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脱贫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2018-05-14孙蕾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4期
关键词:乡村振兴现状

孙蕾

摘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为后脱贫时期的山区乡村振兴指明了发展方向。以岳西县为例正视山区乡村发展困境、明确重点并找准突破口,提出了5个方面的路径建议。

关键词 乡村振兴;后脱贫时期;现状;路径

中图分类号 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4-0212-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国情农情的基础上,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大局,对“三农”工作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位于大别山地区的岳西县曾是深度贫困县,2018年8月10日,经正式批准退出贫困县行列,成为全省首批“摘帽”的国家级贫困县,目前正处于后脱贫时期。对于欠发达地区的县域(如岳西县),如何把握发展机遇搭乘乡村振兴战略的快车,巩固脱贫攻坚成果,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道路是一个崭新课题。笔者认为,要明确乡村振兴战略对后脱贫时期山区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找出山区乡村发展的优势与短板,从而提出切实有效的路径建议。

1 乡村振兴战略对后脱贫时期山区乡村发展的重要意义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将农业农村农民的发展摆在优先位置,为后脱贫时期山区乡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奔小康、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政策支持。对于总量小、基础弱、底子薄、人均低的欠发达县域来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如沐春风,意义重大。

1.1 加快推进山区乡村小康步伐、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直面乡村衰落问题,有力地回应了乡村发展困境,有助于推进山区乡村小康。习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小康,就没有全面小康” “没有农村的全面小康和欠发达地区的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全面小康[2]”,全面小康强调的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城市和乡村共同发展的小康。目前,农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必须大力发展农村农业补齐这一短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后脱贫时期的山区乡村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掉队,山区农民共享发展成果。乡村振兴的主要内容是加快农业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全面转型、农村全面发展、农民全面进步。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加快推进山区乡村小康步伐,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要求。十九大报告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2050年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全面现代化是指城市和农村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目前,农业现代化是“四化”同步的短板,农村现代化是全面现代化的短板。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要补齐短板,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旨在加快发展农业农村现代化,跟上国家现代化步伐,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

1.2 加快补齐山区乡村发展短板、激发“三农”发展活力的重要机遇

长期以来形成的城乡二元结构,导致乡村发展远远滞后于城市,城乡贫富差距较大,尤其是边远的山区乡村,大多深度贫困,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虽然有些乡村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但有些乡村脱贫任务艰巨,山区乡村仍然是我国实现现代化的短板。山区乡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能力较东部沿海发达乡村相对薄弱,与城市更是相距甚远,村民的收入水平低下,人口老龄化、空心化等趨势明显。谁来发展农村产业、解决乡村布局混乱问题和留守问题、乡土文化传承与保护等,这些始终困扰着广大农村工作者。乡村振兴战略是“及时雨”,带来了加快补齐山区乡村发展短板、激发“三农”发展活力的重要机遇,将乡村发展提升到与城市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有利于政策供给、资源配置等向乡村倾斜。各地纷纷制定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和实施方案,把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并加大投入力度,补齐乡村发展的短板。“三农”问题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重拾了广大乡村干部群众的发展信心。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 必将使乡村成为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战场之一。在市场机制诱导下, 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将会在乡村集聚[3],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有了人才的集聚, 就会激活乡村内生性发展动力和活力。

1.3 加快解决山区乡村发展瓶颈、满足人民殷切期盼的有效抓手

近年来,在“两山理论”的引领下,“记住乡愁”的呼唤中,山区乡村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等,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各村发展不平衡、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资源有效利用不充分等问题不同程度的存在。而山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在不断提升,这就使得这一主要矛盾在山区乡村更为突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求努力打造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这样才能满足山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殷切期盼。所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山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有效抓手。

2 后脱贫时期山区乡村振兴的现状——以岳西为例

岳西县位于大别山东南部,总地势属中低山区, 为我国山区县代表,总人口40万,其中大部分为农业人口,该县曾是国家级贫困县,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目前正处于后脱贫时期。近年来, 在岳西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建设、精准扶贫等各项工作的推动下,依托自身的生态环境、红色资源等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林、生态旅游、休闲农业、健康养生、红色旅游等,改善了农村环境、增加了农民收入,岳西县成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国家生态县。这些成就大大增强了山区人民的发展信心,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了基础。目前,各乡村的发展现状与乡村振兴描绘的蓝图还相距甚远。笔者认为,全面客观地分析乡村发展现状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和基础,正视山区乡村发展困境、明确重点并找准突破口,是山区乡村实现振兴的关键。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目前岳西乡村振兴现状如下。

