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LC法同时测定云南小粒咖啡中4种成分的含量
2018-05-14邱碧丽代丽玲刘超张绍龙杨艳
邱碧丽 代丽玲 刘超 张绍龙 杨艳
摘要 [目的]建立云南小粒咖啡中绿原酸、葫芦巴碱、咖啡酸、D-(-)-奎宁酸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采用Venusil ASB C18为色谱柱,甲醇-0.1%磷酸水为流动相,等度洗脱,流速0.9 mL/min,柱温35 ℃,检测波长:绿原酸和咖啡酸330 nm,葫芦巴碱和D-(-)-奎宁酸210 nm。[结果]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分别在14.6~146.0 μg/mL(r=1.000 0)、10.2~102.0 μg/mL(r=1.000 0)、11.6~116.0 μg/mL(r=0.999 8)、0.499 5~4.995 0 μg/mL(r=0.999 8)的浓度范围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加标回收率为93.28%~97.46%。[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云南小粒咖啡中绿原酸、葫芦巴碱、咖啡酸和D-(-)-奎宁酸含量的测定。
关键词 云南小粒咖啡;绿原酸;葫芦巴碱;咖啡酸;D-(-)-奎宁酸;HPLC
中图分类号 TS273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34-0173-03
小粒咖啡亦称为阿拉比卡种(Arabica),茜草科(Rubiaceae)咖啡属大灌木或小乔的种子,是最传统的阿拉伯咖啡品种[1-2]。云南种植的咖啡主要为小粒种咖啡,占全国咖啡豆产量的98.80%[3]。咖啡中的绿原酸具有清除自由基、抗氧化[4]、抗癌[5-6]、抗菌及抗病毒[7-8]等功效;葫芦巴碱具有降血糖、抗肿瘤等作用[9-10];咖啡酸也具有抗菌、抗病毒、中枢兴奋等生物活性[11]。有关咖啡中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含量的测定方法研究鲜见报道。笔者建立了HPLC法同时测定云南小粒咖啡中绿原酸、葫芦巴碱、咖啡酸和D-(-)-奎宁酸含量的方法,以期为云南小粒咖啡质量标准的研究、咖啡豆的综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样品。咖啡生豆分别采自保山市、普洱市、临沧市3个市的咖啡种植基地,品种均为卡蒂姆。焙炒咖啡豆:取搜集到的咖啡生豆的50%,进行烘焙;烘焙条件:中焙,烘焙时间10 min,温度200 ℃,色度值58。
1.1.2 仪器。U3000高效液相色谱仪(配置DAD检测器,美国戴安公司);MS205DU电子分析天平(瑞士METTLERROLEDD公司);EXceed-AC-24超纯水机(成都康宁实验专用纯水设备);GT SONIC-P3超声波清洗仪(固特超声股份有限公司)。
1.1.3 试剂。甲醇(色谱级,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磷酸(美国TEDIA)。标准品:绿原酸(德国 Dr.Ehrenstorfer GmbH);葫芦巴碱、咖啡酸、D-(-)-奎宁酸,均购自坛墨质检。
1.2 方法
1.2.1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取葫芦巴碱、绿原酸、D-(-)-奎宁酸、咖啡酸适量,精密称定,置25 mL容量瓶中,加0.1%的磷酸溶解并定容至刻度,摇匀,即得混合对照品溶液(每1 mL含葫芦巴碱102 μg、绿原酸146 μg、咖啡酸4.995 μg、D-(-)-奎宁酸116 μg)。
1.2.2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咖啡豆研磨成粉末(过0.45 mm筛),准确称取咖啡生豆粉末0.5 g(焙炒咖啡粉1.0 g),置于50 mL容量瓶中,加入50%的甲醇约25 mL,超声提取20 min,将上清液滤入50 mL容量瓶中,滤渣再加入20 mL 50%甲醇,超声提取15 min,合并2次提取液,用50%甲醇定容至50 mL,摇匀,过0.45 μm滤膜,待测。
1.2.3 色谱条件。Venusil ASB C18柱(粒径5 μm,柱长250 mm×4.5 mm);流动相为甲醇+0.1%磷酸=22+78,流速 0.9 mL/min,等度洗脱;检测波长:绿原酸和咖啡酸330 nm,葫芦巴碱和D-(-)-奎宁酸210 nm;柱温35 ℃;进样量10 μL。
1.2.4 方法学考察。
1.2.4.1 线性关系的考察。精密吸取“1.2.1”项下的混合对照品溶液2、4、6、8、10 μL,注入色谱仪,以进样量浓度为自变量(X)、色谱峰面积为因变量(Y),绘制标准曲线,建立回归方程。
