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2018-05-14刘春生彭留英谭雯轩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山东省影响因素

刘春生 彭留英 谭雯轩

摘要首先,在统计数据的基础上考察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人群、地域、职业等方面的特点。然后,根据2005—2015年统计数据做出计量分析,得出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居民消费水平、从事非农业劳动的预期收入、农村居民的人均收益、农村居民受教育情况、农村机械化程度、城市就业机会各影响因子之间的线性关系。最后,按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更好地促进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山东省

中图分类号S-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8-0218-05

Analysis of Factors and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Migration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n Shandong Province

LIU Chunsheng1,PENG Liuying2,TAN Wenxuan2(1.Taishan Medical University,Taian,Shandong 271016;2.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Jinan,Shandong 250014)

AbstractFirst,we examined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analyzed the characteristics about the region, profession and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the crowd on the basis of statistical data in Shandong Province. Then, empirical analysis with data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in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2005-2015,and obtain the 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statistic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with urban residents consumption level, engaged in nonagricultural labor expected income, per capita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rural residents affected by the education situation, rural mechanization degree and various influencing factors of job opportunitie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will come to conclusion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related problem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in order to better promote the benign development of Shandong Province rural surplus labor transfer.

Key wordsLabor transfer;Influencing factor;Shandong Province

基金項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GL088)。

作者简介刘春生(1980—),男,山东鄄城人,讲师,硕士,从事管理学研究。

收稿日期2017-10-17

大规模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目前二元经济发展的一种普遍现象,它有效促进了农民的增收,农村、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1]。但是,也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比如转移劳动力在城镇的生活问题、孩子的上学问题等,这已成为不可忽略的重要社会问题[2-3]。2004—2017年,连续14年中央一号文件锁定农业,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健全农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村创业创新体制”,关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问题。

山东省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农村人口占比达到52%。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对山东省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有重要影响。在快速发展的经济形势下,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向城市大规模转移,这早已成为普遍现象。山东省的劳动力转移也呈现出自己的特点。因而该研究就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要素进行分析,并给出相应对策。

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该研究的农村劳动力依照《山东统计年鉴》中的界定,“整劳动(男子18~50周岁,女子18~45周岁的农村住户)和半劳动力(男子16~17周岁,51~60周岁;女子16~17周岁,46~55周岁,同时具备劳动能力的人)之和计算,此处注明的是,虽然在劳动年龄之内,但已丧失劳动能力的人,不应当算为劳动力;超过劳动年龄,但能经常参与劳动,计入半劳动力数内”[4]。

1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及特点分析

1.1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现状

1.1.1山东省农村劳动力基本情况。根据2016年《山东统计年鉴》数据,截至2015年,山东省总人口9 847万,农村人口4 233万,非农村人口5 614万。从劳动力数量来看,山东省就业人员总量为6 633万,其中乡村就业人员3 377万,占就业人员总量的50.9%。

1.1.2山东省劳动力的产业分布。从表1可以看出,2011—2015年山东省劳动力在第一产业就业的数量逐年下降,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比重从2011年的34.1%降到2015年的29.6%;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数量不断上升,第二产业劳动力人数上升较少,第三产业就业人员占比由2011年的32.2%上升到2015年的35.2%。

1.1.3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人数整体呈现上升趋势,2012年农村的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达到137.4万,2013年后开始有所下降,到2015年下降到127.5万(图1)。具体来看,2015年农村劳动力中,本地务农4 691万,占比43%;57%的农村劳动力离开了土地,转移到其他行业生产中,本地转移包括本地非农自营、本地非农务工,外出转移包括外出从业、其他从业。其中本地非农务工2 927万,占农村劳动力的27%(图2)。

1.2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特点分析

1.2.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人群以中青年为主,且趋于中年化。如图3,外出劳动力主要在23~50岁,其中41~50岁劳动力数占外出劳动力的25%。26~30岁的青年劳动力的比重为22%。41~50岁的外出劳动力人数不断上升,达到最大占比。可见,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不断对外转移过程中,劳动力的年龄有明显的中年化趋势。

1.2.2从转移地区上看,以就近转移为主,县域内的转移最为广泛。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流向地区以县外省内和乡外县内为主,乡外县内的占42.91%,县外省内的占41.15%,省外的仅占15.94%。发达地区优越的交通、学习、医疗、生活环境吸引着劳动力向发达的县域或县内发达地区转移;同时受到回乡务农、家庭等因素影响,转移的劳动力选择距离家较近的地区务工、生活。