2.1 产业发展方面

近年来,全县围绕脱贫攻坚实施了“十大产业”扶贫,各乡村的茶桑、高山蔬菜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各村均形成了村集体经济,如红旗村发展了冬桃园、樱桃园等生态农业项目,叶河村发展了构树等特色产业种植项目。可见岳西的农业产业发展良好,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摆脱贫困。但是自身优厚的生态资源禀赋没有得到充足利用,与发达地区的乡村产业发展以及乡村振兴所要求的“产业兴旺”目标相比,岳西的乡村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短板:一是粮油等传统农业底子薄、基础弱,收益小。岳西山多地少,土壤贫瘠,投入成本大,收益小,受地形条件束缚生产方式以粗放为主,水利等基础设施不足,粮油等农产品除了自给无其他优势。二是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品质不优、品牌不响。农业品牌培育力度不够,知名品牌总量少,销售渠道以线下为主;休闲农业发展迅速但农家乐和民宿品质亟待提升,品牌不响,导致农村大量民房使用率不高;岳西翠兰在省外市场知名度和占有率低。三是村集体经济开局良好,但发展相对单一,一二三产业融合度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低。四是田园综合体、体验农业、定制农业等新业态处于起步阶段,产品档次和附加值有待提高,辐射带动作用不强,部分村缺乏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和项目,乡村经济发展乏力。

2.2 基础设施、公共服务方面

近年来岳西在公路、农村道路、水利、电力、通讯、物流等基础设施方面实施了重大工程建设,2017年完成农村道路畅通工程807 km、治理了10条中小河流、完成高标准农田建设430.73 hm2、通过退宅还耕新增耕地8.13 hm 实施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三大革命”,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大幅度提升,但与城市相比,农村在居住、采暖、教育、医疗、购物、金融服务等方面还存在明显差距。具体表现为:一是农村的学校、教学点办学水平滞后,教学质量不高,尤其是在边远的山区乡村教育资源不足,教师年龄偏大、专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着乡村小学生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二是农村卫生事业投入不足,大多数村级卫生室只有1~3名工作人员,药品不齐全、医疗水平差。三是旅游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严重不足,镇域、乡域内交通不畅,一些乡村道路出现刚修好用不了几年就几乎报废现象,旅游集散中心、大型旅游购物场所未建立起来,旅游公厕、旅游标识不足,智慧旅游体系不完善,制约着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的发展。

2.3 乡村环境方面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推进,村容村貌整治工作的开展,岳西建成了“风景秀丽、设施完善、生活幸福”的新红旗村、宜居宜游的老鸭村、“景点村庄、宜居家庭”的全域美丽土桥村等美丽乡村示范点,村庄面貌有了很大改善,但是大部分乡村环境整治的压力仍然较大。虽进行了“厕所革命”,但是冬季山区天气寒冷水易结冰,人畜粪便无法处理,污染了乡村环境,严重影响了村民的生活质量。农村垃圾服务设施仍不完善,垃圾处理办法陈旧老套,村民环卫意识不强,环境整治资金缺乏,造成部分村庄仍存在“脏、乱、差”现象。

2.4 人才资源方面

岳西县乡村人才资源匮乏,出现人才“瓶颈”。全县拥有各类农村实用人才3 500人,占全县农村人口的1%,其中50岁以上约占70%,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55%,高中及中专文化程度的约占35%,大专以上文化程度的约占10%,这表明农村实用人才严重不足,且人才队伍年龄结构老化、文化水平偏低。同时,农村科技服务与农民需求不匹配,科技创新应用不足,农民技能素质有待提高。少数乡村干部内生动力不强,懒政怠政思维较明显;如高龄基层干部出现 “天花板现象”,不想担当作为;干部的“鸵鸟心态”,使其不敢担当作为;干部的“本领恐慌”,使其不能担当作为。岳西的乡村振兴亟待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人才队伍。

2.5 乡村治理方面

岳西县有60%以上的青壮年外出务工,造成乡村空心化和人口老龄化,这给农村社会治安带来新问题,情感纠纷引发的治安恶性案件时有发生,盗窃、抢劫、诈骗等侵财型案件大幅上升,村民法律意识和法治观念淡薄。目前,乡村治理结构不合理,不利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岳西为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全县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关于“三分之二的干部力量、三分之二的工作时间下沉到村”的部署,促进了脱贫攻坚工作的有效开展,同时也强化了国家权力在乡村层面的力量,乡村治理结构呈现政府主导、乡村自治弱化、其他扶贫力量参与的治理格局,并且整个格局中政府强势、社会弱势[4]。多数乡村的发展、日常事物的处理都是靠驻村扶贫干部与村支两委来主导,村民自治逐渐消解。可见岳西未形成完善的乡村治理体系。

3 后脱贫时期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探索

从上文梳理的现状可以看出,后脱贫时期的乡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实现乡村振兴的压力大、任务重,但只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充分发挥生态优势,大力补短板,乡村必然迎来振兴的美好明天。笔者认为处于后脱贫时期的山区乡村要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具体可从以下路径入手。

