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2018-05-14刘璐彭妍周丽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回归模型农地流转农民收入

刘璐 彭妍 周丽

摘要基于2005—2014年全国农地流转总面积的变化趋势,选取全国30个省份2005年和2013年的數据,建立农民收入与农地流转之间的回归模型,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研究发现:无论在农地流转发展初期,还是加速发展时期,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都有积极的影响。此外,随着农民收入组成成分所占比重的变化,不同时期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有差异,最后提出针对性建议。

关键词农地流转;农民收入;回归模型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8-0223-04

Effect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on Farmers Income

LIU Lu1,PENG Yan1,ZHOU Li2

(1.College of Science,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2.College of Eastern Technology,Hunan Agricultur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128)

AbstractBased on the variation tendency about the total area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in China from 2005 to 2014,the regression model of farmers income and rural land circulation was established to analyze the poverty reduction effect by the data of 2005 and 2013 among 30 provinces in China,in order to analyze the effect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on farmers income. The findings are as follows: No matter in the initial period of rural land circulation or in the period of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rural land circulation has a positive impact on farmers income. In addition, with the change in the proportion of farmer income component, there are different effects in farmers income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Finally, the study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Key wordsRural land circulation;Farmers income;Regression model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SCX1728);2016年湖南农业大学东方科技学院青年基金项目(16QNZ05)。

作者简介刘璐(1998—),女,湖南岳阳人,从事统计学研究。*通讯作者,讲师,硕士,从事统计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7-11-17

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扶贫脱贫是关键。减贫一直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关键问题,要解决这一问题,增加农村收入是重要的途径之一。由已有数据可知,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由2005年的12 306 元增加到 2013 年的18 690 元,农民收入不平等程度正在加剧。在农户的经济资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生产要素是土地,农户为了提高收入将土地进行重新配置,逐渐形成了较为合理的农地流转模式。农地流转是土地得到有效利用的重要途径之一,研究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对完善农地流转机制和推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的意义。

根据我国现有文献分析:张婷[1]认为随着农地流转政策逐步完善、农户参与意识的提高,我国农地流转规模逐渐扩大,流转率提高,带动了农业生产率,使土地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因此农地流转对参与农户收入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欣等[2]认为农地流转有效地增加了参与流转农户的家庭人均收入,且转出户家庭人均收入的增长幅度大于转入户家庭,其中转出户的收入增长与家庭剩余劳动力放弃土地耕作后获得非农收入有关,计算流转前后的基尼系数发现农地流转缩小了收入差距的不平等;李中[3]认为参与农地流转的农户与未参与的农户相比,人均纯收入、非农业收入和农村土地出租人均纯收入都显著增加,与农地流转呈正相关,基于数据分析,农地流转后非农业收入和农村土地出租对参与流转农户收入的贡献率达76%。此外,崔会[4]从垄断竞争市场理论以及成本收益角度分析得出:某些贫困农户参与农地流转带来的成本与其带来的收益相同,由于流转后剩余劳动力工作能力的局限性,聘用率较低,农业外收入较少,因此参与农地流转对收入增长没有显著影响;朱建军等[5]基于我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通过采用收入模拟法建立反事实分析框架,对比流转前后的基尼系数发现农地流转在促进农户收入增加的同时可能牺牲了少部分农户的利益,使得“耕者无其田”,从而加剧了农户收入的不平等;韩菡等[6]基于浙江省和安徽省调查数据,认为农户参与农地流转的面积与农户自身资源禀赋有关,家庭经济较好的农户转入面积较多,家庭经济较差的农户转入面积相对较少;而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与地区经济发展有关,经济发达地区农地流转扩大了当地农户的收入差距,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则缩小了当地农户的收入差距。由此可见农地流转对收入的影响不能一概而论,需进一步研究。笔者基于2005—2014年全国农地流转总面积的变化趋势,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1农地流转趋势

农地流转的形式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农户自发性的分散流转、集体或政府推动的集中流转和合作社型的中介流轉。无论是以上哪种流转模式,农地流转实际上是推行制度改进,促进农业发展的政策。农地流转前后土地的种植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农户种植具有完全自主性,有关文献分析流转前的农地资源主要用于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而流转后种植类型呈现多样化趋势,果树、其他林木的种植率明显增高,而粮食作物的种植有下降趋势,呈“去粮化”[7]。随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等多种形式规模化经营的出现,流转后农户的种植结构呈多元化发展。自2002年国家颁布《土地承包法》后,农村土地流转这一政策开始推行实施。其可以通过转包、转让、入股、合作、租赁、互换等方式出让经营权,鼓励农民将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合作社等机构流转[8]。初期由于新政策的不确定性以及经营土地的收入低下,大部分农民外出打工后宁愿土地撂荒或交给亲友代管,也不愿意参与土地流转。截至2002年统计数据可知,大部分省份流转率为3%~4%,流转率最高的浙江省也仅为12.4%,许多省的流转率不到3%。我国是农业大国,随着农业产业的发展,政府大力推行农地经营权转让政策,鼓励适当规模化经营,以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土地细碎化、资源浪费等现象。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报告明确指出以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全农地流转市场,使农地流转的发展逐渐达到加速发展的新阶段。随着农地流转政策的推行,我国流转面积在2005—2013年大幅度提升,从2005年353.51万hm2上升到2013年2 274.47万hm2。至2013年底,农地流转率(农地流转面积数占家庭承包经营面积数)为25.7%,比2012年底增长4.5百分点;参与流转的农户达5 822万户,占农户总数的25.3%,比2013年上升2.4百分点。在此背景条件下,该研究选取2005—2014年的全国农地流转面积做散点图,分析近10年来全国农地流转的特点(图1)。