1.2.3剩余勞动力转移人群受教育水平低,以低技能职业为主。农村转移劳动力中,受教育程度主要集中在初中,2015年山东省初中学历的转移劳动力占比达到62.01%,大专及以上学历的转移劳动力仅占0.50%[4]。由于转移劳动力的知识水平低,转移就业多以低技能和体力劳动为主。由图4可知,山东省转移劳动力再就业主要集中在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等岗位上,其次是服务业和商业。其中生产、运输设备操作的从业人员占到外出劳动力的38.17%,而对于学历水平要求高、专业技术性强的岗位所占比例很低。

2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2.1农村劳动力教育不足限制转移就业水平农民受教育水平与农民创业就业能力呈正相的相关关系。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下,产业发展对劳动力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加上就业竞争的加剧,农村劳动力普遍低知识水平以及农村教育的不足越来越制约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5]。

2.1.1转移劳动力的基础教育不足。虽然目前各级教育比较完善,但现有劳动力的基础教育普遍落后,文化水平低。山东省外出务工人员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人员占比为70%。因而,大部分外出务工人员普遍从事一些低技术含量、低收入水平的体力类劳动,并不能胜任要求一定技术素养和专业知识水平的工作,这就影响了劳动力转移后的工作待遇和生活水平。

2.1.2继续教育体制不完善。现有函授、电视大学、网络教育、自学考试等各种各样的继续教育,为劳动力提供了继续提升文化素养、专业技能的多重途径[6]。但是,现有这些途径需要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才能参与,而农村转移劳动力文化程度普遍在初中以下。目前,我国文化程度在初中以下的继续教育存在空缺,还没有具体的继续教育途径。这就使得占比高达70%的初中以下文化水平的劳动力在文化知识方面不能取得长远有效的进步,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高速发展,将会不断被淘汰。再者,职业技能培训体系不健全。技能培训具有高时效性、针对性,能够短时间内提高劳动力的技能素养[7]。然而,职业技术教育并不普及,尤其在较落后的地区,政府是职业技能培训的唯一提供者,培训次数少,培训质量差,培训种类少,并不能满足劳动力对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不能发挥实质性作用。

2.2城乡社会保障体制的二元结构特征社会保障机制对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生活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8],可以减缓转移者再就业的压力,避免自我放弃的心理,让转移者更加积极地寻找工作。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社会保障体制相互分离,呈现显著的二元结构特征[9]。转移到城市的劳动力不被计入城市社保体系内,无法享受城市社保。同时,农村的相关社保对于转移劳动力来说又相当不方便,这就使转移劳动力处于社会保障的灰色地带。转移劳动力在生活和工作上都没有保障,这就加剧了转移劳动力的后顾之忧,不利于剩余劳动力的顺利、有效转移。然而,城乡社会保障的统一还需要很长时间[10]。

2.3劳动力供求信息不畅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象越来越普遍,转移的规模也不断增大,劳动力的供求信息便显得更加重要,及时有效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能够更好地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的重要条件。山东省发达地区虽然已建立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系统,但是对于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却缺少相应的劳动力市场供求信息系统,而这正是农村劳动力转移急需的。绝大多数农村转移劳动力依靠来自亲朋好友的介绍选择工作,这种少量、碎片化、不稳定的劳动力需求信息,并不能有效引导劳动力转移,转移者不能够进行多方比较选择,还存在到达转移地区无工作的现象,大大浪费了时间和费用,增加了转移成本。同时,劳动力供求信息的不畅通,也将影响转移者的收入水平,这都降低了劳动力转移的效果。

3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

3.1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3.1.1变量选取。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数量(L,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采用《山东统计年鉴》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人数。

(2)城镇居民消费水平(CPI)。为了避免通货膨胀的干扰,采用1978年为基期计算的城镇居民消费指数(1987年=100)。

(3)从事非农业劳动的预期收入(EI,元/人)。采用《山东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来衡量转移者的预期收益。

(4)农村居民人均收益(AI,元)。该变量采用农村居民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表示,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物质支付能力。

(5)农村居民受教育情况(AE,年)。以农村住户的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识字或识字很少文化程度人数×1+小学人数文化程度×6+初中文化程度人数×9+高中文化程度人数×12+中专文化程度人数×12+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数×15.5)/农村住户劳动力数。

(6)农业机械化程度(AM,万kW)。农业的机械化,可以使更多的劳动力从农业劳动中释放出来,因此该研究以农业机械总动力来衡量机械化对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7)城市就业机会(EO)。城市的就业机会的高低,也直接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程度,该研究以城镇登记失业率代表城市的就业机会。