3.1 以国家生态县创建为抓手,推进生态+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

国家生态县的创建要求在保护生态环境前提下促进经济增长,山区县域生态资源丰富、自然风光优美,实现乡村振兴要突出生态优势,推进生态+产业,实现产业兴旺的目标。村集体经济是当前农村主要经济所有制形式,壮大村集体经济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关键,因此,要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靠集体的力量、集全民的智慧实现全体村民共进小康社会。充分发挥“生态+”“互联网+”“旅游+”功能,着力发展各村自身基础深厚、优势明显的特色产业,形成一批有竞争力的以生态为主导的相关产业。实施产业兴村、产业提升行动,以岳西县为例,大力培育岳西翠兰、蚕桑等传统产业,着力提高产品质量,突出品牌建设,延伸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积极发展农家乐、民宿经济、乡村旅游业、康养产业、体验农业等多功能的农业新业态,促进农民增收。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以“质量兴农、绿色興农、品牌强农”为宗旨,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促进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减少化肥、农药、薄膜的使用,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满足人们对健康食品的需求,从而提高产品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另外,积极搭建交流平台,增进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之间、致富能手与村民之间的交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致富能手的辐射带动作用。

3.2 以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为契机,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

大多山区乡村环境优越、生态保存发育完好、人文资源丰富,具备发展全域旅游的条件。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可以协同推进,一方面,全域旅游有利于改善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全域旅游首先要大力建设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在整体规划、重点突破、以点带面的全域旅游创建中,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深化“厕所革命”,从根本上实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城乡均等化,而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的提高有利于乡村振兴。因此,山区乡村要以全国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为契机,补齐乡村基础设施短板,加大资金投入,大力完善道路、公共游憩空间、公共游览服务、标志牌、医疗卫生服务、停车场等便民设施建设。另一方面,乡村实现振兴可大力促进全域旅游的发展,增加经济收入。

3.3 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打造绿色美丽的村庄

乡村振兴要打造生态宜居的美丽村庄,必须找到有效的载体,实施实实在在的美丽提升行动。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惠及民生、关系乡村实现小康的系统工程,注重对农村居住条件、生活环境的改造,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载体[5]。山区乡村在依托美丽乡村建设、打造绿色美丽的村庄时,要注意以下方面:一是要重视乡村环卫设施建设,提高村民的环保意识。二是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乡村特色,不要出现“千村一面”。三是要树立典型,打造美丽乡村示范點,通过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推进各乡村整体面貌的改善。四是坚持统筹兼顾原则,在保护古村落的同时吸收现代化的元素,使山区乡村“既看得见山水、又让人记得住乡愁”“既见新房又见新村,还见新貌”。

3.4 以人才队伍建设为支撑,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在人才。山区乡村要把人力资本开发放在首要位置,加强农村人才队伍建设。一是要大力引进人才,制定鼓励人才回乡政策、搭建人才交流平台,鼓励吸引经营、管理、旅游等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培养产业领军人才。二是加强对“三农”人才的培养,培养一批“土专家”“田秀才”、种植养殖能手、农民专业技术骨干、能工巧匠、农民企业家等“新乡贤”,发挥他们的示范、带动作用[6],从而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三是加强基层党建工作,提高乡村党政干部的凝聚力,提振他们干事创业的精气神。四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点就是要调动亿万农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7]。广大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乡村干部要多听民意、多集民智、真心实意帮农民解难题、促发展,引导支持鼓励农民积极参与乡村振兴建设。

3.5 以乡村治理创新为基础,为乡村振兴凝聚合力

面对当前山区乡村治理中政府强势、社会弱势、村民自治逐渐消解的困境,要创新乡村特色治理体系,着力构建政府引导、村民为主、社会多元主体参与的多元化治理体系,实现乡村善治。一是合理定位政府在乡村治理中的职能,变政府主导为政府引导,村民是乡村的主体,政府只是治理中的一元,其职能在于提供公共服务。二是突出村民在乡村治理中的主体地位。大多数村庄都是以同姓宗族聚居为主,可以充分发挥宗族的力量来决定村庄发展事宜、化解村民矛盾、调解纠纷。同时,在乡村自治体系中应“将家庭作为乡村治理的基本单元,发挥家庭在社会治理中的基础性作用[8]”。三是壮大社会多元主体参与乡村治理,变政府单一治理为多元治理,有利于实现公平正义。将返乡青年、致富能手、产业领军人、大学生村官等人才也纳入乡村治理体系中,并引导这些多元主体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其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云霞.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重大意义[J].江南论坛,2017(11):7-8.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549-550.

[3]江维国,李立清.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响应: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治理创新研究[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4):189-195.

[4]吴映雪.乡村振兴战略下贫困乡村治理路径探讨:基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实施下耳村的实地考察[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8,16(3):120-124.

[5]高浩孟.推进乡村振兴的五个维度[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8(4):45.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8-02-05(2).

[7]韩俊:解读乡村振兴战略[J].吉林农业,2018(2):10-11.

[8]徐勇.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创新[J].中国农村经济,2016(10):23-26.

猜你喜欢

乡村振兴现状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