1.2.4.2 精密度试验。精密吸取混合标准品溶液10 μL,按“1.2.3”色谱条件,连续进样6针,以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的峰面积作为考察指标,计算RSD值。
1.2.4.3 重复性试验。分别称取同一咖啡生豆供试品6份、焙炒咖啡豆供试品6份,按“1.2.2”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按“1.2.3”色谱条件进样,计算6份供试品中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的含量及RSD值。
1.2.4.4 穩定性试验。分别称取同一咖啡生豆供试品溶液1份、焙炒咖啡豆供试品溶液1份,按“1.2.3”色谱条件,分别于0、2、4、8、12、16、24 h进样,以绿原酸、葫芦巴碱、咖啡酸、D-(-)-奎宁酸的峰面积作为考察指标,计算RSD值。
1.2.4.5 加样回收试验。称取同一咖啡生豆和焙炒豆样品各3份,咖啡生豆粉每份约0.25 g,焙炒咖啡粉每份约0.5 g,分别加入适量的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混合标准溶液,按“1.2.2”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测定供试品中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的含量,并计算回收率及RSD值。
1.2.4.6 含量测定。取不同产地的咖啡生豆和焙炒豆,按“1.2.2”方法制成供试品溶液,按照“1.2.3”色谱条件测定咖啡中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的含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方法学考察
2.1.1 线性关系的考察。以对照品溶液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得出回归方程。结果显示(表1),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和咖啡酸分别在14.6~146.0 μg/mL(r=1.000 0)、10.2~102.0 μg/mL(r=1.000 0)、11.6~116.0 μg/mL(r=0.999 8)、0.499 5~4.995 0 μg/mL(r=0.999 8)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2.1.2 精密度试验。通过对混合标准品溶液重复进样6针,计算RSD值,结果见表2。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峰面积的RSD值分别为0.32%、0.25%、0.56%、0.71%,表明在此试验条件下仪器精密度良好。
2.1.3 重复性试验。通过对咖啡生豆及焙炒咖啡豆供试品各6份测定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的含量,发现RSD值均小于1.0%,表明该方法重复性良好。
2.1.4 稳定性试验。由表2可见,各成分RSD值均小于2%,表明咖啡溶液中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的含量在24 h内稳定。
2.1.5 加样回收试验。由表3可知,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的回收率分别为97.12%、97.46%、95.25%、93.28 %,RSD值分别为1.77%、0.80%、2.23%、2.42%。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咖啡中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的含量测定。
2.2 含量测定 由表4可知,绿原酸含量咖啡生豆中为30.54~38.15 mg/g,咖啡焙炒豆中为8.26~9.15 mg/g。在咖啡焙炒豆中葫芦巴碱含量较咖啡生豆略有下降,下降幅度为0.43~1.15 mg/g。咖啡豆中D-(-)-奎宁酸和咖啡酸含量在经过烘焙后也呈下降趋势,其中生豆中D-(-)-奎宁酸含量为7.00~8.03 mg/g,咖啡酸含量为0.031~0.035 mg/g;焙炒豆中D-(-)-奎宁酸含量为2.27~4.79 mg/g,咖啡酸含量为0.011~0.012 mg/g。3个咖啡产区之间咖啡豆中咖啡酸含量差异不大;保山市较临沧市及普洱市在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含量均偏高,临沧市、普洱市之间差异不大。
3 结论与讨论