(8)政策等其他因素(C)。政府政策、制度、文化等其他影响因素。

3.1.2数据来源。采用2005—2015年的相关经济数据作计量分析,计量数据来源于2006—2016年《山东统计年鉴》[4],选取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人数、城镇居民消费指数、城镇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的平均每人全年纯收入、农村住户受教育程度、农村住户劳动力数、农业机械总动力、城镇登记失业率等数据。

3.2计量模型初步分析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与各个变量的关系,利用Eviews做出各变量与劳动力转移数量的折线图(图5)。可以看出,劳动力转移数量随着各变量变化而变化,近似于线性相关关系。为分析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数量,与各个影响因子之间变动的数量规律,考虑建立如下线性回归模型:

L= β1CPI+β2EI+β3AI+β4AE+β5AM+β6EO+C (1)

用OLS法估计参数,得到回归结果。通过检验发现存在异方差,为了处理时间序列数据带来的异方差性,对式(1)进行对数处理,结果如下:

lnL=β1lnCPI+β2lnEI+β3lnAI+β4lnAE+β5lnAM+β6lnEO+C (2)

3.3模型结果及检验

3.3.1回归结果。采用Eviews软件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

根据表2,得到如下方程式:

lnL= -1.279lnCPI+0.336lnEI+1.174lnAI+1.781lnAE-2.004lnAM-0.002lnEO+22.691

3.3.2模型检验。

(1)拟合优度。可决系数R2为0.959 643。整体上看,所建模型对样本数据拟合较好。各个解释变量对山东省劳动力转移数量这一被解释变量做出了解释。

(2)F检验。显著水平0.05下,F统计量为15.85,大于4.39,说明该回归方程显著,各个变量联合起来,对剩余劳动力转移人数有显著影响。

(3)t检验。显著水平为0.1的情况下,t统计量为1.83,通过检验。各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做出较好解释。

3.4计量结果分析 在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各个影响因子中,城镇居民消费水平CPI每增加1个单位,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数量将减少1.279万。城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将增加转移人员在城市生活所付出的成本,转移数量受到影响。

从事非农业劳动的预期收入(EI)每增加1个单位,剩余劳动力转移数增加0.336万。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AI)每增加1个单位,带动1.174个单位剩余劳动力转移。

农村居民受教育程度(AE)和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呈现正相关关系,弹性系数为1.781,反映了如果劳动力具备高水平的技能素养和文化知识,更容易实现转移。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弹性系数是-2.004,农业的机械化,使得农业得以规模化,农村收入增加,转移劳动力的机会成本增大。

城市就业机会越大,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数量越大。即城镇的失业率每增加1%,劳动力转移数量减少0.002万。

3.5結论

(1)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主要发生在省内县域间和县内的就近转移。由于转移者文化水平和职业技能普遍偏低,又缺乏有效的职业技能培训,转移后从事的工作以低技能的体力劳动型工作。转移人群主要集中在中青年,呈现农忙时回乡务农,农闲时外出打工的季节性特点。

(2)山东省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主要体现在农村和城市2个方向,农村从事农村生产活动的收益低,农村的教育落后,医疗、基础设施、社会保障不完善等情况都推动了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同时,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较高的医疗水平、优良的教育环境、较高的收入水平、大量的就业机会等都吸引着劳动力的转移。

4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对策建议

4.1完善农村教育与培训体系

4.1.1健全继续教育体系,着重对转移者的科技培训。建立成人教育学校、职业技能学校,拓宽成人学校的受众人群。定期举办多种实用技术的辅导培训班,加强对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职业技能传授[11],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增强其在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继续教育的培训方向要以满足实际需求为原则,符合转移者诉求,符合用工单位需求,符合当地劳动力转移的实际情况,构建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需要的培训体系。

4.1.2建立健全农村职业技能培训体系。大力开展农民的职业素养和技能培训,提高转移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养及职业技能素养。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服务作用,前期以政府为主导,定期和不定期开展各式职业技能培训[12],注重培训的形式要多样化,包括讲座、培训班、远程教育,更要发挥互联网的作用,使得培训更加高效便利,方便转移者根据自己的时间安排自由选择,培训的内容既要全面又要有侧重点,抓住当下的热门产业,抓住转移者最需要的职业。同时,培训的内容要注重实用和操作的特点,如家政、家电维修的培训。在政府引导下,鼓励市场参与,促进职业技能培训的多样化。同时,职业技能培训应结合当地的劳动力转移现状以及经济优势,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发挥职业技术学校、中专学校的作用。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培训模式,注重多元化的长短期培训,以提高劳动力的职业技能。

