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研究
2018-05-14欧阳吟崔春龙
欧阳吟 崔春龙
摘要 通过对帕米尔高原深处的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的空间特征、空间要素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就如何保护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的文化遗产进行了探讨,提出信仰式保护、有机更新与渐进式保护以及互动式保护模式。
关键词 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中图分类号 TU9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21-0213-03
Abstrac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spatial elements and the status quo of the 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Kirgiz traditional settlement in the Pamirs, we discussed how to prote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Kirgiz traditional settlement,update and progressive protection, and interactive protection mode.
Key words Kirgiz nationality;Traditional settlement;Cultural heritage;Protection model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有着2 000多年深厚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跨国的古老民族,大多数分布在吉尔吉斯斯坦境内,我国的柯尔克孜族大多数分布在新疆西南地区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的阿克陶县、阿合奇县以及乌恰县内[1]。目前国内外对该民族文化主要是从历史、文学、艺术、宗教、语言等角度去研究,宏观研究取得显著的成果[2]。如万雪玉[3] 对柯尔克孜族毡房文化进行了深刻的解析,张玉祥[4]分析了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档案式保护的优越性,提出了档案式保护研究的对策。在文化遗产的研究和保护方面的研究较多,但是柯尔克孜族是一个长期生活在新疆边境的民族,宗教文化的复杂性和多元性使得该民族的传统聚落不仅就是物质文化遗产,并且承载着优秀的、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关于该民族传统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的研究非常少,因为传统聚落的保护模式需适应本民族文化内涵和地理环境格局。笔者以新疆帕米尔高原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为例进行研究,对该民族传统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1 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
1.1 聚落空间特征
1.1.1 背山望水的聚落格局。
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在布局时充分考虑了与周边环境的关系,村落选在区域内地势较高的位置,虽然四面环山,但周边可以望得见山、看得见水。传统聚落大多选在河流的两侧,将村落分为若干个小的组团。这样的布局不仅是出于军事防御考虑,同时也在适应帕米尔高原地形地势合理的布局。
1.1.2 因地制宜的村落布局。柯尔克孜族传统的聚落形态随着河流的走向而发展,村内的道路随着地形蜿蜒起伏,与河流紧密相连,建筑随着地势错落有致,整体形态自然有序。
1.1.3 错落有致的院落布局。
柯尔克孜族传统的院落建筑布局有着自身的规律。院落内结构丰富、变化多样,有入口区、屋前区,种植区、主体用房区、辅助用房区等,主体建筑是3~4间石木屋,主要功能为居住、餐饮和储藏物品。牲畜用房布置在主体用房一侧,用来饲养牦牛、马、羊等牲畜。种植区是村民们为了满足遮阴效果和生活需要,在院落里种一些杏树、杨树等植物。传统聚落中,每家的院落与邻居家院落相距较远,形成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单元。院落依地形而建,东、南、东南等各种朝向都有,不是整齐划一、成排成行,而是错落有致、疏密有间。
1.1.4 自由灵活的街巷格局。
传统聚落整体呈带状分布,结合地势和河道的变化形成独特的自由状的街巷组织。街巷组织层次分明,形成“主街-巷道”的二级体系,构成了村庄整体的街巷格局,街巷走向和肌理完全保留了原有的尺度,多为3~4 m,尺度宜人,识别度高。
1.2 聚落空间要素
1.2.1 石头房。