该试验建立了云南小粒咖啡中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和咖啡酸的高效液相色谱定量分析方法,该方法较回流提取法简便、快速、高效,回收率高,各成分分离度良好,能较好地对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咖啡酸进行定性及定量分析。系统适应性结果表明,该方法准确、可靠,可以用于咖啡中此类成分的分析。
绿原酸是咖啡生豆的主要成分,咖啡生豆经烘焙后,绿原酸含量明显降低。这是由于绿原酸是由奎宁酸和肉桂酸(或咖啡酸、阿魏酸、香豆酸)形成的内酯,其性质不稳定,在整个烘焙加热过程中,绿原酸酯键断裂,生成一系列非挥发性的内酯和挥发性的酚类(如儿茶酚,愈创木酚等)[12],使得绿原酸含量急剧下降。
3个咖啡产区之间咖啡豆中咖啡酸含量差异不大;保山市较临沧市及普洱市在绿原酸、葫芦巴碱、D-(-)-奎宁酸含量均偏高,临沧市、普洱市之间差异不大,说明不同产地的小粒咖啡因生长的海拔、气候、土壤等不同,咖啡中化学成分含量存在差异。在进行不同地区的咖啡品质评价时,增加绿原酸、葫芦巴碱、咖啡酸、D-(-)-奎宁酸等指标的评价,能更加客观、科学、全面地分析咖啡豆的质量品质。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中国植物志编辑委员会.中国植物志:第七十一卷第二分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23.
[2]华南植物园.世界三大植物饮料——小果咖啡[EB/OL].(2015-12-29)[2018-06-20].http://www.cas.cn/kx/kpwz/201512/t20151229_4505302.shtml.
[3]黄家雄.咖啡产业发展报告(2017年)[EB/OL].(2017-12-20)[2018-06-20].http://www.ynagri.gov.cn/news 14248/20171220/6977486.shtml.
[4]张鞍灵,马琼,高锦,等.绿原酸及其类似物与生物活性[J].中草药,2001,32(2):173-176.
[5]SHIMIZU M,YOSHIMI N,YAMADA Y,et al.Suppressive effects of chlorogenic acid on NmethylNnitrosoureainduced glandular stomach carcinogenesis in male F344 rats[J].The journal of toxicological science,1999,24(5):433-439.
[6]MATSUNAGA K,KATAYAMA M,SAKATA K,et al.Inhibitory efects of chlorogenic acid on azoxymethane-induced colon carcinogenesis in male F344 rats[J].Asian Pac J Cancer Prev,2002,3(2): 163-166.
[7]TSOU M F,HUNG C F,LU H F,et al.Effects of caffeic acid,chlorogenic acid and ferulic acid on growth and arylamine N-acetyltransferase activity in Shigella sonnei(group D)[J].Microbios,2000,101(398):37-46.
[8]DOGASAKI C,SHINDO T,FURUHATA K,et al.Identification of chemical structure of antibacterial components against Legionella pneumophila in a coffee beverage[J].Yahugaku zasshi,2002,122(7):487-494.
[9]陳世丰,袁磊.咖啡及其成分胡芦巴碱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抗糖尿病作用[J].中国医学创新,2015,12(17):1-3.
[10]姜华,尹湉,赵余庆.胡芦巴碱的生物分布与药理作用[J].中草药,2008,39(4):2-4.
[11]JIANG R W,LAU K M,HON P M,et al.Chemistry and biological activi-ties of caffeic acid derivatives from Salvia miltiorrhiza[J].Current medicinal chemistry,2005,12(2):237-246.
[12]RANKEN M D,KILL R C,BAKER C G.食品工业手册[M].张慜,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7: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