4.2完善城乡社会保障机制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消除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后顾之忧。根据不同的人群建立相应的社会保障,一是全体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加强法律、行政法规建设,依靠法律确保劳动力享受充分的社会保障;二是转移劳动力的社会保障,针对转移劳动力,建立农民工的工伤、医疗以及社会养老保险;三是留守人员的社会保障机制,包括老人、儿童、妇女。从物质和精神两个层面保障留守人员。留守人员多是老人、儿童,生活劳动力差,生计来源较少,生活更加困难,更需要社会保障[13]。近年来,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受到广泛关注,针对留守儿童的保障,不仅要关注物质生活,更要涉及教育、精神层面,保证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给予相应的心理辅导。

4.3推进农村劳动力信息系统建设充分利用互联网等信息工具的作用,打造“互联网+”的劳动力供求信息系统,鼓励、支持市场参与,发挥劳动力市场中介组织对劳动力转移的促进作用,同时要加强对中介组织的监督引导,向着规范化良性发展。推进农村劳动力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劳动力转移的信息服务,以满足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信息的需求。

(1)发挥新闻媒体及互联网的作用,宣传部门可以通过新闻媒体发布各种劳务信息,开通政务微博,建立网络公众平台,发挥互联网强大信息传播功能。除了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关系外,还要增加对劳务输出、返乡自主创业等实例的宣传,通过事实案例引导转移者有针对性、高效地转移。

(2)加强政府的支持力度,合理引导、培育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多样化发展,促进其为劳动力转移提供相应的配套服务和信息[14],力争服务的全方位,包括就业信息的咨询、职业介绍和技能培训等各个方面,力争形成全面的社会就业服务体系。以此帮助转移者对劳动力转移做出合理的收益预测、风险评估,以减少盲目从众的劳动力转移带来的风险。

(3)开展“订单式”“校企联合式”等培训形式[15],积极与用工企业建立联系,既可以提高转移人员的职业素质,又能提高转移人员的再就业率。

4.4科学选择转移方式转移方式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的转移人群的特点,选择不同的转移方式、转移后的岗位、转移的途径,以使得劳动力的转移达到最优,减少不必要的转移成本[16]。对于具有一定创业能力的转移者,鼓励进行自主创业。转移的方式可包括:①离土不离乡。采取就地转移,由农业转移到非农产业工作,鼓励自主创业。②离土又离乡。转移到城市打工或者在城市经营非农产业活动、自办企业等。

参考文献

[1]

蔡昉.农业劳动力转移理论评述[J].开发研究,1988(3):42-45.

[2] 景再方,杨肖丽,赵玉娜.辽宁省农村劳动力转移情况分析:基于辽宁省14个市128个村的调查[J].农业经济,2014(7):79-81.

[3] 雷庆勇,吕杰,李风华.劳动力市场环境视角下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探析:以吉林省长岭县永久镇为例[J].农业经济, 2015(1):97-99.

[4] 山东省统计局,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总队.山东省统计年鉴2010-2016[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2016.

[5] 游德升.中國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J].农业经济,2015(8):75-76.

[6] 范方志,张杰飞.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途径研究[J].财经问题研究,2015(9):93-99.

[7] 袁海平.分工分业视域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特点与发展思路[J].农业经济,2014(5):68-70.

[8] 赵利.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政策支持研究[J].农业经济,2012(12):86-87.

[9] 秦宪文.发展经济学[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45-67.

[10] 谭向勇,辛贤.农业经济学[M].太原:山西经济出版社,2005:183-201.

[11] 邱玉宾.潍坊市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与对策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09:1-15.

[12] 赵利,张利霞.城镇化背景下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山东省的实证分析[J].东岳论丛,2004(3):88-92.

[13] 王文娟.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动因分析[D].武汉:湖北大学,2010:1-46.

[14] 王飞.山东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J].新西部,2014(8):45-46.

[15] 葛旭萍. 陕西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12:1-20.

[16] 吴要武. 产业转移的潜在收益估算:一个劳动力成本视角[J].经济学,2014,13(1):373-398.

猜你喜欢

劳动力转移山东省影响因素
山东省交通运输研究会正式成立
RCEP对山东省高质量对外开放的影响
眷 恋
——山东省济宁市老年大学之歌
浅谈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的问题
山东省即墨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