由图1可知,2005年以来,全国农地流转总面积总体上呈上升趋势,其中2007年和2008年期间转折最为明显。2005—2007年农地流转面积相差不大,都为333.50万hm2左右;2007年以后,农地流转面积急剧上升,相比较之前翻了一倍,达667.00万hm2。

2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2.1理论分析

农地流转可以看成土地这种特殊商品及其相关权利在土地市场流通,在流通的过程中给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称为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积极效应[9]。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积极影响可以通过贫困发生率的降低与家庭收入的增加来体现。通过查找文献可知,农户的家庭收入受技术、规模、结构等方面因素的影响[5]。基于上述分析,2007年为农地流转发展的转折点,2007年之前农村土地流转速度较慢,2007年之后农村土地流转速度呈直线增长。选取2007年前后的年份(2005年和2013年),从技术、规模、结构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多元回归线性模型,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户家庭收入影响,进而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农户经营规模的扩大,对技术产生了新的要求。新生产技术的引进,节约了人力、物力,使农业生产效率得到显著提高,改善了农民的生活水平;随着规模的扩大,农业的生产投入不断增加,导致农业生产条件(电力消耗量、化肥投入量、劳动力投入量等)以及产业结构改变;农业生产结构的变化丰富了农产品种类,第一产业产品种类的丰富给第二产业带来了丰富的原料,同时围绕第一产业形成的服务业得到发展,更多的劳动力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增加经济收益。笔者选取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从业人员)[9]、电力消耗量、机械化水平等指标分析技术对农户居民收入的影响;选取农地流转面积、化肥消耗量等指标分析规模对农户居民收入的影响;选取粮食作物面积、农业总产值等指标分析结构对农户居民收入的影响[10]。

2.2模型构建

为了能够清楚地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影响,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研究农地流转与农民经济收入之间的关系,以评价农地流转对收入的影响程度。基于上述农地流转分析,选取我国30个省份(西藏有关数据缺失,则舍去)2005年和2013年的数据,以农民人均纯收入为因变量,农业机械总动力、劳动生产率、电力消耗量、化肥消耗量、土地流转面积、粮食作物面积、农业总产值等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具体思路如下:首先采用2005年的数据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计算出农地流转面积的系数,即2005年农地流转对收入的影响;再选取2013年的数据建立因变量与自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计算出农地流转面积的系数,即2013年农地流转对收入的影响;判断农地流转面积系数的正负,若系数为正,则说明随着农地流转面积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也增加,从而体现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具有积极作用;若系数为负,则说明随着农地流转面积的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会减少,即农地流转不会给农村居民的收入带来积极的影响。最后将2005年系数与2013年系数进行对比,结合背景及国家相关政策,进行分析。

模型设定如下:

Y=β0+β1X1+β2X2+β3X3+…+β7X7+μ(1)

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即农民收入;X为解释变量;β0为常数项;μ为随机扰动项;βi(i=1,2,3,…,7)为解释变量的估计系数。选取变量及其具体含义见表1。

3实证分析结果

分别基于2005年和2013年的数据样本,采用SPSS软件对模型(1)进行系数估计,分析2005年及2013年农地流转面积的系数。模型(1)的具体估计结果见表2、3。

由回归分析可知,2005年农地流转面积的系数为0.001 000,2013年农地流转面积的系数为0.000 192。2005年和2013年的系数都为正数,说明不管是农地流转发展初期,还是农地流转加速发展时期,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具有积极的影响,可以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就回归系数来看,2005年农地流转面积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加0.001个单位;2013年农地流转面积每增加1个单位,农村居民收入平均增加0.000 192个单位;结合我国推行农地流转的政策分析,2002年我国农地流转的政策正式出台,2005年全国还处于农地流转这一新政策的试行期,农业资本禀赋处于低水平,农地流转的相关政策和措施还不完善。新政策的不完善性以及宣传力度不够,导致农民对农地流转政策了解程度较低,参与农地流转的积极性较弱。农民土地较为分散,技术不健全,农业专业化受到限制,减贫效应较弱,因此2005年农地流转面积系数较小,仅仅只有0.001。随着经济的发展,2013年农民收入的构成因素越来越复杂,农民收入不仅仅局限于农业收入,而且更依赖于非农业收入[11]。自政府报告工作中指出有序启动“十一五”规划的重大项目来发展经济以来,我国第二、三产业蓬勃发展,人们受教育程度提高,种田收入是唯一经济来源的思想被淡化,为了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谋求更多的出路,大多数农民将家里的土地流转给他人,进入第二、三产业,从事非农业经营;外出打工的人数大大增加,留守家中种田的人数逐渐减少,由于外出打工给家庭带来的经济收益高于在家务农的收益,且外出打工的人数占农村人口较大的比重,经济全球化让第二、三产业对农民收入的积极影响凸显,所以2013年农地流转给农民收入带来的积极影响小于2005年农地流转给农民收入带来的影响。

