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教学方法探索

2018-05-14申健刘德江丛慧颖田立娟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11期
关键词: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申健 刘德江 丛慧颖 田立娟

摘要针对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开课时间、先修课知识储备不足、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需求、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欠缺等问题,通过增加学科前沿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组建科研小组参加教师的研究项目、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增加习题课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多年改革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实践应用能力,对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方法;创新能力;综合素质

中图分类号 S-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8)11-0213-02

《普通植物病理学》作为农学、植物保护及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其任务是帮助学生了解植物病理学的基本原理和获得有关植物病害的普遍性、规律性的知识和技能。要求通过教学互动和实验实习,让学生掌握植物病理学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为从事相关工作打下良好基础。《普通植物病理学》在培养植保科技人员、普及植物病理学知识方面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且其理论性和实践性强,因此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并重。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科学技术水平也随之得到了提高,这使《普通植物病理学》的理论不断得到丰富,内容日益更新。为了培养出社会需要的专业人才,结合佳木斯大学实际情况,笔者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多方面进行探索,在培养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基础上,侧重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及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1课程设置情况介绍

佳木斯大学动植物检疫专业开设的普通植物病理学,共46学时。其中理论教学28学时,实验教学18学时。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众多内容的讲授,参考多本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理论部分主要讲授植物病害与病害系统、植物病原物、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病害诊断、病害流行与预测、病害防控六大部分内容。实验部分主要包括植物病害症状观察、真菌形态观察及临时玻片制备、细菌病害及诊断、病原物的分离、培养及接种技术、植物病害标本采集、制作和鉴定等内容。

2目前课堂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开课时间问题 《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包括理论和实验教学两部分内容。通常当学生理论知识掌握到一定程度后才开始相关实验教学的内容。佳木斯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课程设置在第5学期,即3年级秋季学期。佳木斯大学坐落于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每年10月份多数植物已经落叶,或枯萎死亡,或进入休眠状态。这就导致了由于季节原因很难采集到新鲜的植物材料用于开展实验,有时只能依靠购买的标本进行实验教学。这严重地限制了教学效果的提高。

2.2先修课知识不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近年来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其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涌现出了一大批的科研新成果。例如在植物病害的诊断中,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如免疫技术、PCR技术、核酸杂交技术等,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由于佳木斯大学动植物检疫专业学生没有学过细胞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课程,导致涉及相关知识讲授时学生很难理解,不利于学生对先进知识和技术的掌握。

2.3传统教学方法难以适应新时代学生需求 由于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使得知识更新换代的周期大大缩短,社会对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教育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的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教学结构是教师在教室上传授知识,学生课后完成作业或者复习巩固。教师是知识的传播者、课堂的管理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这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当前,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已经由以前单一的课堂教学,由教师讲授为主,变为通过网络、书籍等多种途径获得。这就要求教师无论在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上,都要积极进行改革,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2.4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能力欠缺 长期以来,大学课程的教学主要是“教师讲,学生听”的状态,这样的教学忽视了学生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其结果就是学生独立思考问题能力没有得到锻炼,学生缺乏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的能力。学生往往对于一些硬性记忆的知识掌握较好,对于一些综合分析的问题不知从何入手;遇到实际问题时,缺乏主动思考、动手解决的本领。

3教学改革实践探索

课堂教学是高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当前课堂教学中面临的突出问题。近年来,虽然几乎所有高校都认识到采用传统形式的课堂讲授进行教学,由于无法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而饱受争议。但是部分教育学者发现传统的课堂讲授结合课堂笔记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而且这种传统课堂教学形式也有很大的改善空间。因此,可以取长补短,继续发挥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点,再结合现代先进教学方法,以期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针对佳木斯大学《普通植物病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采取了一些改革措施,通过多年的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針对开课季节限制,很难采集到新鲜植物材料问题,积极向教学管理部门提出申请,修改开课时间。由于培养方案的调整有周期性,所以在没有进行课程调整之前,通过提前将田间生病植物移栽到实验室培养,以满足实验教学的需要。但移栽植物仅为植株矮小型,多为花卉、蔬菜等。对于不方便移栽、病害症状典型的样本,通过拍摄照片进行保存,课上通过PPT进行展示讲解。这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实验教学效果。

针对先修课知识不足问题,尤其是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欠缺,组织了课后学习小组。在理论课上涉及分子生物学实验技术时,提前布置自学内容;可以利用图书馆、网络等途径查找资料,完成组内讨论和预习。同时利用课余时间到分子生物学实验室,和生物技术专业同学一起学习DNA提取、PCR等实验技术。这种课后自学加实验室实践的方式,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学习热情,对于初步培养科学研究能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问题,授课团队教师一起探讨,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进行了多种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首先在教学内容上,教师通过网络资源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捕捉学科前沿知识,丰富教学内容。在教学设备上,随着多媒体设备在教学中的应用,无论理论课还是实验课,通过图片、动画及视频的展示,使得课堂教学效果有了很大提高。在教学方法上,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为主,即大部分理论知识点依然以课堂教师讲解为主,同时对部分内容的授课方法进行了改革。例如,采用翻转课堂模式,将部分内容提前布置给学生课下自学准备,分成几个小组讨论学习,然后由学生制作PPT,在课上进行汇报讲解,由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完成了部分内容的学习。此方法既锻炼了学生自学能力,同时又培养了团队合作的精神,加深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记忆。此方法得到了学生的好评。

针对学生将知识转化为实际能力的欠缺,通过以下几方面进行针对性训练。首先组织科研小组,让同学们能够有机会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在学习和完成研究的过程中,锻炼了大家的动手操作能力。其次,在实验课上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教师布置了实验内容后,所有试验设计和完成过程都是由学生团队合作,独立完成。在完成实验的过程中锻炼了大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增加了习题课环节。在习题课的开展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结合综合能力培养,合理设置习题课内容,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加教师总结,以此来带动学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4总结

普通植物病理学是动植物检疫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培养学生专业兴趣和技能的骨干课程。做好课程改革,有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与提升,有助于学生科研素质的提高。近年来,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增加学科前沿知识丰富教学内容、组建科研小组参加教师的研究项目、传统教学与翻转课堂相结合、增加习题课和综合性设计性实验等一系列措施进行教学改革。通过多年改革实践,取得初步成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实践应用能力,对于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了促进作用。

猜你喜欢

综合素质创新能力教学方法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我的教学方法