的差距还较大,云茶新产品和名优茶产品开发较少,普洱茶的加工方式仍以传统工艺为主,云茶精深加工产品仅占茶产品总量的3%。
2.2茶产业投入不足,科技支撑能力弱,产品开发滞后
首先,茶叶多种植在贫困山区,这些区域的县域经济不发达,且由于产值和产量大的茶企较少,致使整个茶产业链投入乏力,优质茶园建设、中低茶园改造、科技推广、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均受到很大的制约。全省中低产茶园17.87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42.21%;无性系茶园为14.67万hm2,占茶园总面积的37.93%;有机茶园2.81万hm2,仅占茶园总面积的7.26%。且茶地主要分布在山区,通路缺水问题突出,有水灌溉的茶地仅5%,几乎所有茶园都是“靠天吃饭”。其次,在茶叶生产加工销售方面,缺乏资金和政策扶持培育龙头企业开展产品深加工、营销策略、品牌等方面的建设。再次,在科研方面,新产品研发、基础型研究、茶树品种选育等未实现突破性重大成果。近年来虽然茶叶科技成果较多,但实际生产转化率低。云南省大多数茶企底子薄,生产起点低,茶叶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生产的产品还局限于初产品,精深加工少,产品结构单一,新产品开发滞后,产品档次低,工业化水平不高,产品附加值低。此外,尽管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保存取得了重要进展,建立了农业部国家种质勐海大叶茶树圃,但在茶树资源评价、精准鉴定、种质创新方面研究比较滞后,尤其因缺乏长期稳定的科研经费支持,茶树资源与育种的科研力量和平台远远满足不了云茶发展需求。
2.3茶园质量、茶农整体素质偏低,茶园种植管理水平粗放
2014年云南茶园面积位居全国第一,达到近40万hm2,但中低产茶园面积所占比重较大,达33.6%,而优质茶园面积相对较少,且茶园良种化率不高。由于茶叶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茶园弃摘、弃管现象比较严重,同时还存在茶叶与果树、橡胶等其他农作物争地争劳动力的情况。因此,云南茶园的单产水平不高,仅为750 kg/hm2,不到世界水平的一半,也低于福建、浙江等地及全国平均水平。
云南省是一个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大多数茶叶主产区农户属于少数民族群众,他们世居偏僻、落后和较为封闭的山区,普遍存在文化水平低、思想落后、不易接受新技术和新思维、习惯性靠天吃饭、不愿增加投入的特征,因此向他们推广无公害、绿色、有机茶叶生产技术,以及科学施肥、种植管理和农药施用技术较为困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云茶产业标准化、规模化的发展。
2.4茶树生产和茶叶加工的机械化程度低
云南省茶园多在山区、半山区,茶园生产及茶叶加工机械化程度低,劳动力缺乏的问题日趋严重。目前,在茶叶生产中,尤其是茶叶采摘仍以人工采摘为主,机械化程度低;云南有6 000多个茶叶初制所,但其中1/3的初制所设备陈旧,固定资产低于30万元,毛茶的年加工量不到30 t。 初制所“规模小、设备差、实力弱”造成毛茶产品质量不佳,对茶产品的整体效益产生严重影响。
2.5企业市场营销能力较弱,产业带动能力不强
云南省大部分茶叶企业缺乏“走出去”的經营精神,一般来说,茶企没有稳定的营销队伍,普遍缺少专业的营销人才,多数茶企的营销水平较低,营销方式单一,营销手段落后,对新的营销方式,如“互联网+”、期货交易、直供直销等掌握较少,市场开拓的意识和能力还未形成,致使云茶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
云南省龙头企业数量相对较少,产值过亿元的龙头企业仅20家左右,大量的企业市场开拓不够,未能在全国建立直销网络;一些龙头企业由于过多地把资金投入到基地建设中,致使其新产品开发、扩大再生产能力、市场营销网络建设、品牌建设等投入后继乏力,盈利能力不强,产业带动能力也较弱。茶叶专业合作社发展前景堪忧,大量的茶叶专业合作社名存实亡,少量运作较好的,也未形成成熟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产业化经营机制,合作社带动茶农增收动力不足。
2.6管理体制相对落后,产业支撑体系较为薄弱
云茶产业存在“九龙治水”、多头管理的现象,其种植、加工、包装和营销等环节相互脱节,短期行为严重,缺乏长期的管理意识。另外,茶叶管理机构运行机制较不完善,以省茶办为例,只有不足5人的管理队伍,各州市茶办也存在人员编制少、机构职能小、发展资金不足的问题,有些地区的茶办时而独立,时而合并到其他部门,时而由不同部门监管,这些都严重影响了茶叶作为产业应有的专项管理的职能、职权和服务作用的发挥。
尽管出台了一些省级茶叶行业标准,但由于管理部门监管漏洞,以及执行力度不够,茶叶的清洁生产、农药残留、以假乱真、以次充好等问题未得到有效地解决,对云茶整体品牌形象造成严重影响。以景迈山的古树茶为例,景迈山古树茶年产茶约350 t,而市场上销售的数量竟超过1 000 t,造成景迈山等知名茶山和云茶整体品牌形象的下降,以及消费者信任度的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