柯尔克孜族传统建筑的最大特点为石头搭建,由于地理环境特殊,山多为石头山,聚落的建筑材料为就地取材。石头房主要用于居住,面积不大,土炕、土炉子、传统手工壁挂等齐全,虽然简单,但古朴实用,保持了原始的生活方式。
1.2.2 古树。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热爱自然、尊重自然的民族,在村落的水渠边、道路边、房屋边都会种上杨树、杏树等适应当地气候的树木,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具有生态效益。如:柯尔克孜族传统村落艾杰克村有2棵上百年的古树——一棵松树和一棵柏树从树根相互缠绕到树干,缠缠绵绵、不离不弃,被当地村民称为“夫妻树”。古树见证着村落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1.2.3 馕坑。
馕作为柯尔克孜族山区牧民的主要饮食,馕坑在村落随处可见。馕坑是用泥土做成,而烧制馕坑是用牦牛或马的粪便,烧出的馕具有天然的味道,极具有特色。
3 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
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3类,分别为民间文学——帕米尔柯尔克孜族约隆歌;传统技艺——柯尔克孜族白毡帽制作技艺;民族特色——艾列切克(头饰)、美食等[5]。
3.1 约隆歌
约隆歌在帕米尔高原柯尔克孜族民间文学体裁中具有独特的地位,2008年被選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约隆歌在柯尔克孜族中是以婚礼歌的形式保留下来,种类丰富,有“托依巴什塔尔约”(婚礼揭幕式)、“哈依木约隆”(对唱约隆)等,根据内容,还有男士约隆和女士约隆。凡有人结婚,在婚礼上都会唱起约隆歌,约隆歌音乐性很强,像激流般跌宕起伏,场面壮观、热烈、欢快[6]。
3.2 白毡帽
柯尔克孜族白毡帽制作技艺被评为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柯尔克孜族的白毡帽是柯尔克孜族的象征。柯尔克孜男子从十几岁到几十岁都会佩戴白毡帽,在他们信仰里,白色就是蓝天与白云,象征着纯洁的心灵与宽广的胸怀。克孜勒陶乡是白毡帽的制作基地,村里大多数女人都会制作白毡帽,白毡帽的材料是自己家的羊毛,帽里的下沿用黑线或黑布缝制,向上翻卷,成圆形。制作的毡帽会送给自己的儿子和丈夫,一方面是表达自己对亲人的疼爱,另一方面是显示自己家男人的尊贵。白毡帽的制作技艺现在已经比较成熟,但只有大多数当地的女性制作,现在的年轻人都已融入了现代化的生活,很少有女孩子学做白毡帽了。
3.3 艾列切克
艾列切克其实为已婚妇女用白色纱布或白绫在头上的一种包巾。其样式分为小型艾列切克、鹅头式艾列切克、扎花式艾列切克、冠形艾列切克等,形状多为圆形和平顶式,但是鹅头式艾列切克和冠形艾列切克的前沿多为鹅头和冠形。柯伊姆艾列切克则是由一种白色丝绸或棉布制成,戴上之后除面颊、眼睛、鼻子、嘴巴以外,还盖上上肩和整个头部。柯尔克孜族女性大多数佩戴的为冠形艾列切克,这种配饰被称为“女性的花冠”[7]。
3.4 柯尔克孜族美食
3.4.1 肖奴帕。
肖奴帕即为大块的羊肉和牛肉,吃的时候多用手抓,所以也叫手抓肉,是柯尔克孜人招待重要客人的食物。其做法是把牛肉或羊肉切成大块,和羊头、羊蹄,牛头、牛蹄等煮在一起,待客时按客人等级而分肉(根据少数民族的喜好,招待客人一般为羊肉)。
3.4.2 干酸奶。
干酸奶的做法是将酸奶去水揉成团,放在凉席上晒制而成,颜色为乳白色,像豆腐,制作成的干酸奶放在细白布口袋内。干酸奶大量制作的时间一般是牧民将要从一个草场转场到另一个草场前,因为转场路途远,外出时挂到马背上,携带方便,解决饥饿的问题。
3.4.3 酥油。
酥油是从羊奶或牛奶奶皮子中提炼而成的一种脂肪,颜色呈鲜黄色,口味非常好,可以泡水喝也可以直接吃,纯度要比奶皮子纯,柯尔克孜族人民还经常利用酥油加工其他食品,一料多用,种类丰富,味道不一。酥油储存的时间长,易于携帶。
3.4.4 居布尕。
居布尕也叫酥油糖饼。其做法是先将面粉和成团,擀成薄饼,放在锅里烙熟,趁热抹上酥油,撒上白糖,然后再叠成三角即可。这种饼子香甜酥脆,深受人们的喜爱。
4 传统聚落文化遗产面临的困境
柯尔克孜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具有千百年的优秀文化,是因为在帕米尔高原,有丰富的宗教文化、丝路文化、游牧文化等,历史文化不仅仅体现在城市中,还应该有更多的传统聚落、传统建筑作为载体。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加快,大量的传统村落重新被规划设计,尤其是2013年新疆的村庄规划达到顶峰,村落数量多,任务量大,一些不负责任的建筑设计人员不对现场进行调研,不深入了解村落的现状,根据经验进行规划,造成了一些村落的传统特色被破坏。对现场进行调研的规划设计人员,也只是对现场进行拍照和简单的询问,做规划时,追求现代建筑的形式与美,很少考虑它与环境的关系、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很多设计没有民族文化的内涵,没有建筑的创作意境,以至于传统聚落的文化及特色慢慢消退。
对于传统聚落的文化遗产,若社会长时期不加以重视,将慢慢消亡,那么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将失去赖以生存的环境和优秀的文化背景。