随着“惠农政策”的出台,农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数据显示,2000年后农村居民的恩格爾系数为40%~50%,到2013年,农村居民的恩格尔系数小于30%,由此说明农民在追求基本生活条件得到满足的同时也会追求生活品质的提高,加大基础生活以外的其他消费支出。为了满足这一消费增加,农民会适当提高农地的租赁价格来增加收入。随着粮食作物面积的逐渐增加,由于边际递减效应,每增加1单位粮食作物面积所带来收入的增加逐渐减小,增加粮食作物面积所带来的收益小于增加粮食作物面积的成本,导致粮食作物面积对农民收入带来负面影响。

农地流转会带来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总动力代表了发生农地流转后规模化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近年来,随着技术和人才的引进,现代机械化农业在我国开始盛行,农业生产效率得到大幅度提高。全机械化生产不仅节约时间,还节约大量的人力物力,机械工作代替原始的手工劳作,减少了雇佣大量劳动力的成本,农民收入得到大幅度提高。电力消耗量对收入的影响亦是如此,随着风力发电、太阳能发电等节能高效技术被开发,在农业规模化生产中,农民借助自然界中的风能及太阳能解决农业生产中的电力消耗问题,大大地降低了成本。

4结论与政策建议

4.1结论

笔者选取全国30个省份(西藏有关数据缺失,舍去),从技术、规模、结构等方面选取指标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从而体现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通过前文实证分析可知,随着农地流转政策的推行,农民收入逐渐增加,生活水平提高。农地流转推行初期,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够等原因,农地流转给农民收入带来的积极作用较小;农地流转加速发展时期,由于影响农民收入因素的多样化以及非农收入所占比重越来越大,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积极作用不太明显。总体而言,农地流转促进了规模经营,使劳动力转移,农户收入呈现多元化,增加了农民收入。

4.2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回归结果,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加大力度推行农地流转政策。一方面在尊重农民流转意愿的基础上,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和管理作用,如东北地区农地资源丰富,人口相对稀少,政府可加大介入力度,使农户参与农地流转,提高农地资源利用率;另一方面减少农地流转中搜寻相关信息的费用,对此可建立农地流转交易平台、服务网站等,加大农地流转的便捷程度。二是完善福利补贴政策,对不同类型的农户采取不同的鼓励政策。增加农地流转补贴,流转前为小型、分散型的农户,鼓励农户转出农地以获得稳定的农地流转租金;流转前为集体型农户,给予规模补贴,鼓励其转入农地进行规模生产;以农业生产为主的流转农户,给予农业种植补贴,鼓励其成为种植大户;对以非农业为主的农户给予就业补贴,鼓励其转出土地,外出就业获得非农业收入。三是促使农地适度流转。农地流转对农户收入的影响最优为农地流转带来的边际收益等于其边际成本,过多过少的农地流转都会降低收益,为了实现收益的最大化,实行合理的农地流转来促进农户收入的增加具有重大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张婷.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5(17):34-35.

[2] 高欣,张安录,杨欣,等.湖南省5市农地流转对农户增收及收入分配的影响[J].中国土地科学,2016,30(9):48-56.

[3] 李中.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收入:基于湖南邵阳市跟踪调研数据的研究[J].经济地理,2013,33(5):144-149.

[4] 崔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对农民实际收入的影响分析[J].特区经济,2013(6):93-95.

[5] 朱建军,胡继连.农地流转对我国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研究:基于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数据[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3):75-83,124.

[6] 韩菡,钟甫宁.劳动力流出后“剩余土地”流向对于当地农民收入分配的影响[J].中国农村经济,2011(4):18-25.

[7] 黎霆,赵阳,辛贤.当前农地流转的基本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9(10):4-11.

[8] 夏玉莲,曾福生.农地流转的经济效应及其空间溢出:基于“三化”发展的视角[J].技术经济,2012,31(11):56-62.

[9] 夏玉莲,曾福生.农村土地流转、生态效应与区域差异:基本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3):40-46,58.

[10] 赵瑾,周丽.农地流转、经济效应和区域差异[J].新疆农垦经济,2016(10):23-29.

[11] 杜瑞贇.农地流转对农民收入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D].贵阳:贵州大学,2016.

猜你喜欢

回归模型农地流转农民收入
陕西农民收入:一路爬坡过坎
人在干什么?增收不单靠出门打工——搬迁后农民收入来源报告
农村秸秆处理方式的影响因素
国际旅游外汇收入影响因素分析
“十三五”期间中国农民收入年均增长6.5%
农民收入增长周期的多尺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