5 传统聚落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传统聚落的保护方法有很多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关于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尤其是帕米尔高原深处的传统聚落的文化遗产的研究寥寥无几。由于缺少研究成果,对地理位置特殊、环境恶劣的传统聚落的文化遗产的开发与展示会受到很大的限制,对于旅游开发而言,大量的投入暂且不说,反而使传统聚落变得更加商业化,当地的环境格局和民族的生活方式被破坏,虔诚的信仰会受到影响,所以在这种特殊的情况下,需要更好地保护和传承传统聚落文化遗产。
5.1 信仰式保护
柯尔克孜族以信仰伊斯兰教为主,长期以来,他们为了保护自己的家园和环境做了很多的努力,在恶劣的山谷中,大规模养殖牲畜,大面积种植树木,大范围种植牧草,尽最大努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信仰充斥着内心,滋润着心灵,净化着精神。所以,应该有信心和理由相信柯尔克孜族人民在意识到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价值后,会将这些文化遗产融入到他们的生活当中。适当地激发当地村民对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意识,使他们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就是保护自己千百年来精心营造的家园,保护自己的内心世界,保护自己的信仰,保护自己的文化不破坏。这样就会形成全民皆保的行为,促使保护文化遗产成为人们心中的信仰,这就如同白色在柯尔克孜族传统文化中已经超出了单纯的颜色范畴,而被赋予了深刻的信仰层面与哲学层面的含义[8]。
5.2 有机更新与渐进式保护
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需要选取适当的规模和尺度从局部到整体渐进式保护,积极地推进保护措施的落实,妥善处理现状与未来发展的矛盾,使传统聚落的保护和建设能够协调统一。
5.3 互动式保护
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的保护为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载体,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又丰富了传统聚落的文化内涵,二者共同促进和发展。保护传统聚落的文化遗产不仅需要当地村民的保护,还需要各个民族的团结保护。文化遗产不是属于一个民族特有的,它更属于全人类的,所以全民需要增强保护意识,传承优秀文化,这对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扬具有重要意义和作用。
6 结论
(1)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保留着大量完整历史建筑,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柯尔克孜族千百年的游牧活动,保留了大量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研究柯尔克孜族的历史、文学、艺术、建筑等具有重要的价值,而这些非物质遗产也使得该民族的传统聚落更加有特色。
(3)对于特殊地理位置和具有复杂文化的柯尔克孜族传统聚落的保护模式,应要适应当地的环境,不能将现研究的传统聚落的保护模式照搬照抄,每个民族、每个具有文化历史的聚落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保护方案。
参考文献
[1]《柯尔克孜族简史》编写组.柯尔克孜族简史[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1-110.
[2] 孔杜孜·沙卡尔.散杂居柯尔克孜族文化变迁研究:科克亚尔柯尔克孜民族乡的民族志[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13:2.
[3] 万雪玉.柯尔克孜族毡房文化解析[J].新疆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41(2):90-95.
[4] 张玉祥.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式保护研究[J].档案,2014(5):29-32.
[5] 李玲玲.新疆柯尔克孜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述评[J].伊犁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2(2):41-46.
[6] 曼拜特·吐尔地,巴赫特·阿曼别克.帕米尔柯尔克孜族民歌——约隆歌[J].民族文学研究,2009(1):169-172.
[7] 万雪玉.女性与柯尔克孜族文化[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2,33(2):40-43.
[8] 阿地里·居玛吐尔地,曼拜特·吐尔地,古丽巴哈尔·胡吉西.柯尔克孜族民间信仰与社会[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